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立君 劉巖 衛力晉

【摘要】 目的 探討微創手術治療脊柱創傷的臨床療效。方法 48例脊柱創傷患者,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常規組和實驗組, 每組24例。常規組患者采用傳統開放性手術進行治療, 實驗組患者采用微創手術進行治療。觀察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手術指標、治療前后疼痛評分, 并分析兩組患者的安全性。結果 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5.83%, 明顯高于常規組的75.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以及住院時間分別為(40.21±11.21)min、(18.79±8.41)ml、(0.51±0.36)mm、(3.51±1.22)d, 均明顯優于常規組的(72.54±14.54)min、(61.23±19.25)ml、(6.52±1.45)mm、(9.14±2.11)d,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前的疼痛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周、1個月、3個月, 實驗組患者的疼痛評分均低于常規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均未發生任何術后并發癥。結論 微創手術治療脊柱創傷的臨床療效顯著, 手術治療效率較高, 康復作用突出, 更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關鍵詞】 脊柱創傷;微創手術;固定穩定性;臨床影響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3.032
脊柱干脊柱創傷是指人體的脊柱遭受結構性的損傷, 其主要涉及到軟組織的損傷、骨損傷以及神經結構損傷3種類型。脊柱創傷因為具備復雜的病情、臨床危急表現突出, 不僅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機能, 同時還會直接導致患者及其家庭生活質量嚴重下降[1]。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 脊柱創傷的發生率也在不斷的提升, 臨床中普遍是以自然災害、工傷事故、交通事故以及人為的擊打為主, 對于不同患者在具體的臨床表現方面并不一致[2]。對此, 為了有效提高臨床治療水平, 本文以不同手術方案治療脊柱創傷的臨床效果進行對比總結, 具體研究內容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6月~2019年5月接受診療的脊柱創傷患者48例作為研究對象,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常規組和實驗組, 每組24例。實驗組患者年齡最小20歲,?最大49歲, 中位年齡37.8歲。常規組患者年齡最小21歲, 最大48歲, 中位年齡37.9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對研究知情且自愿參與。
1. 2 方法 常規組患者采用傳統開放性手術進行治療。在全身麻醉的基礎上讓患者采取俯臥位, 在患者的脊柱正中實行手術操作, 緊靠著骨膜將椎旁肌剝離到小關節的外側緣, 并將肌肉用拉鉤撐開之后促使受損的部位充分暴露出來, 在直視之下植入釘棒, 將骨折部位進行撐開并復位, 借助椎體后緣的處理方式實現對椎體后緣骨折修復。在手術之后提供抗生素預防感染。
實驗組患者采用微創手術進行治療。實行全身麻醉采取俯臥位, 應用C臂機進行定位, 在患者的椎弓根外側邊緣稍微偏外位置做縱向切口, 分離多裂肌和最長肌, 將肌肉的軟組織逐漸擴張之后創建手術通道。將患者的脊柱峽部、頭部以及尾部的乳狀突暴露出來, 在打開視野之后應用椎弓根探子實現道路開通, 將椎弓根螺釘擰入之后將塑性較好的棒以經皮方式植入, 針對骨折部位進行修復撐開, 在必要情況下可以實施全椎板開窗處理, 應用椎體后緣系統實現骨折的撐開修復。在手術之后提供抗生素預防感染。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手術指標、治療前后疼痛評分, 并分析兩組患者的安全性。以關節診治指南作為參考, 同時按照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 療效判定標準:顯效:關節疼痛、腫脹以及僵硬等多種癥狀完全消失, 并且功能恢復正常;有效:關節疼痛、腫脹以及僵硬等多種癥狀相對于治療前明顯好轉, 并且對生活無影響;無效:不符合以上標準的患者。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以及住院時間。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定患者的疼痛程度, 評分最小0分, 最大10分, 10分為患者無法忍受, 分值越低患者疼痛程度越輕。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5.83%, 明顯高于常規組的75.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 實驗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以及住院時間分別為(40.21±11.21)min、(18.79±8.41)ml、(0.51±0.36)mm、(3.51±1.22)d, 均明顯優于常規組的(72.54±14.54)min、(61.23±19.25)ml、(6.52±1.45)mm、(9.14±2.11)d,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評分對比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疼痛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周、1個月、3個月, 實驗組患者的疼痛評分均低于常規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 4 兩組患者安全性分析 兩組患者均未發生任何術后并發癥。
