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赫,郎祎 (中鐵四局集團第四工程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41)
近些年,我國高速鐵路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成為體現國家發展的閃亮名片,但是鐵路構件預制施工生產中,其因構件種類多、數量大,導致預制生產過程中質量波動大。人工輔助及叉車轉運,產生工序銜接不流暢,構件易損易壞,生產效率較低,施工組織粗放。在高速鐵路建設標準不斷提高,現代化生產技術不斷創新下,構件預制由傳統分散生產升級為集中工廠化預制,生產線的投入大幅降低了勞動成本,提高構件質量,降低了資源消耗,減少了對環境的干擾,滿足了綠色發展的要求。但是自動化生產線應用需解決生產線布局合理、生產節拍確定、生產線平衡分析及改善,才能使其高效的運轉,更好的發揮生產能力。為解決以上問題,結合自動化生產線技術,將構件預制各工序在生產線作業上,通過生產線平衡分析和改善,解決生產線上各工序平衡作業,實現自動化作業,保證了構件質量,提高了生產效率。
結合生產線各個工位功能,將其工序設置在固定工位上,滿足施工作業要求,利用自動化生產線技術進行流轉作業,到提高生產效率、保證施工質量、節約成本投入。優化后工藝流程為混凝土自動運輸→自動布料、振搗→生產線轉運→蒸汽養護→脫模→模具清理→安裝鋼筋籠、預埋件→合模→流轉至下一循環。簡化混凝土澆筑過程,由操作員完成作業,減少勞務投入。養護室與生產線整合后,將混凝土構件養護納入生產線管理,大大提高養護效率,提升構件質量。將構件脫模、清理、安裝鋼筋籠預埋件、合模工序安排在操作臺上,方便統籌布局,提升作業效率。
生產線由輸送輥道架的標準節段,加裝傾斜式振動臺、雙層碼垛機、布料機、養護室、子母車、擺渡車等自動控制設備,由電氣液壓和自動控制系統配合。完成混凝土澆筑、振搗、碼垛、養護,構件拆跺、拆模,模具打磨、噴脫模劑、合模和轉運等工序自動化流轉、標準化及專業化作業。采用PLC可編程及變頻控制技術,使自動化生產線滿足各種工況作業,提高工序銜接效率;采用串聯加多向組合形式布局,生產線可根據不同場地及要求進行改變,生產節拍和速率也可根據生產工期進行調整,靈活多變的結構形式,達成提質增效的目的。
理想自動化生產線是前、后作業工序緊密相連、均衡的一系列作業,并保持一定生產速率。隨著合理的工藝流程朝完成方向作業,整個生產線工序接近同步作業。根據在自動化生產線施工工位轉運情況,通過模型演算生產過程并不斷改善,使其生產線各項工序和生產能力匹配,消除工序間不平衡損失以及生產過剩,最終達到生產線平衡的生產狀態。
生產線平衡是生產線配置的首要問題,使自動化生產線的各個具體施工工序作業時間的差別非常小,幾乎達到各工序的作業時間相同,進而實現生產線平衡。也就是說對生產的全部工序進行平均化,使各作業時間以盡可能相近的技術手段與方法來作業。
生產平衡的目的在于縮短生產一個構件預制及轉運時間,降低生產投入成本;提高生產線的工作效率;減少工序間生產準備工作,減少施工生產的周期;改善生產線的平衡,提高作業工序穩定性和預制構件的質量;對改善后的工序流程進行實踐,增加各工序之間銜接和對接效率。
3.2.1 生產節拍
生產線節拍是指連續生產相同的兩個產品之間的間隔時間,即指完成一個產品所需的平均時間。生產節拍是一種目標時間,是隨需求量和需求期的變化而變化的,它決定了生產線的生產能力、生產速度和效率。

3.2.2 瓶頸時間
瓶頸時間是一個生產過程中最慢的工序時間,它不僅限制了整個生產線的生產速度,還影響了整體生產能力和效率。它是整個生產過程中制約生產速度的各個因素。如人員配備不足,設備發生故障,傳輸系統不通暢等問題,都有可能成為瓶頸。
生產線平衡問題是將所有工序作業,以使各個工序作業在節拍(即相鄰兩工序通過生產線尾端的間隔時間)內都處于繁忙狀態,完成最多的操作量,從而使閑置時間最少。生產線平衡的核心就是——克服瓶頸。

