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博
(河南省南陽市中心醫院骨一科 南陽473000)
外科手術是目前治療髕骨骨折的重要手段,能最大限度恢復關節面平整,改善膝關節功能。同時術后康復訓練對鞏固手術效果、恢復膝關節功能十分重要[1]。既往臨床多采用常規康復訓練,雖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膝關節康復,但作用有限。近年來,早期“跨痛閾”主動功能鍛煉逐漸應用于髕骨骨折術后康復治療,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2]。神經肌肉本體易化技術(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通過對肌群進行促進、抑制、放松起到提高功能活動的目的。本研究探討PNF 技術聯合早期“跨痛閾”主動功能鍛煉應用于髕骨骨折患者康復治療中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 2016年 5月 ~2018年12月收治的98 例髕骨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建檔順序將98 例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49例。實驗組男 26 例,女 23 例;年齡 18~79 歲,平均(48.48±12.44)歲;受傷原因:車禍傷 18 例,墜落傷12 例,打擊傷13 例,其他6 例;損傷部位:左側25例,右側24 例。對照組男28 例,女21 例;年齡19~80 歲,平均(49.51±11.69)歲;受傷原因:車禍傷20 例,墜落傷 10 例,打擊傷 15 例,其他 4 例;損傷部位:左側22 例,右側27 例。兩組基線資料(性別、年齡、損傷部位、受傷原因)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經X線檢查確診為髕骨骨折;均有明確外傷史;手術指征明確,行手術治療;患者與家屬知曉本研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其他部位骨折;病理性骨折;陳舊性骨折;有手術禁忌證;近1 個月內參與類似試驗;肝、腎功能不全。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術后給予常規康復訓練。術后第1 天,拔除引流管,指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之后逐漸過渡至空中蹬腿、直腿抬高,訓練強度以患者稍感勞累為準,20~30 min/ 次,2 次/d。實驗組在對照組康復訓練基礎給予PNF 技術+早期“跨痛閾”主動功能鍛煉。早期“跨痛閾”主動功能鍛煉:術后第1 天,拔除引流管,協助患者屈伸膝部,屈曲>90°,伸直至0°,連續屈伸2 次,使其順利經受疼痛閾值;隨后指導患者自主屈伸,連續屈伸3 次,鍛煉過程中注意觀察患者患膝情況及耐受情況,并用鼓勵性語言提高其鍛煉依從性。PNF 技術:仰臥位,行患側下肢D2 屈曲模式組合訓練或D1、D2 模式拮抗肌反轉訓練;Thera-band 平衡點訓練:背部靠墻,后背與墻壁間放置瑞士球,立于軟墊,雙足分開,與肩同寬,上肢胸前環抱,下蹲,保持10 s,20 min/次,隨患者病情好轉,由睜眼過渡至閉眼,軟墊顏色由綠色過渡至藍色、黑色,雙腿站立過渡至患肢站立。兩組連續干預3 個月。
1.4 療效評價 參照美國特種外科醫院膝關節評分系統(HSS)評估,最高分 100 分,≥85 分為優;70~84 分為良;60~69 分為中;≤59 分為差。優良率=(優例數+良例數)/總例數×100%。
1.5 觀察指標 (1)兩組膝關節評分優良率。(2)兩組干預前后膝關節活動度(ROM)、疼痛程度。應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疼痛程度,分值越低疼痛越輕。(3) 兩組干預前后簡明健康狀況量表(SF-36)評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評分。兩個量表分值0~100 分,分值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好,生活質量越好。
1.6 統計學分析 通過SPSS25.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 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膝關節評分比較 實驗組膝關節評分優良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膝關節評分比較[例(%)]
2.2 兩組ROM、VAS 疼痛評分比較 干預后實驗組VAS 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ROM 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 2。
表2 兩組ROM、VAS 疼痛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ROM、VAS 疼痛評分比較(±s)
ROM(°)干預前 干預后實驗組對照組組別 n VAS 疼痛評分(分)干預前 干預后49 49 t P 4.68±0.99 4.96±0.64 1.663 0.099 1.59±1.12 2.04±0.87 2.221 0.028 55.68±6.92 56.21±5.45 0.421 0.675 124.31±7.89 90.35±8.46 20.549<0.001
2.3 兩組 SF-36、ADL 評分比較 干預后兩組SF-36、ADL 評分較干預前提高,且實驗組提高程度較對照組明顯(P<0.05)。見表3。

表3 兩組 SF-36、ADL 評分比較(分,x ±s)
髕骨骨折為臨床常見骨折類型,據調查,1.65%骨骼損傷為髕骨骨折,若未及時治療,極易影響患者生活質量[3]。外科手術能有效復位并固定骨折,而術后恢復效果關鍵在于康復治療。在康復治療時機的選取上,強調早期康復訓練的重要性,康復訓練開始時間越早,康復效果越好[4]。
常規康復訓練包含關節活動度訓練及肌肉力量訓練,可在一定程度上預防關節僵硬。但有學者研究發現,部分患者膝關節控制能力并不理想,加以康復訓練時間較長,患者依從性低下,需制定更加行之有效的康復訓練方案,以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加快疾病轉歸[5]。早期“跨痛閾”主動功能鍛煉是近年來用于臨床的康復訓練方法,具有以下兩方面優勢:(1)早期功能訓練可把握最佳康復時機,避免制動時間過長所致膝關節永久性不可逆僵硬,加快膝關節功能恢復;(2)能有效維持肌肉容積,抑制肌肉萎縮,同時能減輕患者疼痛、腫脹程度,提高膝關節活動度[6]。PNF 技術通過刺激本體感受器達到促進相關神經肌肉反應的目的,現已逐漸用于各類康復治療中[7]。本研究將早期“跨痛閾”主動功能鍛煉、PNF 技術聯合應用于髕骨骨折患者,結果發現實驗組膝關節評分優良率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實驗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ROM 大于對照組(P<0.05),說明采用早期“跨痛閾”主動功能鍛煉聯合PNF 技術干預髕骨骨折患者,可減輕患者疼痛,提高膝關節活動度,改善膝關節功能。原因在于PNF技術可通過調節感覺神經,改變肌肉張力,恢復膝關節活動度,增強膝部肌肉力量,維持膝關節穩定性,改善膝關節功能,聯合早期“跨痛閾”主動功能鍛煉可進一步恢復膝關節功能,加快患者康復。干預后實驗組 ADL、SF-36 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PNF 聯合早期“跨痛閾”主動功能鍛煉可提高髕骨骨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采用PNF 聯合早期“跨痛閾”主動功能鍛煉干預髕骨骨折患者,有助于緩解患者疼痛,恢復膝關節活動度,提高膝關節評分優良率及生活質量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