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柏清
周末去省城參加聚會,遇到了多年不見的小慧姐。她一下子抱住我,眼圈泛紅,連說:“能遇見你真是太好了。”我大有受寵若驚之感。小慧姐當年名校畢業留在省城,是我多年仰視的對象。落座后,小慧姐拉著我的手說:“我聽人說了,你是心理咨詢師,今天一定要幫幫我?!?/p>
原來,小慧姐有一個15歲的兒子彬彬,活潑開朗,成績不錯。但最近出了點問題:兒子不跟她互動了。彬彬以前什么都跟小慧姐說。每次放學一起走回家,他就說個沒完,比如學校發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兒,老師講了什么,自己在學校開不開心?,F在,他放學一路沉默到家??纪暝嚕丫碜油』劢愀耙贿f,簽完字轉身走人。
小慧姐為此心急如焚,覺得和兒子成了屋檐下最熟悉的陌生人,被關在兒子心靈外面的感覺真是難受。家里氣氛急轉直下,抵達冰點。她可憐兮兮地看著我問:“我該怎么辦?再這樣下去我可真要受不了了。”說著眼圈竟然紅了。
我問她:“可曾找兒子主動交流過?”她說: “交流了,問了好多次,到底自己哪兒做得不好,還是孩子對自己有什么誤解,可孩子就是不開口。我也請孩子爸爸去問了,沒結果?!绷钚』劢愀有慕沟氖?,孩子連性格都變了,在學校也不那么愛說話了。
解鈴還須系鈴人。我讓她回想一下,孩子是因為哪件事兒發生的轉變。她細細想了想,一拍大腿說:“難道是因為那件事兒?孩子哪兒都好,性格也開朗,可有時候做事粗心,東西亂擺放。尤其是他的筆記本電腦、手機、閱讀器之類常用的東西,常常用完扔在床邊就走了。我經常批評他,可收效甚微。有一次家里來客人,客人夸孩子的臥室收拾得整齊干凈,我就隨口說了一句,那是他爸爸收拾的。當時孩子聽了這句話,轉身就走了。后來問愛人,愛人說不是他收拾的。似乎從那天開始,孩子就不跟我說心里話了。”
沉默了一會兒,小慧姐皺著眉說:“如果真是因為這件事兒,這孩子可真過分。我對他付出那么多,不就一句話嗎?都不能擔待媽媽嗎?”我笑著搖了搖頭。許多父母認為,對于自己生、自己養的孩子來說,交流是不需要顧及對方心理感受的。而這對于一個進入青春期的少年來說,無疑是嚴重的傷害,他會失去對父母的信任。當孩子把愛與信任交給你的時候,他在心理上也需要得到同等的愛與信任??墒?,小慧姐輕易就否定了孩子,表達了對孩子的不信任,而且是在有客人在場的情況下。這令孩子心理極度失衡。按照心理學上的防衛原理,他迅速收回了對母親的信任,并在沒有及時得到補救措施的情況下,擴散了這種不信任,對同學以致周圍環境都產生了懷疑。
父母對于孩子,有些話沖口而出,往往并不在意孩子的感受,等意識到傷害的后果,卻往往已是事后。如何在日常避免這樣的情況?最主要的是懂得轉換立場,有一顆換位思考的心。
愛像一條美麗溫暖的云帶,沒有確切的形狀,卻有真實的溫度。只有家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懂得換位思考,尊重對方的心理,才能換來真正的愛,內心的愉悅與家庭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