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外特約記者 青木 辛斌 ●本報記者 趙覺珵 ●王會聰 柳玉鵬 張靜
中國周四晚宣布暫停部分外國人入境在國際輿論場引發廣泛關注。“減緩病毒傳播”,許多外媒如美國《紐約時報》一般,強調中國此舉是為了防止輸入性病例。國家衛健委27日通報稱,26日0時至24時,全國新增確診病例55例,其中境外輸入病例54例,本土病例1例。如今,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各國肆虐。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統計,全球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昨晚達到55萬例,累計死亡病例逾2.5萬例,至少有170個國家和地區發現病例。為遏制疫情,旅行限制是眾多國家和地區采取的措施之一。美國《大西洋月刊》評論說,各國政府在人員和物資流動上“豎起二戰后從未見過的屏障”。這給世界帶來哪些影響?疫情之后,全球化舞臺將恢復如初,還是會產生后遺癥?
降低“二次暴發”風險
中國外交部周四晚宣布,從本周六凌晨起,暫時停止外國人持目前有效來華簽證和居留許可入境,過境免簽、各地區的特別入境免簽政策也暫停,新措施不包含外交人員等對象。《紐約時報》27日稱,各國政府如今正在努力減緩新冠病毒傳播,中國的聲明是“世界上實施最全面的國際旅行禁令之一”。“德國之聲”說,中方強調,這是“為應對當前疫情,參考多國做法,不得已采取的臨時性措施”。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27日,中國通報了三天以來首例本土感染病例,現在該國絕大部分新增病例都來自境外。盡管新的入境管控措施看上去十分具“戲劇性”,但其實,很多航空公司已經停飛中國航線。香港《南華早報》說,外國人在中國入境者中占的比例較小。中國外交部副部長羅照輝26日表示,中國境外輸入的確診人群中90%持中國護照。
《紐約時報》等美媒在報道中提到,“國際旅行禁令的效果存在爭議”,此前,特朗普對中國實施的入境限制措施遭到北京的強烈反對,如今中國改變了立場。對此,耶魯大學全球健康政策與經濟學助理教授陳希27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當下,新冠肺炎疫情構成全球“大流行”,與之前美國針對中國、歐洲國家實施旅行禁令的情況已經不一樣了。
“中國嚴格的措施有助于將新冠病毒擋在國門外。現在沒有特效藥和疫苗,中國的人口密度又大,一旦多個中心同時暴發,疫情很難得到控制,因此只能采取這種辦法遏制二次暴發的風險。”陳希說,另外,中國政府采取的一系列配套措施取得不錯的效果,例如在上海這樣的主要入境機場的周邊征用或搭建臨時隔離設施,這減少了城市管理壓力。不過德國《明鏡》周刊27日說,限制外國人入境給中國經濟恢復帶來挑戰。
世界50多家航企停飛
旅行限制是全球眾多國家和地區為遏制新冠病毒傳播采取的手段之一,相關措施包括禁止外國人入境、禁止本國居民出境、暫停國際航班、要求旅客隔離14天等。據《紐約時報》統計,世界上有超過60個國家和地區發布旅行限制措施,而全面關閉邊界的國家包括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烏克蘭、波蘭、新西蘭等。
歐盟上周開始禁止成員國人員進行非必要旅行,為期30天。美國近期對歐盟、加拿大、墨西哥等實施入境限制,并發布等級最高的全球四級旅行警告,要求美國人暫停國際旅行。
在尚沒有對外國人入境采取全面限制措施的韓國,一些專業人士呼吁政府管控疫情“逆流入”。據韓國《中央日報》27日報道,大韓感染學會理事長白景蘭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說,在醫療人員治療本國國民已經不堪重負的情況下,有一些外國人為了治病而來到韓國,另外很多國家已經阻止韓國人入境,政府應該采取對等政策。
在旅行受阻的情況下,大量旅客滯留在海外。俄羅斯旅行協會數據顯示,有4萬俄羅斯人正在等待國家派客機將他們接回。法國外交部27日表示,他們需要接回的本國居民還有3萬人,上周他們已經將10萬人接回國。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近日報道說,大約有1.3萬美國人滯留海外,然而很多人聯系美國政府尋求幫助時難以得到明確答復。
美國卡托研究所日前刊文稱,如今新冠病毒大范圍擴散,一個國家采取的旅行禁令措施是否合適,取決于其能在多大程度上減緩病毒傳播、降低健康甚至是生命“成本”。實施旅行禁令也是為了能讓醫療人員、社會各界和政府有足夠的時間應對疫情。
陳希表示,多國采取不同程度的邊界管控、斷航舉措,這對經濟造成的巨大影響是毫無疑問的,“對出入境限制得越多,付出的經濟成本越大”。德國新聞電視臺27日援引多家行業協會的數據稱,全球旅游行業5000萬個就業崗位受到威脅;全球展會今年損失或達到263億美元;國際航空業面臨損失2500多億美元收入的局面。
據美國“商業內幕”網26日報道,全球已有50多家航空公司選擇停飛,而不是空載,這其中既包括行業巨頭,也包括小型區域性航企。美國《福布斯》雜志網站稱,為減少損失,越來越多的航空公司將客艙用于運送貨物,比如美聯航、英航、漢莎、大韓航空等。26日宣布運貨的阿聯酋阿提哈德航空公司是最新一例,它將參與確保水果、蔬菜、肉類、醫療物資等重要物資的持續供應。
全球化面臨死亡還是新生?
自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全球化是否正在消亡”成為國際輿論熱議的話題之一。美國《大西洋月刊》《外交政策》等媒體近日刊文稱,盡管大家都強調相關措施是暫時的,然而其帶來的是否只是短期影響有待觀察,畢竟它們進一步“加固”了此前破壞全球化的種種舉措。而且在新冠病毒擴散期間,許多國家優先選擇“各自為政”。據瑞士《新蘇黎世報》27日報道,一份報告顯示,截至3月21日,有54個國家實施醫療物資出口限制令,涉及防護服、口罩、呼吸機等33種用品,這可能會讓那些要應對疫情的落后國家面臨“重大風險”。
俄羅斯Regnum新聞社26日報道援引俄國家杜馬議員朱拉夫列夫的話稱,新冠病毒迫使各國將自己“隔離”起來,疫情之后,各國都將與其他國家“重建關系”,這幾乎涉及所有領域,包括政治、經濟、旅游等。
也有聲音認為,在疫情之下,“全球化其實并沒有死亡,反而獲得了新生”。香港《亞洲周刊》3月30日(提前出版)文章稱,人流阻斷,并沒有完全阻止貨流,汽車制造、高新科技等產業仍在維持全球供應鏈不斷絕,尤其中國的疫情趨緩,復工率上升,世界工廠又再啟動。阻斷人流,并沒有阻斷信息流,反而網絡世界“更加發達”,從遠程辦公到網絡教學,都成為最新生活方式,也帶來很多新的商機,同時,知識免費共享更普及。各國在疫情的“試煉”中,發現新的生存狀態,全球化也展現出新的版本。
對于世界多國實施旅行限制措施,陳希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全球正面臨第二個機會窗口。根據目前的情況,大約有100個國家和地區的確診人數在200例以下,一些國家尚未發生社區傳播,或處于社區傳播早期。在這個時候采取一些較嚴格的干預措施,盡管會造成損失,但可以在初期階段將病毒阻隔住。而且在這些國家中,不少是中小或發展中國家,醫療體系的應對能力比較弱。▲
環球時報2020-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