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奕含 王璇
Chen Yi-hanWang Xuan
(長沙學院,湖南 長沙 410022)
教學活動在教室中發生,教室空間是校園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中共中央、國務院“三全育人”要求的提出,環境空間中潛藏的育人功能值得社會的關注。2010 年美國在《國家教育技術計劃(NETP)》中就曾提出,21 世紀的學習應該是以學生為中心的、促進學生自主的個性化學習。作為新時代的教學空間,教室設計的主旨應考慮淡化以教師為權威的布局方式,并通過室內區域動線的劃分,及家具與陳設的造型設計來達到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行為發生的目的。對國內外近年來的相關文獻研究進行整理表明,優秀合理的教室環境設計確實能起到促進積極的“教”與“學”活動的產生。筆者通過對高校在校學生的行為觀察,加之問卷調研,將高校教室空間的家具布置方式以及所產生的效果總結為3 個方面。

圖1 行列式座位編排
室內動線指人在空間中行徑的軌跡,通過家具布置而獲得,任何空間的平面布局都講究合理的動線規劃,教室環境也是如此。在中國常規以矩形為基本框架的教室空間中,師生的動線都相對簡單,但經過規劃與設計的室內動線讓學生們在該空間中行走自在、活動舒服,在一些特殊的危機時刻也更容易使室內人員安全疏散。
20 世紀至今,國內外高校較常見的桌椅編排方式有兩種:其一是中國學者最早稱之為“秧田式”的行列式座位編排或圓桌型座位編排(如圖1、2 所示);另外還有馬蹄型、半圓型等(如圖3 所示)[1]。在室內動線的觀測上,傳統的行列“秧田式”桌椅分布整齊,教學桌椅簡單的縱向排列給學生們預留出清晰的動線,學生們在該空間的行走路徑能夠可控和預知;較注重學生與學生之間交流的圓桌式座位編排則在學生的行為動線方面可變性強,預留出的交通過道大小不等,因此難以預計學生們在其中的行徑路線。因此,在教室空間危機時刻的動線疏散方面,行列“秧田式”的桌椅布局使學生們的表現更具秩序感。
根據朱孔金等[2]的研究,疏通率最高的布局方式為教室入口緊鄰通道的設計;且當教室總容量不變的情況下,通過桌椅擺放得到越多通道的空間則擁有越高效的疏通力。這表明在教室的桌椅擺放中,不宜單向過長、無間斷地進行排列,且入口及出口處皆不宜太過近距離設置座椅,這樣會使室內人員出入教室的動線曲折、不夠直接,導致疏散率降低。綜上,教室空間的家具擺放形式直接引導著學生的行為動線,合理高效的教室空間動線規劃應在整體的平面布局減少課桌椅放置數量,預留足夠多的交通空間以增加人流動線的快捷與方便。
隨著未來科技的發展和教育事業信息化的進程,學習空間將越來越多地體現出智能化和信息化。智能化的智慧課堂主要體現在室內教學用具和學習用具的改變。在智慧教室中,智能的電子交互平臺和智能的學習桌椅等家具將充滿整個教室。這些計算機、網絡及新型多媒體在教室中的應用,是后現代知識多元化、去中心化的重要體現,決定了未來教室空間中學生們可以做出更多種方式的學習行為,未來的教室布局也將越來越具有不確定性。因此,教室空間的布局可以迅速根據不同的教學需求進行改變和重組是趨勢之一,這種趨勢要求在桌椅的設計上有著一定的可變性;甚至教室的空間也可從傳統磚墻的絕對分隔轉換為推拉式吸音板的彈性分隔,這些設定將給教室布局及學生們在其中的行為模式預留最大限度的自由。

