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夢楊
(河南省周口市鄲城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 鄲城477150)
進展性腦梗死(Progre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PCI)屬于一類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占缺血性腦卒中的20%~40%,且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病情仍逐漸加重,易導致神經功能嚴重障礙,可能遺留較嚴重的后遺癥[1]。PCI 發病機制較復雜,且影響因素多,早期預判難度較高,故而多數治療方案效果欠佳,導致醫患糾紛發生率升高,因此,創新治療方案對提高PCI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2]。本研究選取92 例PCI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血栓通膠囊聯合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對PCI 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92 例進展性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參照組,每組46 例。參照組女 22 例,男 24 例;年齡 40~66 歲,平均年齡(53.07±6.46)歲;發病至入院時長 6~71 h,平均發病至入院時長(38.54±16.22)h。研究組女20 例,男26 例;年齡 41~66 歲,平均年齡(53.46±6.22)歲;發病至入院時長 6~72 h,平均發病至入院時長(38.91±16.45)h。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年齡、發病至入院時長、性別)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經頭顱CT 和MRI檢查確診為PCI 者;對本研究藥物成分無過敏者;簽署知情同意書者。(2)排除標準:大面積腦梗死者;腦部出血者;伴有嚴重系統類或臟器類疾病者;其他類型腦梗死者;嚴重精神異常者;妊娠期女性。
1.3 治療方法
1.3.1 參照組 予以降顱內壓、吸氧、活血化瘀、護腦、鍛煉身體、調整飲食及調脂降壓等常規治療,在此基礎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國藥準字H20100041)治療。靜脈滴注時間>50 min,25 mg/次,2 次/d,用藥間隔時長≥6 h。持續治療2 周。
1.3.2 研究組 在參照組的基礎上予以血栓通膠囊國藥準字Z20025972)治療。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用法、劑量等同參照組;口服血栓通膠囊,2 粒/次,3次/d。持續治療2 周。
1.4 觀察指標 (1)兩組療效比較。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為標準,對療效進行分級,評估均由同一名醫師實施。NIHSS 評分減分率90%~100%為臨床治愈;NIHSS 評分減分率45%~89%為顯效;NIHSS 評分減分率18%~44%為有效;未達到以上標準為無效。總有效率=臨床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NIHSS 評分減分率=(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100%。(2)采用NIHSS 量表評估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情況。NIHSS 量表通過面癱、凝視、意識水平提問、肢體共濟失調、意識水平、上下肢運動、意識水平指令、視野、語言、感覺、忽視等11 個維度進行評估,共42分,分值與神經功能缺損成反比。(3)采用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數評估治療前后兩組生活質量。Barthel 指數通過平地行走、上下樓梯、床椅轉移、進食、洗澡、穿衣、控制大便、如廁、控制小便、修飾10 個維度進行評估,共100 分,分值與生活質量成正比。
1.5 統計學分析 數據處理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臨床療效)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Barthel 指數、NIHSS 評分)以(x ±s)表示,采用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3.48%,高于參照組的76.0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NIHSS 評分相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NIHSS 評分均較同組治療前明顯降低,且研究組NIHSS 評分低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 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 評分比較(分,±s)
組別 n研究組參照組46 46 43.331 34.810<0.001<0.001 t P治療前 治療后 t P 17.54±1.27 17.67±1.36 0.474 0.637 8.62±0.58 10.02±0.61 11.281<0.001
2.3 兩組治療前后Barthel 指數比較 治療前,兩組Barthel 指數相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Barthel 指數均較同組治療前明顯提高,且研究組Barthel 指數高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Barthel 指數比較(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Barthel 指數比較(分,±s)
組別 n研究組參照組46 46 10.724 4.111<0.001<0.001 t P治療前 治療后 t P 35.65±6.51 35.39±6.87 0.186 0.853 57.99±12.54 43.65±11.77 5.655<0.001
腦梗死是一種由缺血缺氧所致的腦部組織缺血性壞死或軟化疾病,而PCI 是腦梗死經醫學干預后仍在短時間內產生神經功能損傷及惡化的臨床過程,具有高病死率、高致殘率及預后欠佳等特點,嚴重影響患者生命安全[3]。PCI 屬于中醫學中“中風、痹癥”的范疇,是由情志郁結、血液瘀滯等所致的腦脈痹阻,可引發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癥狀,其治療原則為活血通絡[4]。
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有抗腦組織缺血的作用,其作用靶點較多,能改善腦卒中微循環,從而促進神經元恢復,且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主要成分是消旋丁基苯酞,能提高血管內皮一氧化氮(NO)和細胞因子表達,減少谷氨酸表達,加快花生四烯酸分解及血鈣釋放,從而降低細胞過氧化氫、羧基、羥基等自由基水平,改善腦缺血及腦水腫,達到保護神經細胞和大腦目的[5]。血栓通膠囊屬于中藥復方制劑,主要成分為三七,具有消腫止痛、活血化瘀之效。現代藥理學分析,血栓通膠囊主要活性成分為三七總皂苷,是一種Ca2+通道阻滯劑,可阻滯細胞外Ca2+內流,抑制細胞內Ca2+釋放,緩解血管內皮收縮,從而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微循環,降低血液黏度,減緩血小板聚集,提高腦缺血區血供,減輕缺血氧區炎性損傷,從而提高神經功能,預防因缺血-再灌注損傷,達到治療目的[6]。三七總皂苷能減緩凝血酶誘導由纖維蛋白原轉化為纖維蛋白的速度,激活尿激酶,從而加快纖維蛋白溶解,改善血液高凝狀態,達到預防血栓形成、減緩病情進展的目的[7]。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治療后兩組NIHSS 評分均較同組治療前明顯降低,且研究組NIHSS 評分低于參照組,兩組Barthel 指數均較同組治療前明顯提高,且研究組Barthel 指數高于參照組(P<0.05)。說明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聯合血栓通膠囊治療PCI效果確切,能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提高其腦部神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