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鎧銜 孫靜莉

【摘要】 目的 探討并分析妊娠中晚期陰道菌群紊亂與不良妊娠結局的關系。方法 140例妊娠28~33周孕婦, 均行陰道微生態檢驗。分析140例孕婦陰道微生態檢驗結果, 比較不同陰道微生態孕婦不良妊娠結局發生情況。結果 140例孕婦中正常微生態40例(28.6%), 唾液酸苷酶(SNA)微生態失調44例(31.4%), 單純微生態失調32例(22.9%), 細菌性陰道病24例(17.1%)。正常微生態孕婦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為5.0%, SNA微生態失調孕婦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為59.1%, 單純微生態失衡孕婦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為75.0%, 細菌性陰道病孕婦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為100.0%。不同陰道微生態孕婦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陰道微生態不同, 孕婦妊娠結局也會不同, 妊娠中晚期陰道菌群紊亂會誘導不良妊娠結局的發生, 因此要盡最大可能去減少陰道菌群紊亂對產婦和胎兒造成的不良影響, 從而使得孕婦能夠正常妊娠, 胎兒能健健康康的出生。
【關鍵詞】 妊娠;中晚期;陰道微生態環境;妊娠結局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3.029
女性的陰道里會產生很多細菌, 一般女性的陰道內產生的微生物和局部的免疫系統、機體內分泌調節以及陰道的解剖結構構成了一個動態變化的、獨特的陰道微生態環境。妊娠期是女性的一個重要生理階段, 在這個階段中, 由于孕婦激素水平的變化, 雌性激素的含量和糖原水平會有所上升, 會引起產婦的免疫狀態發生改變, 免疫功能下降, 從而引起陰道局部微環境發生變化, 進而導致局部的菌群紊亂。本次研究通過選擇作者所在醫院2018年8月~2019年3月產科門診就診的140例妊娠28~33周孕婦, 對孕婦進行產前常規檢查, 進而探討并分析妊娠中晚期陰道菌群紊亂與不良妊娠結局之間的關系。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8年8月~2019年3月于產科門診就診的140例妊娠28~33周孕婦, 年齡22~35歲, 平均年齡27歲。納入標準:①產婦孕周28~33周;②所有產婦均為單胎妊娠并且均經過非常規律的產檢。排除標準:①合并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壓綜合征等并發癥孕婦;②合并病毒性肝炎、腎病、甲狀腺功能異常、心肺功能障礙等內科疾病孕婦;③在最近1個月內存在陰道局部用藥或用過免疫抑制類藥物孕婦;④合并前置胎盤以及胎盤早剝等妊娠合并癥孕婦。該項研究在進行前已經經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且所有的孕婦本著已知情且自愿參與的原則, 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 2 方法 對孕婦的陰道部位采集分泌物, 行衣原體、細菌性陰道病、滴蟲、假絲酵母菌等產前常規檢查, 并且聯合過氧化氫(H2O2)濃度、白細胞酯酶(LE)和SNA進行陰道微生態學評價。
1. 3 觀察指標 分析140例孕婦陰道微生態檢驗結果, 比較不同陰道微生態孕婦不良妊娠結局發生情況。陰道微生態檢驗結果分為正常微生態、單純微生態失調、SNA微生態失調、細菌性陰道病等;不良妊娠結局包括早產、宮內感染和胎膜早破等。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140例孕婦陰道微生態檢驗結果分析 140例孕婦中正常微生態40例(28.6%), SNA微生態失調44例(31.4%), 單純微生態失調32例(22.9%), 細菌性陰道病24例(17.1%)。
2. 2 不同陰道微生態孕婦不良妊娠結局發生情況比較 正常微生態孕婦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為5.0%, SNA微生態失調孕婦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為59.1%, 單純微生態失衡孕婦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為75.0%, 細菌性陰道病孕婦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為100.0%。不同陰道微生態孕婦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當女性機體處于健康狀態的時候, 她們的陰道菌群主要分為常駐菌、偶見菌以及過路菌等。這幾種細菌在女性陰道內的菌群中的比例并不是一成不變的, 而是隨著妊娠情況的發展而發展, 也可跟隨年齡的增加而發生變化。陰道菌群在正常條件下會與宿主和環境之間保持一個相互制約、協調與平衡的一個狀態, 最終形成以乳酸桿菌為主的陰道內菌群的動態環境, 這就是陰道微生態環境。