圖2 瓶頸時間示意圖
在流線生產作業中,制約產能的是瓶頸工作,瓶頸出現使前工序產品無法流下去,后工序無產品可做,就會造成短暫的停止,從而降低產能。一條生產線上可能存在多個瓶頸,且是永遠存在的。只有盡可能地使各工序處于最接近均衡的狀態,達到產能和生產力的最大化。
①生產線平衡率計算:t各工序工時之和÷(S瓶頸工序工時×R工序總數)×100%

②生產線平衡有很多改善方法,如5W1H提問技術方法、ECRS法則、工時測量法、程序分析和改善法、損失分析法、作業條件改善法。以ECRS法則為例進行說明:
①E(取消):首先考慮工序中有無可取消的。該工序可以取消而又不影響質量和進度,是最有效的改善。②C(合并):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工序變成一個。合并后可有效地消除重復現象,能取得較大的效果。當工序之間出現忙閑不均時,就需要對這些工序進行調整和合并。例如,混凝土布料和振動工序在一個工位上同時作業,即可合并一同作業。③R(重排):經過取消、合并后,可重組也稱為替換。就是通過改變工作程序,使工作的先后順序重新組合,以達到改善工作的目的。④S(簡化):經過取消、合并、重排后的必要工作,再對該項工作進一步深入分析研究,使方法盡量地簡化,以縮短作業時間,提高工作效率。
在實際的工作中要重復性的利用ECRS,不斷優化-實踐-分析-優化,來達到更高的生產效率。
采用輸送輥道架標準節,配上工位及設備,電氣液壓系統和自動控制系統組成生產線。根據作業內容分為布料振搗工位①雙層碼垛工位②獨立養護室③拆跺工位④拆模打磨和噴脫模劑工位⑤合模工位⑥及轉運工位⑦,將各工序順序排列出來,制作工藝流程圖(如圖3)。

圖3 生產線布置圖及工序流轉示意圖
對各個工序作業時間分別測量,共計測量三次,繪制圖表(如圖4),對其進行工序作業進行編制、匯總、平均,進行各個工序時間分析,繪制圖表(如圖5)。

圖4 不同工位時間完成分析圖
分析后重新繪制生產線平衡分析圖表(如圖5),各個工位調整后時間為布料振搗4分鐘、雙層碼垛3分鐘、獨立養護室不占用生產線運轉時間、拆跺3分鐘、拆模打磨和噴脫模劑5分鐘、合模2分鐘、轉運4分鐘。

圖5 分析后生產線平衡分析圖
進行生產線平衡效率的計算:t各工序工時之和÷(S瓶頸工序工時×R工序總數)×100%

平衡率為60%說明生產線平衡損失,有40%的空閑時間,最空閑的是合模作業工序,故此生產線平衡要從生產時間較長和最短的工序進行入手。
采取ECRS方法分析,對時間長的工序分解,把部分作業分配到時間短的工序中去,養護室獨立運轉,不占用生產線作業時間。縮短作業時間,在養護室和生產線間增加自動轉運設備。增加自動布料機、自動碼垛機,提高運轉速度。增加專業作業人員,提高技能水平。增加清理、噴脫模劑、合模工位的作業人員,提高生產效率。對時間短的工序進行整合或合并,將噴脫模劑工序與合模工序結合,增加最短作業工序的時間,提高生產線平衡率。
自動化生產線技術是數字控制、工業機器和電子計算機等成組技術的應用,靈活性大,可實現多產品批量自動生產。通過前期設計,模擬工作流程,通過現代工業工程技術與數理統計,運籌學及系統工程等相支撐,模擬生產中可能出現的工況,對工序作業的邏輯關系進行分析、改善、調整,并擇優選用合理的參數,實時調整。高速鐵路預制構件生產平衡應用,解決構件生產過程中質量波動大、工序銜接不流暢、易損易壞、生產效率較低、投入成本大、施工組織粗放等突出問題,實現了施工工藝提升,從而降低了勞動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保證了構件生產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