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長全

【摘要】 目的 分析腹腔鏡下胃癌根治術治療早期胃癌的臨床效果。方法 80例早期胃癌患者, 采用抽簽法隨機分為傳統組和腹腔鏡組, 各40例。傳統組予以開腹手術治療, 腹腔鏡組予以腹腔鏡下胃癌根治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住院時間、術中失血量、手術時間、進食流質飲食時間、首次排氣時間、淋巴結清除數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腹腔鏡組住院時間為(10.25±1.25)d, 短于傳統組的(13.97±1.64)d,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1.410, P=0.001<0.05);腹腔鏡組術中失血量為(136.52±13.54)ml, 少于傳統組的(276.31±26.34)ml,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9.852, P=0.001<0.05);腹腔鏡組手術時間為(208.63±13.54)min, 長于傳統組的(184.36±16.34)min,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134, P=0.001<0.05)。腹腔鏡組進食流質飲食時間及首次排氣時間均短于傳統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淋巴結清除數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傳統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14, P<0.05)。結論 針對早期胃癌采用腹腔鏡下胃癌根治術治療效果確切, 與傳統開腹手術比較, 其淋巴結掃除效果與開腹手術無明顯差異, 但患者術中出血量更少、術后排氣時間、進食時間、住院時間明顯更短, 且并發癥更少, 早期胃癌的治療中可優先考慮。
【關鍵詞】 腹腔鏡下胃癌根治術;早期胃癌;開腹手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3.023
胃癌為我國主要致死疾病之一, 其屬于最常見惡性腫瘤疾病, 本病多見于50歲以上群體, 男性發病率較女性更高, 發病率比為2:1, 近年來本病有年輕化趨勢。有關胃癌的流行病學分析指出, 此病全球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 其分析可能與現代生活節奏加快、飲食結構及飲食規律改變所致[1]。大部分胃癌屬于腺癌, 患病者早期無明顯不適或有輕度胃部不適, 易與胃炎、胃潰瘍混淆, 繼而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近年來臨床相關診斷方案不斷完善, 知識普及率有所增長, 胃癌早期獲診率也有所提高, 相關治療方案則越來越受關注[2]。早期胃癌患者普遍通過胃癌根治術切除部分胃組織控制病情發展, 一般患病早期接受手術治療患者的5年生存率較高, 可達90%以上。但傳統開腹手術創傷性大, 術后并發癥多, 對患者術后康復有一定影響, 需對相關手術方案進一步完善。腹腔鏡作為現代醫學產物, 是臨床應用最多的一種集檢查、治療等多重功能于一身的現代醫學設備, 其推廣應用后, 臨床多種腹腔手術治療中均出現了腹腔鏡手術治療方案, 利用腹腔鏡代替傳統肉眼觀察, 獲取手術視野進行相應手術操作, 使多種腹腔手術創傷性降低。本文為觀察腹腔鏡下胃癌根治術的應用效果, 選取80例早期胃癌患者進行研究。詳情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接診的80例胃癌早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采用抽簽法隨機分為傳統組和腹腔鏡組, 各40例。傳統組患者中男30例, 女10例;年齡48~69歲, 平均年齡(56.96±5.31)歲;體重48.21~57.63 kg,?平均體重(53.61±4.14)kg;平均體質量指數(22.32±5.21)kg/m2;腫瘤位置:上部15例、中部10例、下部15例。腹腔鏡組患者中男28例, 女12例;年齡48~70歲, 平均年齡(56.71±5.33)歲;體重48.42~57.74kg, 平均體重(53.15±4.21)kg;平均體質量指數(22.41±5.06)kg/m2;腫瘤位置:上部14例、中部12例、下部1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已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胃癌早期診斷標準;②知悉手術方案后自愿參與研究;③未合并全身感染;④手術耐受良好;⑤凝血功能異常。排除標準:①基本資料不完整;②凝血、免疫、呼吸等功能異常;③知情研究內容后不愿加入。
