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庭 (廣東白云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廣東 廣州 510450)
不存在毫無保留的匯同自然的建筑空間環境,人的生活空間總是有相對的獨立性,人與自然萬物、自然環境有物質和心理上的界限設定,可持續建筑環境的空間構造和組織的首要目的即是在建筑空間與周邊環境雙向負影響最小化的前提下,結合外部環境的有利條件劃定圍合出一個可供人安定生活的環境。
可持續建筑空間設計要順應場地、氣候環境和作用對象的實際條件,用最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來構造和組織一個屬人的自立化空間環境。設計中應優化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實現保溫隔熱的基本功能,如設置溫度阻尼區,增強門窗的氣密性,采用外墻外保溫結構,使用保溫玻璃、農作物纖維板、加氣混凝土砌塊等熱阻值高的建材;根據當地的氣候特征確定是否有必要在結構中采用磚、石、混凝土、相變蓄熱材料等蓄熱體;合理設置采光口的開口大小及數量,并選擇必要的自然光調控設施,如反光板、反光鏡、集光裝置、輸光管、光纖等,保證建筑空間有充足的自然光和日照,在必要條件下還應采用遮陽和眩光控制構造和裝置,如遮陽板、遮陽百葉等;利用自然通風的誘導式構造確保室內良好的空氣品質和適宜的自然風,并防止或減少外部氣流對室內的不利影響,必要時還應采用機械通風控制設備;合理布局空間以回避噪音源,采用適當的降噪措施以減少噪音干擾,如設置緩沖區,圍護結構采用多孔吸聲材料、共振吸聲結構、強吸聲結構;確保場地內電磁輻射源產生的電磁波不影響人們的健康和儀器設備的正常使用。
這樣的一個建筑環境要讓人在里面可以不受阻隔地看到和感受到外面的世界,天空的清晰明朗、大地的親切憂柔、太陽和月亮的交相輝映、四時的變幻、自然的生氣,都可以為我們的視野、身體和心靈所觸及;而惱人的氣候因素、炎熱、害蟲、刺眼光亮等,則都被空間環境所沖淡和遮蔽。夏季成蔭,有自然的微風帶走室內的熱量,冬季向陽,有厚實的墻壁阻擋北面的寒風,猶如伊甸樂園一般的建筑空間環境才能為我們提供一個舒適安妥的生活環境。
可持續建筑環境適應性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適合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基本尺度,任何階段的空間組合都應可適于人的尺度,在此基礎上盡可能的賦予空間環境更多的功能和意義,以經濟又環保的方式擴大空間和資源的功能效用,如公共空間應有專門的休憩空間和吸煙區;圖書館應設有可供人交談的空間。設計要能適應特殊群體的需求,特別是要照顧到病人、老年人和殘疾人生活的方便和身心的舒適,如建筑入口和主要活動空間有無障礙設計。
人們對空間使用的方式和對環境的期望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發生變化,有些變化甚至是十分劇烈的,只適合一個特殊功能的建筑空間會很快失效。可持續建筑空間設計要用靜態描述和動態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達到空間環境的規定性與靈活性的辯證統一,使空間有不同的詮釋方式,提高空間的使用效率,延長建筑的使用壽命,減少資源消耗,節約成本開支。設計中要針對不同的空間環境具體分析靈活性的適用范圍,關注的問題不僅僅止于設計實施的完成階段,要在進行設計時周全分析每一環節,在一個單位空間內考慮不同人的多樣化需求,預測使用者的需求在未來可能發生的變化,讓建筑及其環境的技術、結構、空間、構件具有適應性、彈性和靈活性,適應需求的變動性,能方便地更新、升級、改造和重新利用,在全生命周期都能對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達到最大化的可適性,如建筑層高和載荷余度適宜;為后續技術系統的升級換代和新型設施的添加應留有操作接口和載體;使用易于拆除、回收再利用的構造材料;使用通用化的構件,易于更換;空間布局應可以靈活變化,能形成多種空間構成方式和組織形式。
空間環境的可適化即是要在空間和時間范圍內使其功能多元化,以滿足人們的多種需求,實現建筑空間在使用上的可持續性。瓊斯與合伙人事務所設計的位于洛杉磯的(圖1)是一個老貨運站歷史建筑的改造項目,這個建筑空間要能容納一南加州建筑學院(SCI-Arc)會議室與活動空間間主任會議室、學生咖啡館和活動空間。設計師在不改變原有建筑形式的情況下,很好地將三種截然不同的功能以充滿活力的方式融入了兩個空間。巧妙之處便在于一間按照抽屜原理運行從建筑側面移出的房間,采用一架巨大的工業升降機為空間增加了更多的靈活性,從而使建筑空間可具有24種布局形式,并且空間主體的很多構件都可更換,這個可適化的空間具有功能的持續進化的能力。

