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付敏
(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醫院放療科 焦作454001)
鼻咽癌是臨床多發惡性腫瘤,惡性度、早期轉移率較高,預后較差。臨床治療以放化療為主,但有數據顯示復發率高達33.33%,且多于3年內復發,臨床治療難度大[1]。因此,選擇有效化療方案、改進放療技術是臨床重點研究內容。GP 方案化療是治療復發性鼻咽癌標準方案,吉西他濱聯合順鉑治療效果明顯,耐受性好,是較理想的化療方案。復發性鼻咽癌臨床控制較困難,在化療的基礎上同步給予放射治療有助于提高控制效果,但常規放療生存率較低,局部控制率較差,難以達到滿意效果。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調強放療逐漸廣泛應用于復發性鼻咽癌患者的治療中。放療劑量可最大程度集中于靶區,增強局部控制,且減少周圍正常組織劑量,起到保護作用,有助于達成復發后再放療條件。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復發性鼻咽癌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分組對照研究,探究調強放療聯合GP 方案化療治療復發性鼻咽癌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復發性鼻咽癌患者59 例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案不同分為研究組30 例與對照組29 例。對照組男 17 例,女 12 例;年齡 33~57 歲,平均(44.87±5.54) 歲;復發時間 11~34 個月,平均(22.48±5.39)個月;再分期參照美國癌癥分期聯合委員會(AJCC)標準:T2期 15 例,T3期 8 例,T4期 6例;體質量指數 18.3~23.8 kg/m2,平均(21.05±1.12)kg/m2。研究組男 19 例,女 11 例;年齡 32~59 歲,平均(45.26±5.54)歲;復發時間 10~36 個月,平均(23.04±5.46)個月;再分期:T2期 14 例,T3期 9 例,T4期 7 例;體質量指數 18.0~23.9 kg/m2,平均(20.88±1.06)kg/m2。兩組一般資料(性別、年齡、復發時間、再分期、體質量指數)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經病理學活檢確診;(2) 預估生存期>3 個月;(3)Karnofsky 功能狀態評分(KPS 評分)>70 分;(4)患者知情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骨髓功能障礙;(2)有放化療禁忌證或對本研究藥物不耐受;(3)有出血傾向;(4)肝腎功能、心電圖檢查異常。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給予GP 方案化療:吉西他濱(國藥準字 H20030105)靜滴,1 g/m2,第 1 天、第 8天;順鉑(國藥準字 H20033936)靜滴,25 mg/m2,第1 天、第 2 天、第 3 天;1 個周期 21 d,化療 3 個周期。(1)對照組在化療基礎上給予常規放療:掃描后照射鎖骨上野、耳前野,劑量60~70 Gy;常規分割對穿照射面頸聯合野,劑量36 Gy;照射后頸電子線野,劑量50~70 Gy。(2)研究組在化療基礎上給予調強放療:取仰臥位,固定面罩,以CT 模擬定位掃描,掃描圖像上傳至三維系統重建,確定放療方案。大體腫瘤靶區體積(GTV):勾畫CT 顯示腫瘤影像;計劃靶體積(PTV):在GTV 基礎上外放4 mm 左右,腦干、腦髓處外放2 mm 左右;臨床靶體積(CTV):在GTV 基礎上外放7 mm 左右,后壁外放36 mm 左右。采用等角7 野分組,GTV 照射劑量60~70 Gy,分次劑量 2.0~2.33 Gy;PTV 照射劑量 54~57 Gy,分次劑量 1.8~1.9 Gy;CTV 照射劑量 57~63 Gy,分次劑量 1.9~2.1 Gy。兩組均放療 6 周,1 次 /次,每周 5次。
1.4 療效評估標準 (1)完全緩解(CR):治療后病灶完全消失;(2)部分緩解(PR):治療后病灶最長直徑總和減少>30%;(3)疾病穩定(SD):病灶最長直徑總和減少≤30%或增加≤20%,且未出現新病灶。(4)疾病進展(PD):治療后出現新病灶或最長直徑總和增加>20%。CR、PR 計入總有效。
1.5 觀察指標 (1)治療效果。(2)不良反應發生率,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口腔黏膜反應、骨髓抑制。(3)隨訪12 個月,記錄兩組生存率。
1.6 統計學分析 通過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檢驗標準取α=0.05。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86.67%,高于對照組的62.07%(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例(%)]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2.3 兩組生存率比較 隨訪12 個月,研究組脫落2例,生存率為 82.14%(23/28);對照組脫落 1 例,生存率為53.57%(15/28)。研究組生存率高于對照組(χ2=4.012,P=0.045)。
鼻咽癌以低分化鱗癌為主,5年生存率約為50%,遠處轉移、復發是致死的主要原因[2]。GP 方案化療是治療復發性鼻咽癌的標準方案,其中吉西他濱是抗代謝類藥物,可抑制DNA 合成,抗腫瘤效果明顯,且不良反應較少。孔祥蕓等[3]從吉西他濱放療的增敏、免疫增強、EB 病毒抑制等方面證實了吉西他濱治療鼻咽癌的效果。順鉑為主的化療方案治療鼻咽癌效果已得到臨床一致認可,順鉑可與DNA 結合,誘導鼻咽癌細胞凋亡,具有較強抑瘤作用。鄭莉等[4]的研究表明,GP 方案化療治療鼻咽癌患者可明顯縮小腫瘤體積,提高陽性淋巴瘤退縮比例。但對于復發性鼻炎癌患者,單純放化療難以有效控制病情,易由于原發灶、頸部淋巴結遠處轉移導致治療失敗。調強放療是臨床治療鼻咽癌重要方案,通過影像學資料及三維體系重建,精準照射腫瘤靶區、調節劑量,獲取與常規放療相比較高照射劑量,有助于增強對局部腫瘤的控制,減少周圍正常組織照射劑量,具有靶區定向準確、照射劑量大、分布均勻、保護正常組織等優勢[5~6]。許昀等[7]指出,調強放療可降低甲狀腺照射劑量,有助于保護甲狀腺功能。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86.67%高于對照組的62.07%(P<0.05),表明調強放療聯合 GP 方案化療治療復發性鼻咽癌患者可增強治療效果。調強放療由于靶區定向準確且劑量分布均勻,可提高局部區域控制效果,且能避免損害周圍器官,最大程度保護正常結構和組織,提高治療安全性。鄒文蕙等[8]研究指出調強放療同期化療治療中晚期鼻咽癌效果明顯,可降低急性毒性反應發生率。本研究對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觀察記錄,發現兩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表明調強放療聯合GP 方案化療并不會增加不良反應。對兩組生存狀況進行為期12個月隨訪,結果顯示研究組生存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調強放療聯合GP 方案化療可提高復發性鼻咽癌患者生存率。綜上所述,調強放療聯合GP方案化療治療復發性鼻咽癌患者效果確切,可提高生存率,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