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露,沈念俊,劉杭杭
(安徽省建筑科學研究設計院,安徽 合肥 230032)
為適應全球氣候變化,應對資源能源短缺及生態環境惡化的挑戰,遵循低碳循環的理念,以市場為導向、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綠色生態城市、推廣普及綠色建筑成為時代的主流。我國綠色建筑歷經十多年的發展,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個別城市到全國范圍、從單體到城區的發展歷程。城市規模化發展,省會以上城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已全面強制執行綠色建筑標準[1]。綠色建筑實踐工作穩步推進,綠色建筑發展效益明顯。從國家到地方,從政府到公眾,全社會對綠色建筑的理念、認識和需求逐步提高,綠色建筑評價蓬勃開展。
本文通過對國內綠色建筑標準體系現狀進行分析,總結安徽省綠色建筑標準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和制約因素,對安徽省綠色建筑及其標準的發展提出指導性建議。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的《住房城鄉建設事業“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到2020年,城鎮新建建筑中,綠色建筑推廣比例將超過50%,并將推進綠色建筑發展作為十三五期間的重點任務。2019年12月23日,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會議在京召開,總結了各地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亮點,將“著力提升城市品質和人居環境質量,建設‘美麗城市’”作為下一年度的重點工作任務之一,我國綠色建筑發展正從高素質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
據統計,截止到2018年底,全國城鎮范圍內綠色建筑建設面積超30億㎡,其中有半數以上為綠色建筑,獲得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的項目超過1.3萬個[6]。綠色建筑在節約資源(節地、節能、節水、節材)、環境保護和減少污染等方面的綜合效益已初步突顯,打造了一批可參觀、可考察的精品項目,也形成了一些示范項目,為推動綠色建筑發展樹立了標桿[6]。
截至2018年底,我國已有20余部國家層面的綠色建筑標準,覆蓋綠色建筑全壽命期,可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標準體系[2]。其中,評價標準為發展綠色建筑提供具體目標,相關工程建設標準規范可為綠色建筑實踐提供技術支撐,并保障綠色建筑技術的實施[2]。截至目前,《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歷經10余年的發展,經歷了“三版兩修”的過程,最新頒布的2019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已于2019年8月1日開始實施。新標準以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推動綠色建筑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創新重構了五大指標體系——“安全耐久、健康舒適、生活便利、資源節約、環境宜居”,更加注重建筑產品的品質提升,把建筑安全性耐久性放在首位,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除此之外,近幾年相繼頒布多部直接服務于綠色建筑的國家、行業及團體標準,見表1。
國家提出了全面推進綠色建筑的發展要求,這對標準體系的建設是重要的政策紅利。目前,綠色建筑標準不僅數量占優,而且已有標準基本涵蓋主要建筑類型和建筑工程建設全過程,基本形成了一套符合我國國情的綠色建筑標準體系[2]。

綠色建筑國家、行業及團體標準 表1
近年來,安徽省響應國家政策要求,全面推廣綠色建筑,積極實施綠色建筑行動,推動綠色建筑高效發展。據相關部門統計,截止到2018年7月,全省綠色建筑面積超過1.2億萬m3。2017年,安徽省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重達到32%;2018年全省綠色建筑占新建民用建筑比例達到40%左右;2019年全省建筑節能與科技工作要點提出: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在建筑方案設計、圖紙審查、竣工驗收等環節嚴格落實綠色建筑標準要求,確保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按綠色建筑標準設計、施工并驗收到位,積極引導綠色建筑往高星級方向發展,強化綠色建筑標識評價和管理,研究修訂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管理辦法,逐步建立標識第三方評價機構信用管理制度,積極推廣綠色建材應用。按照相關規劃,到2020年末,全省綠色建筑占新建民用建筑比例將達到50%。未來,安徽省將通過加強建筑工程規劃、設計、審圖、施工、驗收環節的監督,實現全過程閉合管理,督促綠色建筑標準的切實執行。
為促進我省綠色建筑高質量發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和國務院《民用建筑節能條例》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綠色建筑發展現狀,安徽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組織起草了《安徽省綠色建筑發展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為省內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的發展營造了較好的法制環境,通過法制手段大力推動綠色建筑的發展[3,5]。
我省綠色建筑標準體系的建設以《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為依托,借鑒先進省市經驗,結合本省地域特點,正在積極編制綠色建筑全壽命期相關標準。《綠色建筑檢測技術標準》(DB34/T 5009-2014)于2014年12月8日發布,并于2015年3月1日正式實施。目前,涉及綠色建筑設計、驗收、運營階段的標準尚在編制中,施工和改造階段的標準缺失。在綠色建筑管理方面,為規范綠色建筑工程項目管理,省住房和城鄉建設組織編制了地方標準《綠色建筑工程項目管理規范》(以下簡稱《規范》),目前正在廣泛征求意見。《規范》分別從設計、審圖、施工、驗收、運行、改造和拆除幾個階段對綠色建筑項目質量進行把控,要求綠色建筑在運營管理過程中結合工程自身情況,落實預定的綠色建筑目標,以促進綠色建筑健康、高效、可持續發展。另外,針對目前綠色建筑技術、產品堆砌的現象,為提高綠色技術使用的經濟性,近期省住房和建設廳正在組織相關單位編制《安徽省綠色建筑技術規程》,以更好地執行國家及地方綠色建筑相關標準、規范及要求,提高建筑設計人員的綠色建筑設計水平、質量和效率,在綠色建筑增量成本控制方面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在綠色建筑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下,國家建筑標準承擔起責任,發揮了重要作用,助推綠色建筑發展[4]。目前,我省綠色建筑標準體系尚不健全,暫時只正式頒布了一部綠色建筑標準——《綠色建筑檢測技術標準》,大部分綠色建筑標準還在編制階段,因此在實踐中,往往需要借助于現行的相關專業標準。但相關標準存在針對性不強、覆蓋面不夠、編制深度不夠及缺乏前瞻性和指導性等問題。雖然,針對綠色建筑發展,我省已開展了研究和實踐工作,但對如何全面貫徹“安全耐久、健康舒適、資源節約、環境宜居、生活便利”的理念尚缺乏深入研究,需秉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引導綠色建筑健康發展,解決好行業發展中的關鍵技術和管理難題。
因此,為了使綠色建筑在今后的發展能提質增效,相關部門應依據上位法,健全本省綠色建筑標準體系,充分發揮標準的規范、引領和支撐作用,有效統籌協調各部門形成工作合力,鼓勵地方政府結合地域特點和人文條件,有針對性的制定出臺綠色建筑政策文件和地方標準。與此同時,還要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加快體制機制創新,研究新問題,解決新矛盾,助力建筑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