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美
(河南省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骨科 南陽473010)
椎動脈型頸椎病歸屬于中醫學“頭痛、眩暈、頸肩痛及痹癥”范疇,以眩暈為主要臨床表現。中醫應用化痰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取得了較好的效果[1]。本研究選取70 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小針刀療法結合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9月收治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70 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有頸性眩暈及猝倒史患者;有聽力障礙、耳鳴以及視力模糊等頭顱癥狀患者;經X線檢查確診患者;有頭暈、惡心、眼花、耳鳴等交感神經癥狀患者;旋頸誘發試驗結果陽性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有精神病史或者存在溝通障礙患者;確診為耳源性眩暈或者外眼源性眩暈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70 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5 例。對照組男19 例,女16 例;平均年齡(63.35±6.43)歲;平均病程(19.73±2.17)個月。觀察組男20 例,女15 例;平均年齡(63.46±6.51)歲;平均病程(19.86±2.25)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小針刀療法治療?;颊吒┡P位,曲安奈德與2%利多卡因麻醉;取4 號小針刀刺入風池穴和阿是穴,直至針刀刺入至患者頸椎體位置,旋轉針刀刀口,幅度為90°,隨后根據患者頸椎體周圍神經情況和組織情況完成松解操作;拔出小針刀,使用消毒棉簽壓迫針孔,完善止血操作。2次/周,每次治療間隔時間>2 d,連續治療2 周。觀察組給予小針刀療法結合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其中小針刀療法操作同對照組。半夏白術天麻湯組方:姜半夏12 g、白術12 g、天麻12 g、石菖蒲12 g、白僵蠶 12 g、茯苓 12 g、大棗 15 g、橘紅 6 g、甘草 6 g,1劑/d,煎煮取藥汁飲用,每天分早晚服用,2 周為一療程。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統計兩組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包括左椎動脈(LVA)、右椎動脈(RVA)和基底動脈(BA)血流速度。分析兩組臨床療效,治療后癥狀消失,陽性體征轉變為陰性為顯效;治療后疾病癥狀明顯改善,陽性體征明顯減弱為好轉;治療后癥狀未改善,且陽性體征未發生變化為無效??傆行剩剑@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LVA、RVA 和BA 血流速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 LVA、RVA 和 BA 血流速度均較治療前提高,且觀察組較對照組提高明顯(P<0.05)。見表 1。
表1 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cm/s,±s)

表1 兩組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cm/s,±s)
BA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LVA治療前 治療后35 35 t P 28.52±1.93 28.46±1.87 0.132 0.895 30.95±2.27 35.17±2.92 6.750 0.001 RVA治療前 治療后28.83±2.06 28.59±2.03 0.491 0.625 32.27±2.31 37.25±2.84 8.048 0.001 30.63±2.92 30.37±2.85 0.377 0.707 36.17±2.74 40.13±3.01 5.756 0.001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椎動脈型頸椎病屬于臨床常見病,近年來,隨著生活壓力的提升,工作及生活習慣的改變,該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嚴重降低了人們的生存質量[2]。小針刀療法為中醫臨床治療頸椎病的常用方法,是中醫針灸中的針和西醫外科中的刀有效結合的產物,取中醫學和西醫的優勢,不僅以中醫針灸經絡學說為指導,對局部穴位施針,獲得整體調節作用,還借助外科手術中刀的作用,切割、松解以及剝離病灶,針對病因開展治療,改善患者的病理狀態,促進頸椎管內外力學平衡的恢復,對骨和關節輕微移位的情況進行有效糾正,將對神經與血管產生的壓迫和刺激有效解除,促進骨和關節穩定性的恢復,從根本上解決椎動脈刺激與壓迫,適度改善椎-基底動脈的供血,促進生理功能的改善[3~5]。但是為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單獨采用小針刀療法治療,無法獲得理想的綜合效果。
半夏白術天麻湯具有熄風化痰的功效,藥方中的半夏屬于治痰要藥,具有降逆和胃及燥濕化痰的功效;天麻屬于治風要藥,具有息肝風和平肝潛陽的功效[6];由于脾為生痰之源,方中的白術具有健脾燥濕的功效;茯苓具有健脾利濕的作用,同半夏相配伍,可以獲得降逆和胃、使痰消濁降的功效;石菖蒲具有化濕開胃、開竅豁痰、醒神益智功效;白僵蠶可祛風解痙、化痰散結;橘紅具有理氣寬中、燥濕化痰之功效;大棗具有和胃健脾、調和營衛的功效;甘草則具有健脾和藥的作用[7]。上述諸藥合用,共奏化痰熄風之功,可促進眩暈癥狀改善?,F代藥理研究表明,天麻可以明顯降低機體血管的阻力,促進流量的增加,且具有顯著的抗炎作用;茯苓可以有效抑制大鼠佐劑性關節炎以及繼發性炎癥[8];陳皮具有較強的抗炎功效。半夏白術天麻湯中的多數藥物均有緩解痙攣和擴張血管的功效,有利于降低血液的黏稠程度,促進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癥狀的改善[9]。半夏白術天麻湯同小針刀療法聯合使用,可以在剝離粘連的同時,將軟組織拉應力降低,促進痙攣壓迫癥狀以及血液循環的改善,有利于建立新的動態平衡[10]。
本研究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治療后血流動力學指標顯著優于治療前和對照組,表明采用小針刀療法結合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臨床療效顯著,可以促進患者血流動力學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