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系數Zero

在今天,迅哥即便不拿出文科老本行,在理工科方面,當個果殼科技類博主,綽綽有余。他涉獵的領域包括:侏羅紀時代的恐龍、鐳和鈾的放射性強弱、古華夏的煉鐵術是不是從古巴比倫傳來。
在成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之前,魯迅是一個不折不扣的Geek青年,沉迷于科幻小說,各類自然科學都有系統學習,成就點包括:編著中國第一部系統介紹礦產的著作,以及最早的性衛生健康教材,還解剖過20多具尸體,可謂多才多藝。
在多數中國人還在讀四書五經的時候,魯迅就已經超越同齡人,他所在的學校資質跟國際接軌。晚清開展洋務運動期間,興辦了不少新式學堂。18歲那年,青蔥少年迅哥考入了南京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按照現在的規格來講,礦路學堂相當于國際雙語學校,設置物理學、算學、地理、繪畫等科目,外語必修德文。魯迅屬于學霸類型,讀書十分勤奮刻苦,畢業時候成績是一等第三名。
礦路學堂,顧名思義以開礦、鐵路專業為主,畫鐵軌斷面圖、道路設計圖都是基本功。魯迅雖然后來沒去搬磚挖礦,但get到設計繪畫的技能點。他著作的書籍裝幀,很多是魯迅自己親手設計的。他還是一個對細節很執著的人,字體大小、行距、標點等等,都要經過仔細研究。
由于具備這個特殊才能,魯迅和許壽裳、錢稻孫一起合作設計中華民國國徽。1916年蔡元培當上北京大學的校長,請魯迅設計了北大的logo。
魯迅不僅擅長平面設計,對原子物理等高尖前沿科技也很關注,是鐳元素的早期關注者。
看下鐳元素的時間表:1898年居里夫人宣布發現鐳元素;1902年提煉出0.l克的鐳鹽;1903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也就是在當年,魯迅發表文章,介紹這一西方科技成果。
同年魯迅還寫了《中國地質略論》,這是我國第一部系統介紹本國礦產的著作,后來被教育部指定為大學教材。
這本書科普了地球的起源,侏羅紀、白堊紀的演變,還介紹了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說,這名字聽著就很高大上,用大白話來講,這個理論認為宇宙在形成初期,有一團云狀的物質,而且像大風車那樣旋轉,萬有引力把這些物質凝聚到一起,形成了星球。
魯迅研究達爾文的進化學說,1907年發表了《人之歷史》,系統介紹進化論學說及其發展歷史,是我國早期介紹達爾文學說的重要論文。魯迅這么多才多藝,簡直是技能點開掛了。
迅哥對科學尤其是生物學的興趣,與他的醫學背景分不開。1902年從礦路學堂畢業,魯迅按照政府安排,本應進入東京帝國大學工科所屬采礦冶金科深造。也就是說,魯迅很有可能成為該學科在中國的奠基性專家。然而家人曾被庸醫害死的緣故,他決意學醫,1904-1906年在仙臺學習期間,解剖過20多具尸體,醫療經驗豐富。
經過現代醫學訓練后,魯迅對傳統中醫知識進行整理批判。魯迅收集了許多中醫書籍,門類有藥物、診斷學、內科學、針灸學,還親自修補古代醫書。
三年留日期間,魯迅嘗試翻譯外文書籍,所有譯作除了兩篇純文學之外,其他都和科學相關,其中有三部是科幻小說。魯迅在日本書店里,接觸到科幻文學大佬凡爾納的作品,還把《月界旅行》《地底旅行》翻譯成中文。
當時的科幻文學非常熱血青春,人類上天入地、殖民火星月球,探索未知的宇宙。魯迅后來寫《故事新編》,把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古老傳說重新改寫,加入科學元素,朋克感十足。
