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麗娜
(河南省職工醫院 鄭州450002)
慢性肺心病又稱慢性肺源性心臟病,主要是由于慢性支氣管炎或者其他肺部疾病引起的肺循環阻力增加,進而導致肺動脈高壓,而肺動脈高壓可使得右心負荷加重,從而造成右心功能受損,若不及時進行治療,極易導致患者出現心力衰竭,甚至死亡,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影響[1~2]。臨床通常采用口服藥物對慢性肺心病患者進行治療,促進患者病情恢復。但該疾病病程遷延,需要長期治療,而患者出院后缺乏專人看管,從而出現忘記服藥或擅自停藥等治療依從性變差的情況,導致治療效果與病情恢復欠佳,增加復發風險[3]。因此,對慢性肺心病患者采用一定的護理措施對提高患者的預后狀況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本研究探討延續性護理在慢性肺心病患者中的臨床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86 例慢性肺心病患者,依據隨機數字表法的分組方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3 例。對照組男 23 例,女 20 例;年齡 28~79 歲,平均年齡(48.64±5.11)歲;病程 1~10年,平均病程(4.72±1.03)年。觀察組男22 例,女21 例;年齡29~79 歲,平均年齡(48.76±5.19)歲;病程 1~11年,平均病程(4.82±1.10)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內科學》[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治療依從性好;認知功能正常。(2)排除標準:合并血液系統疾病;肝、腎等重要臟器器官功能嚴重損害;合并免疫系統疾病。
1.3 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主要包括病情監測、飲食運動指導及常規健康教育培訓等措施。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延續性護理:(1)建立患者資料庫。入院后,對患者的基本資料進行仔細收集整理并歸檔,包括姓名、性別、年齡、病情發展情況及生理心理狀態。(2)在院期間,針對患者的實際狀況制定飲食及運動方案,叮囑患者多吃綠色食物,戒煙、戒酒,同時指導并協助患者進行運動鍛煉,加強家屬對患者的督促職能,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3)電話及微信隨訪。患者出院后,加強護理人員與患者之間的交流溝通,定期進行電話隨訪,了解患者的病情情況,詢問服藥情況及強化日常生活注意事項,及時指導糾正患者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為及習慣,并要求患者嚴格遵守。建立微信平臺,定時在微信平臺上推送疾病知識等基本信息;建立微信群,邀請醫護人員和該疾病患者加入,鼓勵患者之間多進行交流溝通,共同戰勝疾病;加強醫護人員與患者的交流溝通,讓患者感受到醫護人員的關心,定期發送心理健康教育和情緒管理等方面的小知識,調整患者的心理狀態,增強戰勝疾病的自信心;電話隨訪及微信平臺中,及時提醒患者按時回院復診。(4)家庭隨訪。定期進行家庭隨訪,與患者進行面對面交流,了解患者的病情情況及生理心理狀態,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及對用藥、飲食、生活等方面的知識進行進一步的指導。兩組均干預1年。
1.4 觀察指標 (1)干預前與干預1年后,采用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生命質量測定量表(QLICD-CPHD V1.0)對兩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主要包括慢性病共性模塊及肺心病特異模塊。共性模塊包括軀體功能、心理功能及社會功能,共30 個條目,特異模塊共包括21 個條目,采用5 級評分法,分值 1~5 分,分值越高表明生命質量越好[5]。(2)遵醫行為:記錄家庭氧療、按時服藥、合理飲食、戒煙戒酒、適量運動、呼吸鍛煉、預防感染及定期復診狀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以(±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用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用配對樣本t 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遵醫行為狀況對比 觀察組家庭氧療、按時服藥、合理飲食、戒煙戒酒、適量運動、呼吸鍛煉、預防感染、定期復診遵醫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遵醫行為狀況對比[例(%)]
2.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兩組干預后QLICD-CPHD V1.0 各項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s)

表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s)
注:與同組干預前對比,*P<0.05。
時間 組別 n 軀體功能 心理功能 社會功能 特異模塊干預前 對照組觀察組43 43 t P干預后 對照組觀察組43 43 t P 32.45±7.20 32.47±7.23 0.013 0.990 38.29±8.03*47.42±8.27*5.194 0.000 42.16±7.62 42.19±7.67 0.018 0.986 48.43±8.82*55.47±8.23*3.827 0.000 32.59±6.82 32.64±6.87 0.034 0.973 38.91±7.03*45.83±7.52*4.408 0.000 52.08±13.26 52.14±13.29 0.021 0.983 59.94±14.08*67.73±12.35*2.728 0.008
慢性肺心病是一種嚴重影響人體健康的疾病,可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大幅度降低[6]。疾病早期表現為長期咳嗽、咳痰及不同程度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著涼后病情加重,出現咳嗽、咳痰加劇,痰量增多、變濃,也常會出現氣短、呼吸急促、心悸、心前區疼痛、乏力及胸悶等癥狀,嚴重時甚至可導致患者出現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最終造成患者休克、死亡[7]。
有研究表明,慢性肺心病患者治療過程中采用適當的護理干預措施,能夠對治療效果起到促進作用,有助于患者病情恢復[8]。常規護理主要在患者住院期間給予一些護理干預措施,缺乏針對性,且由于該病病程較長,患者出院后仍需堅持治療,但由于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缺乏及對疾病的過度擔心而產生的負面情緒等原因,導致患者治療依從性下降,從而對治療效果產生不利影響。而延續性護理模式將護理內容擴大化,拓展了醫護人員的角色與功能,降低了患者與醫護人員之間的距離障礙,同時護理人員通過多種方法與患者進行及時、全面的交流溝通,加強患者對疾病的認知,且提高了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信任度,使患者保持積極良好的心態來配合治療,提高了患者的遵醫行為和復診率,有助于促進病情恢復。微信平臺是一種新型的網絡交流溝通平臺,其能夠跨越人與人之間的時空限制,患者能夠通過手機等電子產品實時與醫護人員進行交流溝通,護理人員定期對微信公眾號進行疾病等知識的信息更新,患者能夠查看微信平臺中所發送的疾病知識及健康知識等信息,并且可長時間保存,真正實現院外面對面的護理服務,有利于提高護理質量[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QLICD-CPHD V1.0 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家庭氧療、按時服藥、合理飲食、戒煙戒酒、適量運動、呼吸鍛煉、預防感染、定期復診率均較對照組高,表明延續性護理在慢性肺心病患者中的應用,可有效提高護理質量,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與遵醫行為,且利于患者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