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德強
(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人民醫院 登封452740)
基底節區腦出血是一種常見的神經內科疾病,具有發病率高、危害性大、致病率高、病死率高等特點[1]。基底節區腦出血可由高血壓病、血液病、腦動脈粥樣硬化、腫瘤等因素引起血壓驟升導致動脈破裂和腦實質出血引起,常見病變部位為丘腦和殼核,患者常有頭痛、嘔吐等癥狀,嚴重者可產生意識障礙,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2]。因此,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減輕神經功能損傷、減少并發癥發生,對改善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立體定向置管血腫引流術因其創傷小、效果佳、恢復快等優勢逐漸為患者所接受[3]。本研究以傳統開顱血腫清除術為對照,分析立體定向置管血腫引流術對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血清指標、神經功能及并發癥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我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100例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 例。觀察組男34 例,女 16 例;年齡 51~78 歲,平均(65.22±10.37)歲;病程 1 h~3 d,平均(1.19±0.12)d。對照組男 33 例,女17 例;年齡 51~79 歲,平均(65.27±10.18)歲;病程1 h~3 d,平均(1.18±0.11)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經CT 檢查確診為基底節區腦出血;入院距出血時間為1~72 h;符合開顱血腫清除術或立體定向置管血腫引流術治療指征;家屬對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外傷型腦出血等腦系統疾病;合并心肺、肝腎功能障礙;合并慢性感染性疾病;合并惡性腫瘤;合并精神、溝通障礙。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行開顱血腫清除術,術前行顱腦CT 標記血腫,全麻后選擇合適體位,行開顱術,顯露島葉,切開皮質后對血腫進行清除,術后留置引流管。觀察組行立體定向置管血腫引流術,行顱腦CT 定位和標記血腫,選擇合適穿刺路徑,穿刺腦膜并擴張手術通道,應用硅膠管進入血腫區域,采用10~15 ml 注射器將血腫抽出,并連接引流袋,放置引流,引流時間2~5 d。
1.4 觀察指標 (1)血清指標:于術后7 d 采集患者5 ml 肘靜脈血,酶聯免疫法檢測S100β 蛋白(S100β)、基質金屬蛋白酶 -9(MMP-9)、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2)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分別于手術前及術后7 d 后采用NIHSS 評分量表對兩組神經功能進行評估,包括上下肢體活動、末端運動功能等15 個項目,評分越低表示神經功能越好。(3)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兩組術后7 d 內并發癥(再出血、腦脊液漏、顱內感染)發生率。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 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清指標對比 術后觀察組S100β、MMP-9、IL-6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血清指標對比(ng/ml,±s)

表1 兩組血清指標對比(ng/ml,±s)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P<0.05。
IL-6術前 術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S100β術前 術后50 50 t P 0.71±0.12 0.72±0.12 0.417 0.678 0.25±0.06*0.58±0.08*23.335 0.000 MMP-9術前 術后91.03±9.22 90.71±9.13 0.174 0.862 75.31±8.03*84.24±8.66*5.347 0.000 93.67±9.35 93.88±9.46 0.112 0.911 52.46±5.24*87.37±8.65*24.408 0.000
2.2 兩組NIHSS 評分對比 術后觀察組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NIHSS 評分對比(分,±s)

表2 兩組NIHSS 評分對比(分,±s)
組別 n觀察組對照組50 50 68.297 49.813 0.000 0.000 t P術前 術后 t P 31.45±2.35 31.83±2.18 0.838 0.404 6.55±1.06 12.57±1.65 21.706 0.000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例(%)]
基底節區腦出血常見于高血壓腦出血,發病率高且呈逐年上升趨勢。基底節區腦出血因長期高血壓導致小動脈管壁發生缺血、出血、壞死或纖維樣、玻璃樣變性等病變,當血壓驟然升高,導致動脈破裂所致[4]。基底節區腦出血可破壞患者基底節區神經,造成神經功能損傷,引發偏盲、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失語等癥狀,甚至導致患者死亡,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5]。腦缺血造成神經功能障礙的原因為血腫占位效應對機體腦組織造成損傷,引起腦組織缺血缺氧,并導致周圍神經纖維受壓,且血腫凝結或分解產生的游離血紅素等毒性物質堆積可造成機體神經損傷[6]。因此,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降低神經功能損傷與并發癥對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預后改善意義重大。
目前,基底節區腦出血常規治療方式為鉆孔抽吸引流術、小骨窗顯微術、大骨瓣開顱術等手術治療,可有效清除血腫,從而減輕顱內壓,緩解腦部受壓[7]。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立體定向置管血腫引流術以其創傷小、定位準、恢復快、操作簡便等優勢逐漸廣泛應用于腦出血的臨床治療[8]。立體定向置管血腫引流術是結合顱內微創血腫清除術與腦立體定位技術的手術方式,可過計算機系統的數據分析和CT 圖像信息重建準確標記和定位腦內血腫,提高手術準確率。該術式具有創傷小、安全性高、操作簡便的優勢,有利于患者術后神經系統功能恢復,術后致殘率較低[9]。另外,立體定向置管血腫引流術可有效避開腦室、血管密集區和功能區,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立體定向置管血腫引流術還可按照患者個體情況選擇靶點,如針對類圓形血腫,可選擇血腫中心或稍靠后位置作為靶點,針對腎形血腫可以以血腫長軸中后1/3 交點為靶點,從而通過最合適的靶點最大程度將血腫引流[10]。因此,相較于傳統開顱血腫清除術,立體定向置管血腫引流術可準確定位血腫并有效清除,且其創傷較小,并發癥較少,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提高患者神經功能。S100β 是廣泛分布于機體中樞神經系統的鈣結合蛋白,在腦損傷發生時S100β 大量釋放,水平顯著提高,過度表達的S100β 可刺激炎性因子,造成神經功能障礙。IL-6 是常見的炎癥因子,參與機體免疫、炎性反應,腦出血時啟動炎性反應,造成其水平上升。MMP-9 屬于基質金屬蛋白酶,正常情況下表達較少,腦出血時血腫壓迫腦組織,激活MMP-9,造成其含量明顯升高。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觀察組S100β、MMP-9、IL-6 水平低于對照組,且 NIHSS 評分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立體定向置管血腫引流術治療可改善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血清指標,減輕神經功能缺損,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