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怡
(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九一二大隊,江西 鷹潭 335000)
某礦區東側地塊用地占用總面積45512.67m2,規劃用地性質為選礦廠修建用地。該評估區地貌類型主要為低丘,地面標高50.0m ~102.4m,相對高差52.4m,地勢起伏較大;據現場調查,規劃用地區域地表分布有第四系松散層粉質粘土、中元古界雙橋山群變質砂巖、板巖,巖土體工程性質不良;擬建區附近斷裂帶分布少,場地屬基本穩定區;評估區內松散地層富水性一般,地下水補給排條件較簡單,巖性巖相變化不大,大氣降水基本經由地表匯流至附近地表水體,其余補給地下水,水文地質條件良好;綜上,評估區內地質環境復雜程度為中等。用地規劃項目為重要建設工項目,地質環境復雜程度中等,依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評估規范規定和要求,本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等級為一級[1]。
評估區為低丘地貌,地面標高50.0m ~102.4m,最大高差52.4m,地面坡度5°~30°,地面起伏較大,土地利用多為林地、建筑物。據現場調查,擬建區附近未發現有崩塌、滑坡等情況。
擬建區東部發現三處人工邊坡(QP1、QP2、QP3),其中。
切坡QP1 位于擬建區南側,坡向180°,坡度約45°,坡高10m ~18m,為巖質邊坡,強風化層厚度約5m ~8m,殘坡積層0.5m ~1.5m,巖性為板巖、變質砂巖,地層產狀158°∠60°,為順向坡,巖層傾角大于坡角,現狀穩定性較差。
切坡QP2 位于擬建區東側,坡向90°,坡度約45°,坡高5m ~8m,為巖質邊坡,強風化層厚度約5m ~8m,殘坡積層0.5m ~1.5m,巖性為板巖、變質砂巖,地層產狀158°∠60°,為斜向坡,現狀穩定性較差。
切坡QP3 位于擬建區北側,坡向0°,坡度約45°,坡高3m ~6m,為巖質邊坡,強風化層厚度約5m ~8m,殘坡積層0.5m ~1.5m,巖性為板巖、變質砂巖,地層產狀158°∠60°,為逆向坡,現狀穩定性良好[2]。

表1 斜坡穩定性量化評判標準表(巖土混合斜坡)

表2 斜坡穩定性評估一覽表
評估區為低丘地貌,地面標高50.0m ~102.4m,周邊自然斜坡坡度在0°~30°之間,由于城區開發,大部分原始山體被開發、整平后不存在威脅,少部分未開發的山體呈渾圓狀,植被發育茂密,現場調查也未發現有斜坡失穩現象,因此自然斜坡穩定性對規劃用地影響較小。
根據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可知,該評估區為泥石流少發區。經現場調查,區內未見泥石流、洪水地質災害。
評估區構造剝蝕低丘區沖溝短淺寬緩,植被較發育,發生泥石流的可能性小,危險性小。
2.5.1 巖溶地面場陷
評估區主要分布第四系松散層粉質粘土、亞砂土、砂礫石層,下伏基巖為變質巖類的變質砂巖、板巖等,均為非可溶巖層,發生巖溶地面塌陷的可能性不大。
2.5.2 采空區地面塌陷
根據現場調查訪問,擬建區無地下硐采以及人工明室施工活動,發生采空地面塌陷的可能性不大。
規劃用地地形平緩,地表主要分布中元古界雙橋山群板巖、變質砂巖,為非可溶性巖層,用地范圍周邊也無地下人工硐室或地下開采活動跡象,因此現狀下,規劃用地遭受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小。
4.1.1 綜合評估
(1)評估區為低丘地貌,地面標高50.0m ~102.4m,地形坡度0°~30°之間,土地利用多為林地、建筑物,現場調查未發現崩、滑現象;自然斜坡未有失穩跡象,斜坡穩定性較好。
(2)評估區主要分布第四系松散層粉質粘土、亞砂土、砂礫石層,下伏基巖為變質巖類的板巖、變質砂巖,均為非可溶巖層,發生巖溶地面塌陷的可能性不大。根據現場調查訪問,擬建區無地下硐采礦山以及人工硐室施工活動,發生采空地面塌陷的可能性不大。
(3)擬建區處于低丘地貌,地勢起伏較大,場地平整工程施工將會產生挖方,由于場地平整標高與四周道路標高一致,故場地平整后不產生人工邊坡,擬建工程誘發崩塌、滑坡的可能性小;施工過程中注意土石方堆積,避免誘發泥石流;規劃用地下伏基巖為變質巖類,為非可溶巖層,周邊無地下開采、人工硐室活動,工程施工也不會產生同類施工活動,因此引發地面塌陷的可能性也較小。
4.1.2 規劃用地危險性分區
危險性分段是根據現狀評估及預測評估的基礎上,考慮規劃用地內地質災害危險性,對規劃用地進行危險性分區。
通過上述評估,可以看出擬建區地處低丘地貌,地形起伏較大,現場崩滑流地質災害點較小,地質災害發育程度較弱;場地平整工程施工將會產生挖方,由于場地平整標高與四周道路標高一致,故場地平整后不產生人工邊坡,擬建工程誘發崩塌、滑坡的可能性小;因此將規劃用地分為一個區: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區。
由上述評估結果可知,規劃用地地處低丘地貌,地形起伏較大,現場崩滑流地質災害點較小,地質災害發育程度較弱;基巖為變質砂巖、板巖,為非可溶性巖類;場地平整工程施工將會產生挖方,由于場地平整標高與四周道路標高一致,故場地平整后不產生人工邊坡,擬建工程誘發崩塌、滑坡的可能性小;評估區內地質構造相對簡單,屬場地穩定區。
場地平整過程嚴格按照施工規范進行,從上到下逐步開挖,施工中產生的土石方,應按規范要求的坡度、地點進行堆放,避免形成二次災害。
(1)根據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評估區為泥石流少發區。經現場調查,區內未見泥石流地質災害。評估區構造剝蝕低丘區沖溝短淺寬緩,發生泥石流的可能性小,危險性小。
(2)評估區主要分布第四系松散層粉質粘土、亞砂土、砂礫石層,下伏基巖為變質巖類的板巖、變質砂巖,均為非可溶巖層,發生巖溶地面塌陷的可能性不大。根據現場調查訪問,擬建區無地下硐采礦山以及人工硐室施工活動,發生采空地面塌陷的可能性不大。
(3)規劃用地地質災害發育程度較弱,預測工程施工產生的地質災害問題易于防治,將規劃用地危險性分區分為一個區: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