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蓉
(河南省新鄉市婦幼保健院兒科 新鄉453003)
抗生素相關性腹瀉(Antibiotic Associated Diarrhea,AAD)是指應用抗生素所致的腹瀉,以3歲以下嬰幼兒居多,若未及時處理,可加劇病情進展,最終演變為久瀉不愈。微生態制劑是當前治療嬰幼兒AAD 常用藥物,其中以酪酸梭菌活菌片應用居多,其能促進消化,糾正腸道菌群失調,但單一用藥療效有限,臨床建議采用聯合治療[1]。隨著中醫學對AAD 認知的深入及治療經驗的增加,中西醫結合治療AAD 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中醫學認為AAD 病位在脾胃,脾胃虛衰,致脾胃運化失常及腸道功能失調,從而引起腹瀉、腹痛等癥狀。因此,針對AAD 中醫提出以醒悅脾胃、利濕祛熱等法治之。本研究在酪酸梭菌活菌片治療基礎上加用醒脾養兒顆粒治療AAD 嬰幼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收治的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患兒50 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25 例。實驗組男15 例,女 10 例;年齡 1 個月 ~3 歲,平均(2.01±0.34)歲;原發病肺炎19 例,敗血癥 6 例;原發病治療時間 10~20 d,平均(15.78±2.03)d。對照組男 13例,女 12 例;年齡 2 個月 ~3 歲,平均(2.13±0.21)歲;原發病肺炎20 例,敗血癥5 例;原發病治療時間12~20 d,平均(16.27±1.54)d。兩組一般資料(原發病、年齡、性別、原發病治療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第8 版《兒科學》[2]腹瀉診斷標準;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泄瀉診斷標準[3];入院前無腹瀉病史;頭孢類、青霉素類抗生素治療期間或治愈后發生腹瀉;大便常規檢查顯示無感染征象,大便細菌培養提示腸道菌群失調;患兒家屬知曉本研究內容并簽訂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先天性消化道畸形者;營養不良者;1 個月內已參與類似研究者;入院前已出現腹瀉癥狀者;對研究藥物不耐受者。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采取糾正脫水、飲食預防、應用有效抗菌藥物、維持酸堿或水電解質平衡等常規治療。對照組口服酪酸梭菌活菌片(國藥準字S20040083)治療,350 mg/次,2 次 /d。實驗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口服醒脾養兒顆粒(國藥準字Z20025415)治療,<1 歲 2 g/次,2 次 /d;1~2 歲 4 g/次,2 次 /d;3 歲 4 g/ 次,3 次 /d。兩組均連續治療3~5 d。
1.4 檢測方法 采集新鮮糞便5 g(盡量取有偽膜、膿血部分),將其接種于難辨梭狀芽孢桿菌(CD)選擇性培養基,行常規及厭氧菌細菌培養,觀察細菌培養菌群及大便球/桿比例。上述操作由我院檢驗科完成。
1.5 療效評價標準 治療3 d 內,糞便次數及其性狀正常,全身癥狀消失為顯效;治療3 d 內糞便次數、性狀及全身癥狀明顯改善為有效;未達上述標準為無效。總有效率=(有效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100%。
1.6 觀察指標 (1)兩組療效。(2)兩組住院時間、腹瀉消失時間、體溫恢復正常時間。(3)兩組治療前、治療后細菌培養菌群失調率、大便球/桿比例異常率。
1.7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 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對比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 1。

表1 兩組療效對比[例(%)]
2.2 兩組癥狀改善及住院時間對比 實驗組體溫恢復正常、腹瀉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 2。
表2 兩組癥狀改善及住院時間對比(d,±s)

表2 兩組癥狀改善及住院時間對比(d,±s)
組別 n 腹瀉消失時間 體溫恢復正常時間 住院時間實驗組對照組25 25 t P 2.41±1.69 4.68±2.51 3.751<0.001 2.55±1.17 4.22±1.08 5.244<0.001 5.04±1.15 6.74±1.56 4.385<0.001
2.3 兩組治療前后菌群失調情況對比 治療后實驗組細菌培養菌群失調率、大便球/桿比例異常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菌群失調情況對比[例(%)]
嬰幼兒由于腸道尚未發育完全,消化酶分泌少且活性低,對抗生素耐受力差,AAD 發生率較高。脫水、糾正酸堿失衡等常規治療短期療效尚可,隨著治療時間延長,療效逐漸降低。酪酸梭菌活菌片是治療AAD 常用藥物,口服后可快速到達腸道,生成大量酪酸,可修復損傷的腸黏膜,加快鋅、鈣等微量元素吸收,增強機體免疫力,促使疾病良好轉歸。
AAD 歸屬于中醫學“泄瀉”范疇,抗生素為苦寒瀉火之藥,長期不合理應用易損傷脾胃,致清陽不升,脾失健運,濕濁內生,從而誘發AAD。基于上述病理機制,本研究采用醒脾養兒顆粒治療AAD 患兒。方中一點紅為君藥,具有涼血解毒、清熱、利水之功毛;大丁草為臣藥,具有固腸止瀉、醒脾開胃之功;蜘蛛香行氣止痛、消食健胃;山梔茶清虛熱、除煩止咳。諸藥聯合,共奏醒悅脾胃、固腸止瀉之功。目前醒脾養兒顆粒聯合酪酸梭菌活菌片治療小兒消化不良性腹瀉的效果已得到臨床認可[4],但其在AAD 嬰幼兒中的應用效果仍缺乏大量循證依據證實。故本研究將兩者聯合用于25 例AAD 患者的治療,結果顯示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腹瀉消失時間、住院時間、體溫恢復正常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說明醒脾養兒顆粒聯合酪酸梭菌活菌片可緩解AAD 患兒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效果,促使患兒早日康復。分析可能機制為酪酸梭菌活菌片可抑制多種有害菌,促進有益菌生長、增殖,改善腸道菌群失調,防治AAD[5];醒脾養兒顆粒可增加胃液酸度,促使胃酸排出,提高胃蛋白酶活性,拮抗小腸運動,起到改善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效果的目的[6]。此外,治療后實驗組細菌培養菌群失調率、大便球/桿比例異常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醒脾養兒顆粒聯合酪酸梭菌活菌片可調節腸道菌群,改善腸黏膜屏障功能。原因為醒脾養兒顆粒中一點紅活性成分為酚類、生物堿類、黃酮類,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蜘蛛香主要化學成分為黃酮類、揮發油、環烯醚萜類,具有抑菌、抗炎、抑制中樞神經等作用,能有效的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防止腸黏膜損傷,調節腸道菌群[7]。
綜上所述,采用酪酸梭菌活菌片聯合醒脾養兒顆粒治療嬰幼兒AAD 療效顯著,可調節患兒腸道菌群,改善臨床癥狀,縮短住院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