本研究結果顯示:140例孕婦中正常微生態40例(28.6%), SNA微生態失調44例(31.4%), 單純微生態失調32例(22.9%), 細菌性陰道病24例(17.1%)。正常微生態孕婦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為5.0%, SNA微生態失調孕婦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為59.1%, 單純微生態失衡孕婦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為75.0%, 細菌性陰道病孕婦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為100.0%。不同陰道微生態孕婦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孕婦在中晚期妊娠的時候, 陰道菌群如果環境異常或者紊亂會影響孕婦的妊娠, 甚至對胎兒的健康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伴隨著女性在妊娠內免疫功能的逐漸低下[1, 2], 陰道內細菌處于一個相應適宜的滋生條件。在這些適宜滋生的細菌中, 假絲酵母菌可導致陰道菌群發生紊亂, 從而引起細菌性陰道病。妊娠期孕婦陰道黏膜的屏障功能較低, 導致妊娠中晚期的生殖道感染, 進而引起了陰道內的菌群紊亂, 從而使得女性發生不良妊娠結局的可能性增大。
當孕婦處在妊娠的中晚期時, 如果并沒有出現陰道菌群紊亂現象, 可以不用去醫院進行相關檢查, 也不需要采取相關的診斷和治療。但是, 一旦有陰道菌群紊亂現象的出現, 應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 例如盡早去醫院檢查、診斷、治療, 做到提早預防細菌大量感染, 防止危害孕婦和胎兒的身體健康, 否則, 后果將不堪設想。
根據有關新聞和報道的顯示, 用乳酸菌膠囊制劑來治療妊娠中晚期陰道菌群失調有十分顯著的治療效果, 所以, 乳酸菌膠囊制劑可以作為治療陰道菌群失調和預防不良妊娠結局的參考藥物。乳酸桿菌是一種微生物, 其作為陰道內的優勢菌, 可以產生大量的乳酸, 從而降低調節陰道內的pH值, 也可以有效預防陰道炎癥等一系列陰道疾病的產生[3]。
因此, 向孕婦體內注入一定量乳酸桿菌, 可以有效地促進陰道內的菌群平衡, 并且, 注入一定量乳酸桿菌還可以有效的對致病菌和條件致病菌的滋生和繁殖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 從而幫助陰道微生態環境向更好地方向發展。
根據相關研究表明, 陰道菌群紊亂時, 除了乳酸桿菌以外, 其余細菌的大量繁殖菌會產生水解酶、彈性蛋白酶以及磷脂酶等會導致胎膜細胞的膠原及基質水解;除此之外, 還會引起胎膜細胞的磷脂分裂, 這種現象極易引起胎膜早破的發生;不僅如此, 還會擴散到子宮頸側將子宮頸黏液進行分解, 從而導致致病菌類透過子宮頸黏液的屏障進入到子宮腔, 從而引起子宮內的感染以及胎兒的感染。另一方面, 感染陰道的致病菌釋放的毒素以及產生的炎癥反應可使子宮發生收縮, 這樣不僅會使胎膜早破和早產的發生率增加, 還會使產褥感染的風險增加。針對這種現象, 在臨床上應該加強對陰道菌群的評價, 并且對其要及時進行干預[4-6], 以進一步提高妊娠期的保健和治療水平的質量。
根據以上實驗結果表明, 孕婦在中晚妊娠期時, 陰道內會有菌群紊亂的現象, 這些菌群會對孕婦的妊娠造成一定的影響, 從而會威脅到孕婦以及胎兒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有相關報告研究了妊娠期陰道微生態的相關情況, 仔細觀察了陰道的菌群優勢、菌的密集度和多樣性以及炎癥反應等指標的影響, 指出女性妊娠期陰道菌群紊亂的發生率遠高于非妊娠女性, 而且陰道菌群紊亂在早、中、晚期均有存在, 所以臨床醫療上應該加強對于陰道菌群的評價并采取高質量的康復治療手段[7, 8]。
綜上所述, 陰道微生態不同, 孕婦妊娠結局也會不同, 妊娠中晚期陰道菌群紊亂會誘導不良妊娠結局的發生, 因此要盡最大可能去減少陰道菌群紊亂對產婦和胎兒造成的不良影響, 從而使得孕婦能夠正常妊娠, 胎兒能健健康康的出生。
參考文獻
[1] 郭練, 耿可婷, 刁偉堅, 等. 臭氧液和常規藥物治療法對陰道微生態內環境的影響. 海南醫學, 2011, 22(6):42-44.
[2] 王守蘭, 魏倩, 譚玉潔. 孕產婦陰道微生態變化及影響因素分析.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3, 23(22):5468-5470.
[3] 馮艷. 未足月胎膜早破合并下生殖道感染對母嬰結局的影響. 中國婦幼保健, 2015, 309(9):1379-1380.
[4] 徐小華, 曾曉娟, 范濤, 等. 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易發因素分析及妊娠結局探討. 中國婦幼衛生雜志, 2016, 7(1):27-29.
[5] 王英, 弓翠屏, 王麗. 妊娠中晚期陰道菌群紊亂與妊娠結局的關系. 海南醫學, 2018, 29(17):2405-2407.
[6] 夏慶華. 妊娠晚期陰道菌群與妊娠結局的關系. 中國當代醫藥, 2014, 21(4):162-163.
[7] 馬菁雯, 趙艷. 妊娠晚期陰道菌群與妊娠結局的關系. 中國社區醫師2016, 32(34):127.
[8] 任延巍. 妊娠晚期陰道菌群與妊娠結局的關系. 浙江大學, 2012.
[收稿日期:2019-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