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這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他指出: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2018年中央公布了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接著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強調: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這支隊伍就包括我們文藝工作者,而曲藝又是隊伍里的“快槍手”,是更接地氣、根植于百姓大眾的一支“輕騎兵”,始終在最直接、最前沿的地方貫徹落實、宣傳鼓動“鄉村振興”這一國家戰略。
今年,是脫貧攻堅的決戰決勝年,結合工作實際,筆者將從全國各地的中國曲藝之鄉和名城中找出幾個實例,由點及面,從幾個方面就中國曲協曲藝之鄉(名城)在鄉村振興視域下的具體工作,談談心得。
廣東是中國曲協曲藝之鄉數量最多的省份,共有14個。近年來,在增強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完善措施等方面持續下大氣力,做深做細做實,由此基本形成了“曲藝有傳唱、傳承有梯隊、活動有陣地、經費有保障、落實有制度”的良好局面。
首先是曲藝傳承有基地。廣東省14個中國曲藝之鄉通過建立曲藝進校園、進課堂,開設曲藝培訓班、唱腔班、表演基本功訓練班,探索出一套從編寫教材到授課,再到選拔人才建團重點培養的長效機制。如道滘成立11人的專職粵劇曲藝教師隊伍,每天下午3點到5點進學校教授曲藝課,容桂、均安、道滘分別成立青少年曲藝團(實驗曲藝團),荔灣、南海組織專家編寫粵劇曲藝進校園教材等。所以近年來,廣東省各曲藝之鄉培養的學生在各級賽事展演中紛紛亮相并取得良好成績,同時為粵劇曲藝學校、專業演出團體輸送了一批優秀青年人才,也為宣傳鄉村振興的創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其次是曲藝活動有陣地。廣東省各地持續加大投入力度,統籌地方文化資源,確保基層曲藝活動有陣地,開“局”在家門口、唱曲不出社區,充分夯實曲藝之鄉陣地建設。比如中堂鎮將打造曲藝重鎮作為經濟社會發展重要戰略,提出規劃于2022年前建成符合曲藝標準的“粵韻滿中堂”大舞臺和擁有600個座位的粵韻館。斗門、新會等地結合村居特點,充分盤活基層公共資源,配置配齊燈光音響樂器等基礎設施,推動行政村(社區)的五有文化室、村居文化活動中心、文體廣場、祠堂改造為曲藝室(曲藝活動基地)。部分地區通過采取給予一定資金補貼的形式,將曲藝社團(私伙局)自有的演出場所串聯成線,納入曲藝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確保“天天能開局、人人能參與”,做大做強老百姓家門口的曲藝陣地。近年來,通過“新、改、補”等方式,各曲藝之鄉持續打造基層曲藝活動場所超600處,為建好精神家園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極大豐富了廣大基層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充分緩解了基層治理壓力,推動了新時代文明實踐和鄉村振興戰略在基層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是中國曲協授牌的第49個中國曲藝之鄉。近年來,該地區在中國曲協的正確指導和支持幫助下,緊緊圍繞文藝扶貧和振興鄉村戰略,上下一心、搶抓機遇,取得了良好的實績。
第一,堅持“抓兩頭帶中間、抓骨干帶一般”工作方式,搭建表演交流、成果展示、傳承保護、人才培養“四個平臺”,成功推進了曲藝之鄉的可持續發展。同時,深度結合鄉村文化振興、文化脫貧戰略,將地方曲藝有效融入到全區的文化交流、招商引資、旅游事業等全方位的工作布局中來,起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極大地提高了巴州曲藝的文化影響力。
第二,堅持由“送曲藝”向“種曲藝”轉變,加強曲藝傳承培訓基地建設,創設“多類別”曲藝基地,先后掛牌三江、化成等10個鄉鎮傳承基地,命名巴師附小、區一小等 11所曲藝學校,扶持甜蜜藝術學校、北京神墨等8個少兒曲藝培訓機構,組建150余支群眾曲藝隊伍,充分發揮巴州曲藝傳承人的帶動效應,讓曲藝走進學校、走進社區、走進村社、走進培訓機構,讓更多的曲藝愛好者走出家門、走上舞臺,培養了一大批鄉土曲藝的表演人才。當地還全力打造了300多平方米的“巴州曲藝體驗基地”,被四川省文旅廳命名為第一批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體驗基地,并在《曲苑》小舞臺以“巴人巴風巴俗”為題組織了曲藝傳習基地的專題展演。
