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曉娜
(河南省南陽市第二人民醫院 南陽473012)
甲狀腺疾病發病率較高,手術是臨床治療甲狀腺疾病的常用方法,但患者術后常出現頭暈頭痛、惡心嘔吐及肌肉疼痛等不良反應[1]。甲狀腺是解剖結構較為特殊的內分泌器官,因此對手術體位的要求較高,合理的手術體位對手術的順利進行及不良反應的減少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2]。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需行甲狀腺手術治療的甲狀腺疾病患者86例為研究對象,探討不同手術體位對甲狀腺手術效果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需行手術治療的甲狀腺疾病患者86 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具有手術指征;對本研究知情,自愿參與且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淋巴結轉移者;甲狀腺與周圍器官、頸部大血管粘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86 例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3 例。對照組男 21 例,女 22 例;年齡 60~80 歲,平均(71.36±2.18)歲;甲狀腺腺瘤手術 15 例,單側甲狀腺次全切除術10 例,雙側甲狀腺次全切除術12例,甲狀腺癌手術6 例。觀察組男20 例,女23 例;年齡 60~79 歲,平均(71.14±2.27)歲;甲狀腺腺瘤手術16 例,單側甲狀腺次全切除術12 例,雙側甲狀腺次全切除術10 例,甲狀腺癌手術5 例。兩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體位
1.2.1 對照組 以常規手術體位進行手術,術前不再給予體位護理干預。于患者雙肩下方墊置一塊墊肩,使患者肩背部與手術床呈20°;指導患者將頭部向后仰,并將圓枕墊于患者頸部位置,避免患者頸部懸空;將兩個小沙袋分別置于頭部兩側,以防患者頭部向左右兩邊傾斜;術中患者頸部保持正中過伸位;術后對患者切口部位進行縫合前先將肩部下墊肩取出,以減少手術部位的張力。
1.2.2 觀察組 以改良手術體位進行手術,術前行綜合體位護理干預。(1)訓練前準備:患者自然站直,緩慢抬頭向后仰,維持5 s;緩慢向前低頭,盡量使下頜緊貼于前胸位置,維持5 s;緩慢將頭偏向左側或右側,耳部盡量緊貼于肩部,頸部伸直后維持5 s。以上動作每日進行2 次,每次10~30 min,以無頭暈癥狀為宜。(2)術前體位訓練:護理人員于餐后2 h 指導患者進行頸部過伸體位訓練。患者采取平臥體位,將厚度為10~15 cm 的枕頭放置于肩部下方,使頸部呈過伸位,充分暴露頸前部,使下頜、氣管及胸骨保持同一水平。根據患者的耐受程度,每日進行2~3次的訓練,每次1~2 h,以無不適癥狀為宜。(3)術中體位護理:于患者肩部放置一個同床寬度以及長、上緣高度分別為35 cm、12 cm 的海綿斜墊,海綿斜墊上緣與患者肩峰平行,下緣抵達患者腰部,并于患者頭部下方放置與海綿墊同高度的軟墊,使患者頭部與肩峰平行;手術過程中將頭部軟墊取出,使手術部位充分暴露;進行切口縫合、清洗及止血等操作時再將軟墊放置于頭部下方,避免患者后仰時間過長;將患者上肢固定于托手板上,手臂外展角度小于90°,避免不良體位對患者上肢臂叢神經造成損傷。
1.3 觀察指標 (1)統計兩組術中體位準備時間、手術時間、術后臥床時間及住院時間。(2)于術后6 h、12 h、24 h 采用數字疼痛評分表(NRS)對兩組患者疼痛程度進行評估:將一條直線等分為10 段,以0~10 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患者根據過去24 h 內的疼痛程度選擇一個數字并作上標記。0 表示無疼痛感,1~3 表示輕度疼痛,4~6 表示中度疼痛,7~10表示重度疼痛[3]。(3)于術后觀察兩組頭暈頭痛、煩躁不安、惡心嘔吐及肌肉疼痛等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中體位準備時間、手術時間、術后臥床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術中體位準備時間、手術時間、術后臥床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中體位準備時間、手術時間、術后臥床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s)

表1 兩組術中體位準備時間、手術時間、術后臥床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s)
住院時間(d)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術中體位準備時間(min)手術時間(h)術后臥床時間(d)43 43 t P 8.02±1.22 4.12±0.20 20.68<0.05 2.98±0.38 2.01±0.14 15.70<0.05 6.34±4.09 2.14±1.23 6.44<0.05 13.88±6.34 5.41±1.79 8.43<0.05
2.2 兩組術后各時間段疼痛程度比較 觀察組術后 6 h、12 h、24 h NRS 量表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各時間段疼痛程度比較(分,±s)

表2 兩組術后各時間段疼痛程度比較(分,±s)
組別 n 術后6 h 術后12 h 術后24 h對照組觀察組43 43 t P 5.02±1.22 3.12±1.20 7.28<0.05 4.24±1.38 2.37±0.57 8.21<0.05 3.97±1.69 1.15±0.23 10.84<0.05
2.3 兩組術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頭暈頭痛、煩躁不安、惡心嘔吐及肌肉疼痛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兩組術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大部分老年患者伴有頸椎病等基礎疾病,頸部過仰后,頸椎形態發生改變,椎動脈及脊神經受到壓迫,管腔因此變狹窄,血流速度加快,導致血流量降低,患者術中極易造成缺血性損傷,從而術后出現頭痛頭暈及惡心嘔吐等癥狀[4]。因此,合理的手術體位對減輕患者上述癥狀具有重要意義。
常規手術體位要求患者軀體呈“角弓反張狀”,患者頭頸部過度伸仰可使胸部受到壓迫,腰背反折導致腰背部肌肉負荷加重,術后患者常出現劇烈頭痛、頻繁嘔吐、煩躁不安及肌肉酸痛等不良癥狀,且患者疼痛感較強烈,從而加重患者的心理負擔及痛苦[5]。本研究采取常規手術體位的對照組術后疼痛評分及頭暈頭痛、煩躁不安、惡心嘔吐及肌肉疼痛等癥狀發生率均較高,說明該體位在甲狀腺手術中的應用效果不佳。改良手術體位縮短了患者頭部過伸及頸部過仰的時間,從而緩解了頭頸部過伸過仰對患者椎動脈及脊神經的壓迫[6]。術前對患者進行體位訓練,有助于患者適應手術體位,提高患者對手術體位的耐受度,有效緩解頸部神經、血管及腰背部肌肉的壓迫狀態,減少術后一系列不良反應的發生[7]。采取改良手術體位進行手術的觀察組手術時間、術后臥床時間及住院時間均較短,疼痛評分及各不良反應發生率均較低,說明改良手術體位在甲狀腺手術中的應用效果優于常規手術體位。觀察組術后6 h、12 h、24 h NRS 量表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采用改良手術體位進行甲狀腺手術能減輕患者術后疼痛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