魯迅翻譯的第三本小說知名度較低,是美國人路易·斯特朗寫的《造人術》,具體怎么造人?當然是通過高新生物科技了。小說的主人公波士頓理化大學教授伊尼托爾有處秘密研究室,專門從事人工胚胎研制,經過無數次試驗,胚胎細胞成型。
科學家最初創造出人工生命,喜不自勝,然而試管嬰兒迅速繁殖,造成了社會動亂。主角便想消滅他們,屢遭失敗,結果克隆人自滅,世界才回歸平靜。這種故事在今天看來已經落伍了,但這可是一百年前寫的。
魯迅從日本回國后,由于具有醫學、生理學的學術背景,擔任浙江兩級師范學堂生理衛生學教員,順帶還教化學。
魯迅擔任教職的時候,非常開明先鋒,是個麻辣教師。學生想了解男女人體生殖系統,魯迅就編寫了相關教材,畫了插圖,輿論一片嘩然。即使在21世紀的今天,很多中學的生理課上,老師都會跳過生殖器章節,而在1909年的中國,魯迅敢開風氣之先,把性知識作為一門現代科學去講授,不愧為跟舊文化、舊思想作戰的猛士。
引起爭議的《小學生性健康教育讀本》,書本告訴兒童如何防范性侵,如何應對青春期的遺精、月經。但部分家長認為尺度太大,抵制這部教材。
魯迅對科學的熱愛源于兒童時期的閱讀。家中女傭長媽媽為魯迅買來繪圖的《山海經》,使他大喜過望。《山海經》保存了不少上古流傳下來的神話故事,千百年來一直是人們奇思遐想的源泉。
成年后魯迅也保持對科學探索的興趣,在1927—1936年的十年間,魯迅共觀看了142部影片,類型包括喜劇片、偵探片、歌舞片,看得最多的是美國紀錄片學派實地拍攝的探險片,有37部之多,如《南極探險》《人獸奇觀》(這部作品,我沒看過,我什么也不知道)。
魯迅雖然棄醫從文,感慨要救治中國人要先救中國人的心靈,但他一直在學習自然科學知識。先生經常教導青年不僅要看文學,也要看數學、理化、史地、生物學。直到晚年魯迅仍在吸收新知,還打算翻譯法布爾的名著《昆蟲記》,由于身體健康原因才作罷。
/趙周
每個人都說“干貨”,但大家的理解不見得一樣。“干貨”一詞本是農牧業詞匯,現在這個詞的含義有了很大的變化。
“羅輯思維”不斷強調說自己把一本書加工成短視頻,是拿出了書中的“干貨”。這種做法在商業上如此成功,以至于現在各種讀書會和社群紛紛跟風。“干貨”呈現形式多樣:短文、筆記、思維導圖、PPT、短視頻、在線音頻。
“干貨”這個詞其實很貼切——把一本書的知識摘抄出“干貨”,不是把大圖片壓縮成小圖片,壓縮后的圖片只是清晰度降低,仍能看出原貌,但從書中摘抄出的要點無法看出原書全貌;也不是把濕衣服曬干,衣服和水原本不是一回事兒,但書中的“濕貨”和“干貨”渾然一體,而像是把鮮魚曬成咸魚干——脫水的同時破壞了細胞,轉換了性質,改變了味道。
有人就是喜歡吃咸魚干,這本是口味問題,不必討論。但宣稱“咸魚干才是魚的精華”,這就是無稽之談了。
“干貨式學習”存在兩個方面的誤區:首先,“得到書的精華就是學習”是成人學習的歧途;其次,“干貨”也不是書的精華。學習能力的重要維度之一就是對照信息加工出上下文,加工成對自己有價值的知識。
而從一本書中摘出“干貨”,其實是一個逆向的過程,是去掉上下文把知識“降解”為信息。
如果是自己做這事,多少有助于記憶,但若把別人九蒸九曬過后的“干貨”還當寶貝收藏,癡迷于“干貨式學習”,那就是誤入歧途了。何況很多人拿到咸魚干并不吃,只是聞聞味道,隨手藏進庫房,和另外幾萬件都快放臭了的咸魚干堆在一起。時間久了他們又會焦慮,再去學習怎么把不同的咸魚干分門別類,學習怎么整理筆記。實在整理不過來了,再學習怎么斷舍離……
不要再把咸魚干當寶了,成人學習不是曬干,而是轉換。學習者可以清蒸全魚,也可以只吃魚頭,嘗過滋味后化為營養。把對自已有啟發、有感觸、有用途的知識貼上便箋,轉化為自己的語言、自己的經驗、自己的應用,得魚忘筌,得飽忘魚,不亦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