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上鑌 李金乾
(1 廣東省深圳云杉云里醫院 深圳518129;2 廣東省東莞臺心醫院 東莞523000)
小兒疝氣又稱為“脫腸”,分為腹股溝疝和臍疝兩種,前者是由于鞘狀突未關閉所致,后者是由于臍環不能及時縮小閉合所致[1~2]。小兒疝氣多發于早產兒、低體重兒,且男孩的發病率高于女孩[3]。嬰幼兒身體發育尚不完全,小兒疝氣會影響患兒的生長發育,包括生殖系統的發育,同時還會降低患兒的抵抗力,影響預后[4]。以往的治療方法為切開疝囊進行相關手術操作,但該方法創傷大,且術后復發率較高。隨著微創技術的廣泛應用,王崇林等[5]研究顯示,微創技術也可用于小兒疝氣的治療且效果顯著。我院采用內窺鏡微創手術治療小兒疝氣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小兒疝氣患者60 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小兒疝氣診斷標準;(2)年齡 0.5~11 歲;(3)患兒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有手術禁忌證或者凝血功能障礙。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60 例患兒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0 例。觀察組男 18 例,女 12 例;平均年齡(5.34±1.43)歲;疝氣類別:直疝20 例,斜疝10 例。對照組男16 例,女 14 例;平均年齡(5.86±1.34)歲;疝氣類別:直疝19 例,斜疝11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采用內窺鏡微創手術治療。患兒全麻后,取仰臥位,腹部作0.5~2.0 cm 橫向切口,建立人工氣腹;觀察疝囊位置以及周圍組織情況,鈍性分離皮下組織,并提出精索,采用縱向切開的方式顯露出疝囊,并進行剝離;在疝囊頸部進行結扎,復位精索,電凝止血,縫合切口。對照組:采用傳統手術治療。患兒全麻后,取仰臥位,作長度大于2.5 cm 切口,分離皮下組織,顯露精索,縱向切開疝囊,游離分剝出疝囊,并于疝囊頸部高位結扎,電凝止血,復位睪丸、精索,縫合切口。兩組術后均行相同常規預防感染處理。
1.3 觀察指標 (1)一般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自主活動時間、住院時間。(2)抽取患兒術前以及術后空腹靜脈血,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免疫球蛋白IgM、IgA、IgG。(3)統計兩組切口感染、陰囊腫脹、腹脹、繼發鞘膜積液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 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清免疫指標對比 兩組手術后血清免疫球蛋白指標均較手術前有所降低,觀察組術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血清免疫指標對比(g/L,±s)

表1 兩組血清免疫指標對比(g/L,±s)
注:與本組手術前比較,*P<0.05。
IgG手術前 手術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IgM手術前 手術后30 30 t P 0.90±0.11 1.01±0.38 1.009 0.317 0.85±0.04*0.80±0.04*10.651 0.000 IgA手術前 手術后1.48±0.03 1.50±0.10 1.438 0.156 1.23±0.05*0.98±0.08*14.515 0.000 6.41±0.35 6.39±0.28 0.244 0.808 6.04±0.22*5.31±0.13*15.647 0.000
2.2 兩組一般手術指標對比 觀察組切口長度、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自主活動時間早于對照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 2。
表2 兩組一般手術指標對比(±s)

表2 兩組一般手術指標對比(±s)
住院時間(d)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切口長度(cm)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自主活動時間(h)30 30 t P 1.51±0.44 3.56±0.72 13.307 0.000 12.15±2.26 20.34±3.27 11.285 0.000 2.16±0.47 5.39±0.52 25.240 0.000 13.17±1.63 23.28±2.55 18.297 0.000 1.67±0.33 5.27±1.24 15.367 0.000
2.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對比 觀察組切口感染、陰囊腫脹、腹脹、繼發鞘膜積液等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對比[例(%)]
兒童腹壁肌肉發育不全,鞘狀突未完全閉合,患兒咳嗽、哭鬧時會增加腹腔壓力,從而導致疝氣的發生。疝氣患兒腹股溝內側會出現腫物,且用力時表現明顯。有研究表示小兒疝氣并不能隨時間的增長而消失[6]。小兒疝氣形成初期,如果不采取及時治療,患兒的哭鬧、咳嗽等行為會加重病情,產生嵌頓,從而增加患兒并發腸梗阻、睪丸壞死等風險[7]。因此,采取安全有效的手術方法對于提高小兒疝氣的治療效果至關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切口長度、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自主活動時間早于對照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提示內窺鏡微創手術治療小兒疝氣創傷小,更利于患兒術后恢復。傳統手術切口大,會對切口周圍的肌肉、血管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而兒童身體各項機能未發育完善,自身免疫力以及抵抗力差,術后切口常會出現疼痛、酸脹等,影響患兒切口愈合程度,導致患兒術后恢復時間長[8]。同時傳統手術分離組織較多,容易出現切口裂開等問題,造成出血量增多[9]。而微創手術切口小,對患者皮膚組織等損傷小,同時術者視野清晰,使用的醫療器械較為精密,顯著減少了手術創傷。因此患兒術后恢復比采用傳統手術方法快。血清免疫球蛋白是檢測機體體液免疫功能的常用指標,該指標降低會增大機體感染率[10]。觀察組術后血清免疫球蛋白變化更小,說明內窺鏡微創手術對疝氣患兒的體液免疫功能影響較小,手術創傷會刺激機體產生免疫抑制因子,傳統手術創傷大、手術時間長,導致患兒的應激反應大,從而免疫力下降更為明顯。觀察組患兒切口感染、陰囊腫脹、腹脹、繼發鞘膜積液等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但兩組患兒的術后并發癥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可能與本研究選取的病例數較少有關。
綜上所述,采用內窺鏡微創手術治療小兒疝氣安全有效,手術創傷小,有利于患兒術后恢復,減少術后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