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春雨 米豫飛 楊瀾波
(1 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 洛陽471002;2 河南省骨科醫院 洛陽471002)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多發于老年人群,主要臨床癥狀表現為腫脹、疼痛、僵硬以及功能障礙[1]。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全膝關節置換術成為當下臨床治療重度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主要方法[2~3]。本研究回顧性分析128 例重度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采用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8 例重度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30 例,女98 例,共146 膝;患者年齡 61~81 歲,平均(68.79 ±6.64)歲,平均病程(5.78±3.12)年;患膝為左側者 84 例,右側者 46例,雙膝者16 例。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患者取平臥位,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患肢利用止血帶止血。取患膝正中位切開,手術入路選髕骨內側,將患者皮膚及皮下軟組織切開[4~5]。徹底清理患者髕上囊滑膜及內、外側半月板組織,切除十字交叉韌帶后將后側關節囊與周圍攣縮組織完全松解,直至徹底清除股骨遠端及脛骨近端的骨贅組織。對于重度膝外翻患者應實行垂直股骨機械軸位,髓內定位結束后再對患者進行股骨遠髁截骨,保持關節外旋及外翻角度分別為3°及6°[6]。參考股骨內髁完成股骨遠端截骨,按照股骨假體厚度去除內側骨厚度,根據后踝線進行旋轉截骨。髓內定位后切除患者脛骨關節面,截取9~10 mm 厚度骨質,截骨面適度后傾3°~7°,截骨成功后由外側開始松解,將畸形形態矯正。充分暴露股脛關節矩形間隙后根據股骨遠端前后徑尺寸及試模調試選取適宜的股骨假體。測試髕骨軌跡,連續屈伸膝關節并標記合適的脛骨假體旋轉對線位置,取下適模處理脛骨髓腔,明確下肢力線后對患肢關節屈曲、伸直、內外翻的穩定性進行觀察。利用沖洗槍反復沖洗,將假體置入后再注入骨水泥,固定好假體后,用生理鹽水及碘伏反復沖洗,關閉切口后無菌紗布包扎。
1.3 準入標準 (1)納入標準:在入院后均接受X線片、CT 掃描等方式檢測,檢測結果表明患者符合《骨關節炎診斷及治療指南》中關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標準;膝關節正常活動時伴有明顯的摩擦音,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膝關節晨僵;自愿參與本研究,對本研究方案知情,能夠配合醫護人員完成醫護服務。(2)排除標準:合并有其它嚴重的心臟、大腦、腎臟、肝臟及免疫系統疾病;合并有凝血功能障礙或免疫功能異常;在入院前已采取其他措施進行治療;神經功能或言語功能障礙,無法配合醫護人員完成試驗。
1.4 觀察指標 對比治療前、治療后3 個月以及治療后半年的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膝關節美國特種外科醫院(HSS)評分以及生存質量評分。膝關節HSS 評分包括患者膝關節肌力(15 分)、活動性(18 分)、功能性(22 分)、疼痛感(15 分)、穩定性(15分)、畸形度(15 分)等,滿分 100 分;生存質量采用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WHOQOL-100)進行測定,滿分為100 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生存質量越好[7~8]。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 檢驗。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3 個月后的VAS 疼痛評分低于治療前,膝關節HSS 評分及生存質量評分高于治療前(P<0.05);患者治療半年后的VAS 疼痛評分低于治療前,膝關節HSS 評分及生存質量評分高于治療前(P<0.05)。患者治療3 個月后與治療半年后的VAS 疼痛評分、膝關節HSS 評分以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膝關節VAS 疼痛評分、HSS 評分及生存質量評分比較(分,±s)

表1 治療前后膝關節VAS 疼痛評分、HSS 評分及生存質量評分比較(分,±s)
時間 n VAS疼痛評分 膝關節HSS 評分 生存質量評分治療前治療3 個月后治療半年后128 128 128 t P 8.70±1.13 2.27±0.92 2.45±0.86 5.487 4 0.001 7 40.35±7.97 88.20±10.22 89.04±8.17 4.048 1 0.002 2 49.85±11.33 88.76±16.22 89.08±17.35 3.987 7 0.002 3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一種臨床中常見的關節病變,關節軟骨進行性退變、膝關節功能障礙或喪失是該疾病的主要特點。一旦發病,患者的關節軟骨、滑膜甚至是關節骨均會受到影響[9]。
膝關節置換手術通過側方松解、韌帶平衡等方法增加患者關節穩定度,但手術無法量化整體運動范圍內膝關節軟組織平衡,更多地需要術者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判斷,術中妥善處理軟組織平衡關系有助于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10~11]。下肢深靜脈血栓及術后感染是全膝關節置換術的主要并發癥,這類并發癥的發生,不僅會降低手術效果、影響患者的預后質量,嚴重時甚至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導致并發癥發生主要包括患者自身機體免疫力的下降,合并有高血壓病、糖尿病等相關基礎疾病,長期服用止痛類、激素類藥物以及術中消毒、無菌操作的不規范等。針對上述問題,筆者認為要提高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的效果,手術操作人員應當加強無菌操作意識,提高手術操作水平,以減少手術時間。在術后根據患者實際情況應用抗生素藥物治療,應用低分子肝素等藥物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并陪同患者進行術后早期恢復性鍛煉,促進患者早日康復[12]。
本研究中,患者治療3 個月后的VAS 疼痛評分低于治療前,膝關節HSS 評分及生存質量評分高于治療前(P<0.05);患者治療半年后的VAS 疼痛評分低于治療前,膝關節HSS 評分及生存質量評分高于治療前(P<0.05)。患者治療3 個月后與治療半年后的VAS 疼痛評分、膝關節HSS 評分以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應用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重度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能提升治療效果,減輕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