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福蓮 李奕歡
(福建省龍巖市第三醫院 龍巖364000)
酒精依賴是指長期大量反復飲酒,使機體對酒精在生理和精神上出現強烈的耐受性及渴求性,為一種特殊的心理狀態?;颊咦晕倚芟陆?,存在生理依賴、軀體依賴、戒斷癥狀等臨床表現,且患者機體狀況、社會功能、正常人格可嚴重受到影響,導致生活質量下降,嚴重者可損害神經系統,出現譫妄、震顫、神經病變等[1]。相關研究表明,家庭支持程度不高、停藥或不規則服藥、工作壓力大等因素均可影響酒精依賴患者的復飲率,增加患者戒酒的困難度[2~3]。在臨床治療中,結合緊密的、多方面的護理干預至關重要。本研究以94 例酒精依賴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全程護理干預預防酒精依賴患者復飲的效果?,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酒依賴患者94 例為研究對象,均為男性,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7 例。對照組年齡 31~52 歲,平均(40.78±6.54)歲;飲酒量>500 ml/d 者 31 例,150~500 ml/d 者 16 例;飲酒史6~18年,平均(13.68±3.75)年。觀察組年齡30~53 歲,平均(40.65±6.33)歲;飲酒量>500 ml/d者 29 例,150~500 ml/d 者 18 例;飲酒史 6~18年,平均(13.51±3.64)年。兩組年齡、飲酒量、飲酒史等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均明確診斷為酒精依賴,并存在不同程度的幻聽、幻視、記憶力障礙、行為紊亂等臨床表現;文化程度均在初中以上;理解及溝通能力正常;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曉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明顯重大疾病者;合并其他精神類疾病者。中途失訪者或退出者給予剔除。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具體包括遵醫囑給予營養支持,告知戒酒的必要性,進行戒酒指導并發放戒酒相關知識口袋書,遵醫囑使用替代療法進行戒酒,同時給予放松療法、認知療法等進行心理干預。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全程護理干預:患者入院時,將與患者日常生活關系最為密切的家屬同樣納入護理干預中,第1 周主要向患者及家屬介紹酒精依賴的相關知識,如常見的臨床癥狀、心理反應、戒斷反應、常用藥物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同時以小組學習、一對一跟蹤反饋的形式進行,對薄弱點進行個性化指導;第2~4 周以提高患者及家屬配合治療的積極性和依從性為主,積極主動地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了解患者及其家屬的主訴,盡可能滿足其需求,提高患者及其家屬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感,同時根據患者自身情況,由患者、家屬共同參與,制定個性化的運動計劃、戒酒計劃,指導患者嚴格自控,家屬配合并給予足夠的支持與監督,以利于康復,預防復飲,必要時請治療成功的患者分享經驗,激勵患者配合治療;后期以鞏固為主,主要加強體能訓練和心理輔導,出院后指導家屬監督患者每日進行戶外運動。
1.4 觀察指標 隨訪半年,比較兩組干預效果、復飲率、生活質量、自我效能及酒精依賴程度。(1)干預效果:患者半年內無飲酒、求酒行為,視為顯效;患者半年內偶有求酒行為,在家屬干預下未復飲,視為有效;患者半年內出現求酒、復飲行為,視為無效。顯效+有效=總有效。(2)生活質量評估采用SF-36 量表,包括生理功能、社會功能、情感等維度,標準分0~100 分,分數越高,患者生活質量越好;自我效能評估采用自我效能量表進行,分值越低,患者自我效能越低;酒精依賴程度評估采用密西根酒依賴調查量表(MAST)進行,包括 24 個條目,5 個因子,分值越高,表示患者酒精依賴越重,以8 分為判斷患者復飲的臨界線[4]。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 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干預效果及復飲率比較 觀察組干預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復飲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 1。

表1 兩組干預效果及復飲率比較[例(%)]
2.2 兩組生活質量、自我效能及酒精依賴程度比較干預前,兩組生活質量、自我效能及酒精依賴程度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生活質量、自我效能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酒精依賴程度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生活質量、自我效能及酒精依賴程度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生活質量、自我效能及酒精依賴程度評分比較(分,±s)
酒精依賴程度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生活質量干預前 干預后47 47 t P 52.47±7.59 52.66±7.30 0.172>0.05 72.41±6.29 66.78±5.81 6.643<0.05自我效能干預前 干預后2.07±0.34 2.10±0.21 0.605>0.05 3.42±0.45 2.83±0.38 10.644<0.05 14.59±1.28 14.36±1.32 1.231>0.05 4.70±0.88 5.13±0.79 3.732<0.05
酒精依賴為慢性成癮性疾病,為特殊的心理狀態,患者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人格問題,如敏感多疑、缺乏人際溝通技巧、應對問題能力低下、自卑、固執、以自我為中心、缺少責任感等,患者戒酒意志薄弱。研究表明,酒精依賴患者戒酒后2~3年仍對酒存在明顯的渴求心理,戒酒1年后的復飲率高達50%,而情緒、認知、家庭環境、生活習慣在酒精依賴的形成過程及復飲中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5~6]。因此,酒精依賴的治療和護理涉及生理、心理、家庭、社會等諸多方面。全程護理干預是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將患者及家屬一并納入干預中,充分發揮來自家庭親情的支持與配合,為患者戒酒提供持續的動力源泉,提高患者配合的積極性、主動性及戒酒毅力;同時根據入院后不同時間段,給予不同的干預措施,循序漸進,增加患者及家屬的接受程度和認知度,減輕患者戒酒壓力,避免過度灌輸導致不良應激事件的發生;全程進行跟蹤反饋,可及時發現患者戒酒過程中存在的薄弱點,進而根據患者情況進行強化,增強干預效果,降低復飲發生率。此外,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在制定戒酒、運動等計劃時,邀請家屬與患者共同參與,體現個性化、人性化。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干預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復飲率低于對照組(P<0.05);干預前,兩組生活質量、自我效能及酒精依賴程度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生活質量、自我效能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酒精依賴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全程護理干預在酒精依賴患者中應用效果顯著,可有效預防患者復飲,降低復飲率,提高患者自我效能、生活質量,促進患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