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霏
(河南省南陽市骨科醫院 南陽473000)
肱骨髁上骨折為臨床常見的肘部損傷,好發于兒童,大多是因間接暴力所致。由于肱骨髁與肘關節相鄰,肱骨髁上骨折若治療不當極易導致肘內翻畸形的發生,影響患者肢體功能[1~2]。目前,手法復位外固定仍是臨床治療肱骨髁上骨折的首選治療方案,但是由于該部位解剖結構扁薄,前后有冠突窩和鷹嘴窩,閉合復位比較困難,且固定不牢,容易使肘內翻發生概率增加,手法復位外固定臨床應用存在一定局限性。切開復位固定具有復位良好、固定牢靠等優勢,在臨床應用廣泛[3]。本研究對比閉合復位固定和肘前側小切口切開復位固定治療肱骨髁上骨折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5月~2018年2月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患者72 例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6 例。研究組男 20 例,女 16 例;年齡 4~12 歲,平均(6.98±1.25)歲;左側骨折21 例,右側骨折15 例。對照組男19 例,女 17 例;年齡 3~10 歲,平均(6.96±1.20)歲;左側骨折20 例,右側骨折16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結合臨床癥狀、影像學檢查等確診;Gartland 分型為Ⅲ型;單側骨折;受傷至入院治療時間在1 周以內;意識清醒;患兒家屬對本研究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開放性及病理性骨折;存在神經和血管損傷的骨折;存在精神疾病和溝通障礙。
1.3 治療方法 完善檢查,兩組均行治療,手術由同一組醫師完成,術后各觀察指標的記錄與評價均由一名對手術設計方案以及研究分組情況不知情的醫師獨立進行。對照組采用閉合復位克氏針交叉內固定術治療。全麻,協助患兒取平臥位。肘關節放于伸直位,先于C 臂機下行骨折位移矯正,骨折復位理想后,將第一枚克氏針(直徑1.5 mm)自肱骨外髁處穿入(跨過骨折線向內側斜行鉆入),穿透對側骨皮質后固定;再將第二枚克氏針(直徑1.5 mm)于肱骨內上髁處穿入(從內側向外側穿入經過外側骨皮質),與第一枚克氏針呈約10°夾角,鉆出對側骨皮質固定。C 臂機透視,檢查兩枚克氏針是否交叉穿過骨折線上方,確認固定滿意后結束手術。研究組采用肘前側小切口切開復位克氏針交叉固定術治療。全麻,協助患兒取平臥位。在保護神經和血管的前提下,于肘部前側骨折處作一橫切口(長2~4 cm),經肌肉間隙進入,暴露骨折部位后將骨折斷端血凝塊、軟組織等清除,然后游離骨折端,牽引前臂,在直視下進行骨折復位;骨折復位理想后在切口處經皮向內斜行置入克氏針(直徑1.5 mm)固定骨折端,并在肱骨內側髁處作一小切口,置入另一枚克氏針(直徑1.5 mm)與外側交叉;于C 臂機輔助下確定骨折對位、對線良好,再將克氏針尾折彎埋于皮下完成固定;止血并沖洗傷口,逐層縫合。兩組均肘關節中立屈肘石膏固定(于術后4 周去除)。術后1 周X線復查骨折斷端是否移位,于石膏去除后開始行肘關節主動功能鍛煉,根據患兒實際情況于術后4~6 周拔出克氏針并繼續行肘關節功能鍛煉。
1.4 觀察指標 (1)術后6 個月對兩組患兒肘關節活動度進行測定,包括背伸角度、屈曲角度、旋前角度、旋后角度。(2)術后6 個月對兩組患兒肘關節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價(參考Flynn 功能評估標準):優,攜帶角以及伸屈功能丟失不超過5°;良,攜帶角以及伸屈功能丟失6°~9°;可,攜帶角以及伸屈功能丟失10°~15°;差:攜帶角以及伸屈功能丟失超過15°。(3)記錄兩組患兒術后6 個月內并發癥(肘內翻、尺神經損傷、骨化性肌炎、克氏針松動)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分析 數據均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肘關節活動度比較 術后6 個月,研究組背伸角度、屈曲角度、旋前角度、旋后角度均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肘關節活動度比較(°,±s)

表1 兩組肘關節活動度比較(°,±s)
組別 n 背伸角度 屈曲角度 旋前角度 旋后角度對照組研究組36 36 t P 6.20±2.12 8.12±3.89 2.600 0.011 120.25±10.67 140.23±12.29 7.366 0.000 72.56±2.57 79.34±4.24 8.205 0.000 72.35±4.36 80.47±6.52 6.212 0.000
2.2 兩組肘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術后6 個月,研究組肘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 2。

表2 兩組肘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比較[例(%)]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術后6 個月,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肱骨髁上骨折是臨床常見骨折類型,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療方案一直是臨床研究的重點[4~5]。現階段,該病治療方法主要有閉合復位固定、切開復位克氏針內固定等,其中閉合復位克氏針交叉內固定術是臨床治療肱骨髁上骨折最常用的方法。該治療方案的優點包括:(1)能夠在C 臂機輔助下根據透視情況對骨折進行復位,操作簡便;(2)醫療費用相對來說較為低廉,容易為患兒家屬所接受[6~7]。然而其缺點也不容忽視:(1)需要反復復位,也不能完全確定固定是否牢靠,術后易出現復位丟失,如果復位或固定不良,極易導致肘關節僵硬和骨化性肌炎等并發癥發生[8];(2)X線輻射較多,反復復位需要在C臂機下操作,術者及患者面臨輻射損傷風險。
切開復位克氏針交叉固定術治療肱骨髁上骨折與閉合復位克氏針交叉內固定術對比存在潛在的優勢,但是手術入路的選擇是否恰當可能會對血管和神經造成影響,如不恰當會導致肌肉攣縮或者是內翻畸形,嚴重影響患者的關節功能的恢復。肘前側小切口入路能有效避免對組織神經的損傷,保護患肢關節的軟組織。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6 個月,研究組背伸角度、屈曲角度、旋前角度、旋后角度大于對照組,肘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可能主要為:肘前側小切口切開復位固定能夠在清晰觀察患處血管和神經的同時,更好地將骨折部位充分暴露,避免造成相關損傷;骨折復位可以在直視下進行,最大程度地保障骨折端的穩定以及關節功能,促進肘關節功能更好恢復;另外,切開復位能夠清除淤血,減少腫脹,使軟組織內的壓力降低,降低術后各種并發癥的發生率。綜上所述,肘前側小切口切開復位固定治療肱骨髁上骨折效果顯著,安全性高,有利于患者肘關節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