圖2 圓桌型座位編排

圖3 馬蹄型、半圓型式座位編排
教育和教育心理學者們一直對教室空間中課桌椅等教學家具的位置與學生成績之間的關聯有所研究,格里菲思通過試驗分析出有關座位與學習分數的曲線圖:經常位居教室中間的學生傾向于得高分,隨著座位離中心位置越來越遠,分數也隨之下降,形成一個明顯的傾斜曲線[3]。筆者的一線教學經驗也證實這一點:在課堂中選擇靠近講臺座位及中間位置的學生,往往更加專心于課堂教學,參與討論更多、與教師互動更頻繁,結課所獲得的成績相對優異。但太過于接近教師的桌位并不受任何學生偏愛。筆者選擇了兩個人數均為25 的行政班級進行問卷與訪談調查,結果顯示僅有12%的同學勉強愿意選擇距離教師最近的第一排座位;72%的學生傾向于坐在第二及第三排,在給出的選座理由上,很多學生認為選擇離講臺最近的第一排座椅會“直接受到老師的注視”,而“稍感拘束”??梢?,多數的學生傾向于與教師保持一定距離,因此在第一排課桌椅的設置位置上,應注意與講臺相間至社交圈較遠的350 cm 以上,且桌面、桌身設有部分圍檔,滿足學生自身心理安全的需要,讓學生在進入學習時獲得自在的狀態。
在教室空間的區域劃分上,筆者安排了50 位具有一定室內設計基礎的高校學生組成11 個小組,對如圖4面積約為80 m2的教室空間進行理想化改造。在不受學生人數、課程設置及資金約束的背景下,有3 組同學將教室平面布局成圓桌“秧田式”;有2 組同學布局成異型聯接式(所有學生用課桌聯成整體);有6 組同學在教室課桌椅的擺放上選擇了“會議桌”的排排坐形式。從某些程度上談,會議室和學習空間的氛圍較為一致,說明絕大多數同學接受課桌椅整齊行列擺放所營造的學習氛圍,認為教室空間應該遵循嚴謹、常規的布局方式。該測試更為顯著的表現是在家具的放置數量與教室空間的分區上,全部小組的同學均設置少于原始教室的課桌椅數量,將減少桌椅得出的富余空間轉至遠離講臺的教室尾端,設計出區別于“課堂”的“課余”區域(如圖5、6 所示)。在該“課余”區域增設不同于課桌椅品類的休閑沙發、書架及飲品臺等,并通過更換其地面材質或使用地面抬高、下沉的手法以強調該區域與常規課堂教學區域的不同。這個顯著現象表明了同學們希望教學空間中也有著“正式”學習環境與“非正式”學習環境的結合,表現出同學們對教學場所有著詩意與自在的心理向往。
將學生專注學習的表象歸納為①學生積極回應教師提問②整體教學課堂的安靜程度③學生目視課件、做筆記的時長3 個方面,并通過該3 方面對處于不同教室布局空間的學生狀態進行觀察發現:大馬蹄型、半圓形的桌椅圍合形式會使較多數學生與教師的距離等距,并將所有座椅面朝講臺,強化了班級中最大多數的同學與老師教學活動的直接接觸,因此在該類型的教室空間布局中,同學們在②、③指標上的表現較好。但此類型的桌椅布局在形式上愈發強調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課題思想,使學生之間的交流降低,不利于翻轉課堂的形成。在“去教室中心化”的教室設計方面,清華大學為鼓勵教師們采取創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建設了“討論課教室”。該課堂引入小組討論的學習模式配合教師探索教學方法的改革,因此將教室設計成圓桌“秧田式”桌椅布局,每張桌子上有足夠的插座以供學生的筆記本電腦使用,學生用椅增加滾輪可以輕易調節朝向,教室內三面墻的超長黑板方便學生在課堂中進行自我構思與參與討論,從教室的布局上就將傳統的“教師中心”轉向“學生中心”。
江豐光等[4]通過對不同布局教室課堂氛圍的對比及調研,發現有較多學生認為密集的圓弧型讓上課氛圍更為活躍;但在專心聽課、主動發言、感覺放松以及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方面,更多人認為分散型布局更好。學習空間密度適中,即師生、學生之間的距離適中,會促進學生主動發言。學習空間密度過小,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發言機會多數會錯失,或轉化為學生之間的局部交流。
綜上所述,教室空間的桌椅布局形式多樣,各國研究者們也有一定的結論,強調知識灌輸性的課堂應選擇大馬蹄型、半圓形或行列“秧田式”這類面朝講臺的座位編排;強調生生交流、重視課堂討論的課堂則應首選圓桌“秧田式”。具體的桌椅布局形式應與教學方式及教學內容密切結合,才能適宜地引導學生的學習行為以增強學習效果與效率。