第三,通過開展“多品種”曲藝活動,推動巴州區曲藝事業的前進步伐。比如舉辦全區曲藝大賽、個人曲藝專場,示范引領,保護傳承;舉辦“四川曲藝流動講堂”,定期培訓、輔導、現場指導;編發96期《巴州曲藝》專刊,及時反映全區曲藝動態;開辟刊物《巴州文化》的“曲藝專欄”,說身邊人、講身邊事;創新曲藝傳承模式,其中“曲藝進校園”被四川省文旅廳列為文化志愿服務典型案例;巴州區曲協還被《曲藝》雜志社評為2019年度全國通聯工作先進單位等。
新春伊始,一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我國傾舉國之力全面打響了抗擊疫情的阻擊戰。我們曲藝人當仁不讓,以“藝”戰疫,貢獻出了自己的力量。其中山西省曲協“借船出海”的經驗總結,頗有啟示作用。
首先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傳統的電視媒體在移動優先、人需優先的現代社交傳播語境下強勢回歸,同時諸如抖音APP等新媒體生產的內在潛力得到較為充分釋放。
其次是在這次阻擊戰面前,曲藝人持續用矩陣化的新媒體,持續與觀眾保持高頻率互動,把演出搬到線上,讓名家名團坐鎮“云端”,不僅鍛煉了自身的生存本能,也推出了一批符合觀眾需求的作品。
再次是疫情期間的特殊生存方式,就像一次行業問卷,倒逼曲藝工作者思考疫情之前業已式微的曲藝藝術,其出路與生機是要走向田園,走向戶外,走向云上線下更為廣闊也更為自由的存在與發展空間。
最后是曲藝的演出場地,以前是劇場,現在是云直播。以前可能是幾百觀眾,現在可以說上萬人,這就要求曲藝作品質量必須提高,同時對自身的要求也必須更為嚴格。
以上幾點同樣也適合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這是今后文藝宣傳工作的大趨勢。
2018年11月成功創建“中國曲藝之鄉”的宿城區一直以來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工作,精塑文化品牌,突出曲藝特色,為傳承、保護、發展曲藝藝術營造了優越的文化環境,為人民群眾呈現了更豐富更精彩的曲藝藝術。
其一是打造創新地方曲藝特色品牌。蘇北大鼓、蘇北琴書一直以來是宿城區兩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中國曲藝之鄉”的創建成功,為這兩個曲種的發展迎來了新的機遇。2019年,中國曲協專家先后兩次對宿城區非遺傳統曲目進行了專業指導,為宿城曲藝的發展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目前,蘇北大鼓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已通過省級驗收。
其二是著力培養曲藝后備人才。宿城區以蘇北琴書張銀俠、蘇北大鼓牛崇祥等一批代表性傳承人為引領,匯集了許多優秀的曲藝演員和創作人才。通過區文廣旅局聯合區教育局組織開展的非遺進校園和傳統曲藝進校園活動,把有較大影響的非遺保護項目,包括蘇北大鼓、蘇北琴書、快板、柳琴說唱、淮紅說唱等曲種在青少年學生中推廣、傳承,為宿城區曲藝未來的發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分兩個階段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安排,明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是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扶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是相輔相成的,當完成扶貧攻堅任務之后,鄉村振興工作還要延續下去,而且不僅僅是脫貧地區,相對富庶的地方還要更進一步,這是基本國策,也是大略方針。曲藝人的任務任重而道遠,使命神圣而光榮。只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才能把今后的工作做實、做精、做火。
(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