梁東燕 鐘巨斌
(1 廣東省湛江市吳川市湛江西南醫院兒科 吳川524500;2 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兒科 湛江524000)
急性病毒性腸系膜淋巴結炎常繼發于上呼吸道感染或腸道感染,為7 歲以下兒童的高發病,也可見于其他年齡段兒童。該病為病毒侵入機體后引起腸系膜淋巴結炎癥反應,出現的包括咽痛、發熱、咳嗽、臍周疼痛及腹瀉等一系列癥狀,其中腹痛癥狀易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患兒的生活質量。該病發病率近年來有逐漸升高趨勢[1]。急性病毒性腸系膜淋巴結炎常規用炎琥寧抗病毒治療,但患兒的腹痛再發率較高,總體療效欠滿意。因此尋找一種快速、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匹多莫德是人工合成的新型的免疫調節劑。我院采用匹多莫德聯合炎琥寧治療急性病毒性腸系膜淋巴結炎患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廣東省湛江市吳川市湛江西南醫院和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兒科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3 歲以上急性病毒性腸系膜淋巴結炎患兒60 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年齡3~14歲,既往無重大疾病史,發育良好,發病就診時伴腹痛并符合以下診斷標準。(1)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腸道感染史;(2)有發熱、腹痛、嘔吐、腹瀉或便秘;(3)腹痛發作間歇期感覺良好,經解痙、驅蟲、保護胃黏膜治療無效;(4)腹痛以右下腹及臍周多見,部位不固定;(5)白細胞計數正常或輕度升高;(6)腹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在同一區域腸系膜上探及2 個以上淋巴結回聲,并且長軸直徑>10 mm 或短軸直徑>5 mm,或淋巴結成集簇狀排列,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示淋巴結內血流信號豐富者即視為淋巴結腫大[2]。排除標準:(1)結核性腸系膜淋巴結炎或者闌尾炎等其他疾病引起的腹痛;(2)對本研究用藥不耐受或依從性低;(3)合并其他嚴重疾病,如重癥肺炎、腦炎、心肌炎等。將60 例患兒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30 例。兩組性別,平均年齡、體質量,發熱、嘔吐例數,就診前白細胞計數平均值,腸系膜最大淋巴結平均縱徑、橫徑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s)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s)
組別 n年齡(歲) 男/女(例) 體重(kg) 發熱(例) 嘔吐(例) 最大淋巴結縱徑(mm) 最大淋巴結橫徑(mm) 白細胞計數(×109/L)實驗組對照組t/χ2 P 30 30 8.76±2.31 8.60±2.64 0.25>0.05 19/11 18/12 0.07>0.05 27.62±7.16 26.43±7.18 0.64>0.05 15 9 2.50>0.05 10 8 0.31>0.05 12.63±1.73 13.03±2.09 0.87>0.05 5.93±1.14 5.53±0.86 1.53>0.05 9.52±3.62 8.82±2.05 0.91>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一般對癥治療,對照組給予炎琥寧(國藥準字H20065916)靜脈滴注,每次5~10 mg/kg,每天1 次。在對照組基礎上實驗組予匹多莫德(國藥準字 H20090359)口服,0.4 g/ 次,2 次/d。兩組均治療1 周。
1.3 觀察指標 治療7 d 后觀察兩組臨床癥狀、體征緩解情況及解痙藥使用情況,統計療效。療效判定標準:顯效,臨床癥狀消失,且癥狀無反復出現;有效,發熱、嘔吐等臨床癥狀消失,大便恢復正常,腹痛緩解,仍未完全消失;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16.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癥狀、 體征緩解及解痙藥使用情況比較實驗組治療后平均腹痛緩解時間短于對照組,使用解痙藥例數少于對照組,解痙藥使用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實驗組平均退熱天數、嘔吐消失平均天數、大便恢復時間平均天數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癥狀、體征緩解及解痙藥使用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癥狀、體征緩解及解痙藥使用情況比較(±s)
組別 n 退熱時間(d) 腹痛緩解時間(d) 使用解痙藥(例) 使用解痙藥(d) 嘔吐消失時間(d) 大便恢復時間(d)實驗組對照組t/χ2 P 30 30 2.06±0.79 2.88±0.78 2.46<0.05 2.17±0.90 4.13±1.12 6.82<0.01 15 28 13.87<0.01 3.46±1.45 5.17±1.24 4.04<0.01 1.8±0.63 2.75±1.03 2.4<0.05 3.25±0.46 4.11±0.78 2.71<0.05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實驗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32,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小兒急性病毒性腸系膜淋巴結炎常繼發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腸道感染。小兒腸系膜淋巴結在回盲部分布特別豐富,加之腸內容物在回盲部停留時間偏長,當機體受到病毒侵犯后,回盲部淋巴結對腸道病毒產物發生炎癥反應,臨床表現有發熱、腹痛、嘔吐、食欲不振等消化系統癥狀,超聲檢查提示腹部腸系膜多個淋巴結腫大,淋巴結內血流豐富[3]。該病起病急,腹痛癥狀可反復出現,嚴重影響患兒的生活質量,患兒食欲下降,進一步導致營養不良。目前針對該病臨床常規應用抗病毒及對癥治療,但往往療效不顯著,需要尋找更有效的治療方法。
匹多莫德是近年來人工合成的新型的免疫調節劑,無血液制品等免疫調節劑的不良反應,安全性好。它可促進巨噬細胞及中性粒細胞的吞噬和殺傷作用,提高巨噬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的趨化性,激活自然殺傷細胞,阻斷環磷酰胺對淋巴細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還可以增強淋巴細胞的增殖能力,刺激肥大細胞釋放大量促炎癥因子,誘導T 細胞向Th1 型細胞分化,顯著促進CD4+T 細胞的增殖。通過增強脂多糖誘導的B 淋巴細胞的增殖能力,激活B 細胞參與免疫反應,增強B 細胞分泌抗體的能力,使B 細胞產生更多抗體來抵御外來物質,還可以活化補體,增強C3 的調理作用,還可以刺激表型樹突狀細胞的成熟,從而降低CD14 的表達以及上調CD83,CD86等的表達[4]。匹多莫德具有刺激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和體液免疫的作用,可輔助機體抵抗外來病毒或者細菌的侵入。本研究應用匹多莫德聯合炎琥寧抗病毒治療小兒急性病毒性腸系膜淋巴結炎,結果實驗組腹痛緩解時間短于對照組,使用解痙藥例數少于對照組,使用解痙藥時間、平均退熱時間、平均止吐時間、大便恢復平均天數均明顯少于對照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匹多莫德可通過免疫調節作用增強機體抗病毒能力,與常規抗病毒治療方案對比,起效更快,可有效地減輕急性病毒性腸系膜淋巴結炎的癥狀,減輕患兒的痛苦,促進恢復,預防復發,提高臨床治療有效率。匹多莫德在炎琥寧抗病毒治療急性病毒性腸系膜淋巴結炎中起到重要的輔助治療作用,具有確切的臨床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采用炎琥寧聯合匹多莫德治療急性病毒性腸系膜淋巴結炎效果顯著,能明顯改善患兒癥狀,提高臨床治療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