圖1 南加州建筑學院會議室與活動空間圖
可持續建筑空間的集約化即意味著小型化、緊湊化、兼容化,減少材料、能源、土地資源的占用,提高空間的利用效率和經濟性,即一種緊湊、合理、高效的空間組織模式。設計中應使空間結構和布局緊湊,橫向收窄,縱向擴展,可以將空間向上發展,也可借用地下空間;優化空間結構和組織,加強各功能區域之間的相互交融和滲透,實現功能更大的集中和更大的分散,讓某些特定的東西在有限的空間內具有更大的反響,達到最大化的多種功能復合,如休息區與等候區的復合;對總體布置后邊角小空間的有效利用;減少交通等媒介空間。
集約化的室內空間中的環境事物圍繞在每個人身體周圍的心理最小范圍內,空間傾于內向的圍合,與外界周圍的交流性小,在物理環境和感知覺等方面都有很強的獨立性。空間給人以靜止而凝滯的包圍性、私密性,人可以通過有效控制、有選擇地決定與他人或環境的開放、封閉程度,使我們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支配空間。對建筑空間的這種控制感很容易讓空間環境成為人之情感的有力延伸。而環境的私密感和歸屬感體驗讓我們可以自在地宣泄感情,反省行為,修養身心,排除雜念,沉心純思,在靜謐、沉寂中回憶過去、思索自我與世界,在冥想中尋找未來之路。
設計中應注意到集約化空間環境的情感性和心理功能,讓建筑空間在減少資源消耗的同時,也能體現更多的情感關懷,給予我們安適、放松、自得的環境感受。香港設計師張智強(Gary Chang)設計的“手提箱”住宅(圖2)是一個窄長的小型住宅,各種生活行為被交織在同一的空間中,小小的環境重疊并詮釋了許多空間意圖,集結了居住和生活必須的所有功能。人的情感被聚集在環境事物中,在其中的人能體驗到恰到好處的私密性和包裹感,這個“小領地”提供了一種與眾不同的自適感,讓人從心理上能自主性地把握工作、交談、休息等行為活動,設計師利用最小的空間占有和資源消耗為建筑環境創造了一份溫馨、適怡的人情意味。

圖2 “手提箱”住宅圖
開放化的可持續建筑空間限定度小,具有外向性,能夠最大化的融合于周邊環境,在與外部世界的交流滲透中保持緊密而充分的聯系。這樣的建筑環境能獲得更多的自然光照,更好地利用自然通風,減少能源的使用量;給我們更廣闊的視野,提供更多的空間環境景觀,從而獲得小中見大,虛實相生的環境效果,不禁會讓人心情舒暢;采光和換氣良好、開闊明亮的空間感、外界的自然景致和活躍氣息能舒展我們的心理情緒,我們的心理和性格也隨之得以開放、開朗、活躍,甚至常能給人一種游弋于空間環境和大自然的無拘束的身心自由感;有時還可能將相鄰空間連接在一起,增強公共性、交往性和社會性,促進人們的交流和溝通;使人與自然環境有更多的接觸和交流,能夠洞察光影、季節等信息,飽覽自然景物的變化,體悟天地四時之交替,在這個感知過程中讓我們體認自然,感受融入自然的美好;陽光充足、空間通透,給人的情緒感受能打開人的心扉,滌蕩人的心靈,仿佛賦予了我們發現心底澄明和精神崇高一面的能力,特別是設置向上逐漸擴大的中庭,上方頂部的天光穿過開闊感和上升感的空間投射在我們身上,讓人在莊重、光明、崇高以及神圣的體悟中精神得以升華。
設計中應盡量降低墻、地面、屋頂、棚的圍合感,并使內部空間之間以及內外部空間之間體現出連續性,可用開口減少圍合界面和增加開窗面積,如開大面積的落地窗;也可利用透明和通透感的圍合產生意象性開放效果,如用雙層玻璃幕墻做圍合界面,要靈活地借助實開與虛開兩種手法來獲得空間的開放性。開放式室內環境給人的心理感受常常是集約化效果的一個反轉概念,但若將一個開敞的緊湊空間進行精心編排,既能得到更大的環境效益,也可以巧妙地同時發揮兩者關于人心理情感的優勢表現。卡羅琳娜·孔特雷拉斯(Carolina Contreras)和托馬斯·科特斯(Tomás Cortese)設計的位于智利薩帕亞爾的美麗都(Mirador)(圖 3),用最少的木材、鋼材、混凝土等材料打造了一個高度開放化的通透小空間。這間現代化的“quincho”[1]作為一個居住空間把優雅生活巧妙地嵌入智利中部海岸高低起伏的大自然中,突出而伸向半空的空間、通透的虛擬分隔讓人可以充分領略山脈間流向太平洋的河流和連綿峽谷的自然景觀,它作為一個房間的功能投射著人的情感,人們可以在信步中自由把握乘風或是小歇的方式。這個空間環境提供的是一個讓人既感受到情感庇護、又交流于自然、享受邊界之外的自由的好機會。

圖3 智利薩帕亞爾的美麗都
空間構造是建筑可持續設計的框架,是建筑實施的基礎策略。可持續建筑空間的各種功能總是要依托特定的空間環境來展開并實現,設計應就整個空間環境進行分析,將諸空間的功能要求按照用途、性質、效果來構建、組合,使各具意義的空間環境相互聯系,在建筑環境的組織化和結構化中將各空間整合為一個環境綜合體,使空間效用和可持續屬性達到最大化。
注釋
[1]“quincho”是這個小建筑的昵稱,這個詞在當地方言里是指一個用于做飯和吃飯的室外空間,從這個被寄寓空間意義的形象稱呼便足以見得這個室內環境功能的開放化意圖。參見:Contreras C,Cortese T.Asadera y mirador[J].Arq,2003,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