圖4 課堂改造示意圖

圖5 “課余”區域示意圖一

圖6 “課余”區域示意圖二
教室空間的設計往往不會在墻頂地等界面多做處理,因此,教學座椅等家具是教室空間中的絕對主角。家具的造型、色彩及大小影響著整個教室空間的視覺效果。在環境心理學中,喚醒理論描述的是人的興奮狀態,在行為上表現為情緒的變化和體力活動的增加。作為具有“喚醒”心理效應的、促使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室空間,獲得學生們的接納與喜愛是第一步驟,這也決定了在空間中選擇造型優雅、色彩美觀、大小適宜的家具十分必要。
與此同時,伯萊恩認為,能喚起注意,又能引起人們興趣的環境刺激才能引發人們去探索;但隨著環境的復雜程度增加到一定的水平,人們對環境的偏愛反而會降低[5]。學習活動既需要活力又需要專注力,教室空間家具的裝飾性需要重視,但也不宜過于醒目夸張。在色彩的搭配上,白、灰及原木色等彩度較低的色系可營造出較為穩定安寧的學習環境,但由于使用群體為朝氣活力的大學生,也可適當加入紅、黃、藍、綠等色相和飽和度皆較高的彩色進行點綴。在教室空間的純裝飾家具上,應選擇與場域中學生專業相關聯的藝術作品,例如專業領域內獲得的成就獎章及知識掛畫等。這類型裝飾的出現,一是提示及強化了空間的功能作用,二是指導及引領了同學們的精神價值,營造出環境中濃厚的學習氛圍。此外,綠植陳設在空間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視。人類是親近自然的族群,個人從情感上認為自己與自然是有聯系的,許多文獻與研究[6-8]表明自然或與自然相關的景物更加有利于一個人從壓力和疲勞中恢復,因此,在教室環境中置入合適的綠植陳設不僅凈化空氣,還讓學生們的情感在環境中受益。
上海卓越睿新數碼科技有限公司給湖南工業大學、西安歐亞學院等高校設計的“課?!保ㄈ鐖D7、8 所示)空間皆使用了以美觀大方為主導思想的模塊式配色方案:明黃的墻體背景色綴以灰條紋地毯、純白鑲黑邊的桌椅配以適當的綠植陳設營造出活潑又協調的教室氛圍,激發出年輕人在該類空間中學習活力。

圖7 “課棧”空間一

圖8 “課棧”空間二
教室設計正應對知識轉型引領下今日時代提出的各種要求。文章通過問卷調查、訪談及觀察,并從心理學角度出發分析了高校教室家具布置對學生行為的影響,對教室家具布局的具體設計方式進行了一定的總結。在課座椅的編排上,“秧田式”及“馬蹄式”各有自身特征及優缺點,應與課程具體結合進行編排;在家具布置上,應大量留出交通空間及劃分出不同的空間區域,以滿足流動及學生“學”“娛”轉換的心理需求;在高校教室家具的選擇上,應注重其的設計感與可變性,并加入對精神有所引領、情感有所增益的陳設元素,才能適宜地對學生行為做出正向引導。隨著時代的變化、知識的轉型,教室空間的家具布置與教室空間設計還應不斷地進行探求和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