1. 3 方法 傳統組接受開腹手術治療, 手術操作方法嚴格依照相關標準進行。腹腔鏡組予以腹腔鏡下胃癌根治術治療, 具體操作:患者取頭高腳低位, 實施麻醉后建立氣腹, 壓力恒定控制在15 mm Hg(1 mm Hg=0.133 kPa), 于患者肚臍下部, 左、右兩側腋肋緣下方, 左右兩側鎖骨中線處做2 cm切口, 置入腹腔鏡探頭觀察病灶情況, 使用超聲刀游離其橫結腸, 清掃病灶周圍淋巴結, 完成胃結腸干的解剖, 進行根部結扎后對其幽門下淋巴結實施掃除, 再給予Koch切口進行根部結扎, 切斷胃左動脈, 再次清掃周圍淋巴結, 沿胃小彎解剖, 清掃賁門、胃小彎附近淋巴結, 并于劍突下5 cm左右做手術切口, 將患者胃部拖出體外后完成遠端切除, 給予十二指腸及胃部分吻合, 術畢縫合手術切口, 給予抗感染治療。
1. 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住院時間、術中失血量、手術時間、進食流質飲食時間、首次排氣時間、淋巴結清除數及并發癥發生情況。并發癥包括術后感染、吻合口瘺、淋巴瘺。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住院時間、術中失血量、手術時間比較 腹腔鏡組住院時間為(10.25±1.25)d, 短于傳統組的(13.97±1.64)d,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1.410, P=0.001<0.05);腹腔鏡組術中失血量為(136.52±13.54)ml, 少于傳統組的(276.31±26.34)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9.852, P=0.001<0.05);腹腔鏡組手術時間為(208.63±13.54)min, 長于傳統組的(184.36±16.34)min,?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134, P=0.001<0.05)。見表1。
2. 2 兩組進食流質飲食時間、首次排氣時間、淋巴結清除數比較 腹腔鏡組進食流質飲食時間為(5.13±1.21)d, 首次排氣時間為(2.81±0.71)d、淋巴結清除數為(14.31±2.62)枚;傳統組進食流質飲食時間為(7.16±1.32)d, 首次排氣時間為(3.97±1.03)d, 淋巴結清除數為(14.18±2.57)枚;腹腔鏡組進食流質飲食時間及首次排氣時間均短于傳統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淋巴結清除數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傳統組發生術后感染4例、吻合口瘺2例、淋巴瘺2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20.0%;腹腔鏡組發生術后吻合口瘺1例、淋巴瘺1例, 并發癥發生率為5.0%;腹腔鏡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傳統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14, P<0.05)。
3 討論
胃癌屬于常見惡性腫瘤之一, 全球各國均有較高發病率, 流行病學統計顯示, 胃癌患者多為男性, 男性發病率約為女性2倍。胃癌起源于胃黏膜上皮, 研究認為此病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精神壓力過大等因素存有密切關聯。慢性萎縮性胃炎為癌前病變, 部分學者認為幽門桿菌感染-慢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胃癌是胃癌發生的病變過程, 但具體發病機理尚待實證[3]。早期胃癌患者臨床表現以惡心、嘔吐、潰瘍等上消化道癥狀為主, 同普通胃炎、胃潰瘍等常見胃病相似, 易出現漏診誤診。不過近年來胃癌知識普及, 我國居民普遍認識到健康體檢重要性, 且臨床胃癌診療方案不斷完善, 越來越多早期胃癌患者被檢出, 相關治療逐漸受到重視。
當前胃癌患者的臨床治療中, 患者最終的預后情況受病理分期、生物學、手術方法等影響較大, 比如早期胃癌患者經治療后預后情況明顯優于中期或晚期[4]。此類患者當前以手術治療較為多見, 通過手術切除病灶組織, 對組織周邊淋巴結進行清掃, 清除患者體內癌細胞, 以控制本病發展, 延長患者生存期。傳統開腹手術作為臨床胃癌治療中應用時間最早、應用最多的手術方式, 經多年完善, 術式成熟, 效果確切, 廣大醫師認可, 臨床應用中傳統開腹手術操作難度低, 醫師施術水平依賴性較小, 大多醫師均可順利完成手術, 且適用范圍較廣, 不受醫院設備條件等影響。但傳統開腹手術需開放大切口獲取操作視野, 對患者術后恢復不利。有研究認為, 傳統開腹手術創口較大, 導致患者術中失血量更多, 易導致術中低體溫情況發生, 且感染風險明顯升高, 術后康復階段, 由于大創口所致疼痛更強, 疼痛刺激下炎性因子生成引起患者創口局部發炎, 延緩傷口愈合, 增加多種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 嚴重時導致患者出現全身性感染[5]。
腹腔鏡近年來廣泛用于腹腔手術, 其最大優點在于通過腹腔鏡代替人眼觀察, 手術治療中無需再通過徹底開放患者腹腔獲取手術視野, 僅通過腹腔鏡即可清晰獲取患者體內信息, 掌握病灶及周邊組織情況, 可極大程度降低手術創傷[6]。患者術后康復中, 由于手術切口小, 恢復更快, 疼痛更輕, 感染等并發癥發生風險得以有效控制, 幫助患者更快出院, 且其術后瘢痕更小, 患者腹部美觀程度更高。在胃癌早期患者的治療中, 行腹腔鏡下胃癌根治術, 通過完成淋巴清掃及胃切除達到治療目的, 病情的控制效果與傳統開腹手術一致, 但手術創傷更小, 患者術后恢復更快[7]。在蔣篤均[8]等的研究中, 對比開腹手術與腹腔鏡胃癌根治術用于胃癌患者治療中的臨床效果差異, 結果中采用腹腔鏡胃癌根治手術的觀察組術后手術切口感染發生率較采用開腹手術的對照組明顯更低, 且觀察組住院時間更短,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腹腔鏡組住院時間為(10.25±1.25)d, 短于傳統組的(13.97±1.64)d,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1.410, P=0.001<0.05);腹腔鏡組術中失血量為(136.52±13.54)ml, 少于傳統組的(276.31±26.34)ml,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9.852, P=0.001<0.05)。腹腔鏡組進食流質飲食時間及首次排氣時間均短于傳統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傳統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114, P<0.05)。與相關研究結果相似。兩組淋巴結清除數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表明此兩種手術治療方案的病灶切除效果基本一致。腹腔鏡組手術時間顯著長于傳統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認為腹腔鏡手術操作難度較開腹手術更大, 學習曲線較長, 并需要花費較多時間在氣腹建立、鏡頭清洗等工作上, 故導致手術時間延長, 臨床應用中需要提高施術醫師操作水平, 提升施術團隊協作能力, 進一步縮短手術時間, 減少手術風險。就本次研究而言, 病例收集不足, 導致研究結果存在一定偶然因素影響, 無法通過大樣本量保證實驗必然性, 需從后續研究補充樣本量。有研究提出在腹腔鏡下胃癌根治術治療過程中落實圍術期護理干預可進一步鞏固臨床治療效果, 控制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 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其具體護理方法有待后續研究深入探析。
綜上所述, 針對早期胃癌采用腹腔鏡下胃癌根治術治療效果確切, 與傳統開腹手術比較, 其淋巴結掃除效果與開腹手術無明顯差異, 但患者術中出血量更少、術后排氣時間、進食時間、住院時間明顯更短, 且并發癥更少, 早期胃癌的治療中可優先考慮。
參考文獻
[1] 張曉榮, 盧啟國. 腹腔鏡下胃癌根治術對早期胃癌患者的療效分析. 海軍醫學雜志, 2017, 38(5):426-428.
[2] 錢飛, 徐欣, 付強, 等. 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治療早期胃癌的臨床效果體會.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7, 28(5):113-114.
[3] 石金忠, 管志濤. 腹腔鏡胃癌根治術與開腹胃癌根治術治療早期胃癌. 患者的臨床效果研究. 系統醫學, 2019, 4(5):13-15.
[4] 黃曉旭, 沈光貴, 許力, 等. 腹腔鏡胃癌根治術后早期腸內營養的療效及安全性分析. 皖南醫學院學報, 2019, 38(1):44-47.
[5] 徐策. 腹腔鏡與開腹胃癌根治術治療早期胃癌的預后與生存率分析. 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 2019(6):450-453.
[6] 唐忠, 謝朝輝, 幸贊西. 比較腹腔鏡下胃癌根治術與開腹胃癌根治術治療早期胃癌患者的預后與生存率. 現代醫學與健康研究電子雜志, 2017(6):67.
[7] 王紅鑫 . 腹腔鏡下胃癌根治術與開腹胃癌根治術治療早期胃癌患者的預后與生存率對比分析.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 2018, 18(2)68-69.
[8] 蔣篤均, 張躍, 孟闖. 比較分析開腹胃癌根治術與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治療老年胃癌的療效. 中國醫藥科學, 2018, 175(7):253-256.
[收稿日期:2019-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