3 討論
伴隨著社會的持續性發展, 交通運輸經濟的發展速度不斷提升, 高能量損傷在臨床中的發生率也在隨之提升[3]。脊柱創傷屬于臨床中相對普遍的一種骨折類型, 脊柱在機體中屬于非常重要的負重關節, 脊柱的下段不僅是骨折高發部位, 同時所發生的骨折普遍屬于嚴重性骨折, 病情表現比較復雜, 在骨折早期如果未做好及時處理, 會導致患者的恢復效果下降, 從而形成長久性肢體功能障礙,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4]。另外, 因為脊柱創傷屬于一種常見的多發傷、復合傷, 所以不同患者在臨床表現方面存在明顯的區別, 但是大多數患者都存在病情危急、復雜的特征, 臨床并發癥發生率較高, 在開放手術治療后患者的恢復效果并不理想。與此同時, 在手術治療方面不合理、不及時還會導致術后感染風險的提升, 從而間接提升治療難度[5]。
脊柱創傷患者的手術治療主要在于骨折的復位以及盡可能固定, 并為后續的早期關節功能恢復提供基礎性支持[6]。雖然開放手術操作簡單, 但是整體固定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 對于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比較突出, 很容易形成松動或失效的表現, 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微創手術相對于以往的手術治療方式而言, 具備相對穩定的軸向固定特征, 可以更好的抗旋轉, 且治療后患者的骨關節生理結構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改進[7]。同時微創手術的操作范圍較小, 對于周邊組織的影響比較輕微, 可以有效的規避開放手術方面肌肉損傷的表現, 術中出血量比較少, 患者的恢復速度更快。
本研究結果顯示, 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5.83%, 明顯高于常規組的75.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以及住院時間分別為(40.21±11.21)min、(18.79±8.41)ml、(0.51±0.36)mm、(3.51±1.22)d, 均明顯優于常規組的(72.54±14.54)min、(61.23±19.25)ml、(6.52±1.45)mm、(9.14±2.11)d,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前的疼痛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周、1個月、3個月, 實驗組患者的疼痛評分均低于常規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充分證明微創手術固定治療效果明顯, 但是在手術效率、康復效率方面閉合復位的手術方式具備更加突出的臨床價值, 對于患者的康復體驗優化作用更明顯。另一結果顯示, 兩組患者均未發生任何術后并發癥。這一結果充分證明微創手術本身具備較高的安全性, 可以更好的預防和控制術后并發癥, 提高患者的綜合康復效益。
為了更好的提高患者的康復質量, 在臨床中借助微創手術治療后仍然需要注重后續的康復環節。對于脊柱創傷患者而言, 恢復期最大的任務之一便是合理開展康復鍛煉[8]。家屬及時監督患者進行康復鍛煉, 在醫生與護士的指導之下, 按照患者的實際情況督促其逐漸開始鍛煉, 同時鍛煉期間需要杜絕過于心急導致鍛煉強度過大。同時在鍛煉期間需要做好協助與保護干預, 預防摔倒、跌倒以及過度鍛煉所導致的額外損傷。康復訓練干預的初期以定時更換體位、擺放體位以及被動活動關節、抗痙攣體位訓練等為主, 逐漸增加起坐訓練、行走訓練以及日常行為能力訓練, 并適當強化運動平衡、協調操作以及上下樓梯等訓練內容。康復鍛煉應當遵從被動運動逐漸到主動運動, 從姿勢控制到隨意運動。在非治療的時間讓患者開展坐位訓練, 床位適當搖高后在患者可以承受的時間保持坐位, 并逐漸開展床邊平衡訓練、下床走動。
綜上所述, 微創手術治療脊柱創傷的臨床療效顯著, 手術治療效率較高, 康復作用突出, 更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參考文獻
[1] 管戈, 王開舫. Gamma3型帶鎖髓內釘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70例療效分析. 中國醫刊, 2018, 30(7):737-739.
[2] 趙鵬. 帶鎖髓內釘治療四肢創傷骨折后骨不連的療效評價. 川北醫學院學報, 2018, 33(5):95-96.
[3] 黃濤, 馬凱. 多功能帶鎖髓內釘與雙鋼板治療脛骨近端關節外骨折的臨床效果比較. 創傷外科雜志, 2017, 23(2):211-212.
[4] 沙衛平, 趙科平, 陳國兆, 等. 股骨閉合復位器輔助復位股骨交鎖髓內釘固定治療股骨干骨折的臨床療效分析. 骨科, 2018, 9(6):48-53.
[5] 余炳田, 鄭季南, 曾麗萍. 交鎖髓內釘加髂骨植骨治療脛骨骨缺損的臨床應用. 創傷外科雜志, 2017, 15(1):52-53.
[6] 朱福良, 鄭道明, 時宇博, 等. 倒置髓內釘結合內側微創鋼板治療C2、C3型股骨遠端骨折的療效. 中華創傷雜志, 2018, 34(2):157-163.
[7] 許猛子, 周君琳, 宋華偉, 等. Multiloc髓內釘與Philos鎖定鋼板治療肱骨近端骨折療效對比研究. 國際外科學雜志, 2018, 45(3):168-172.
[8] 張少輝. 股骨干骨折磁力導航髓內釘與傳統髓內釘內固定治療股骨干骨折的創傷程度與及骨代謝比較. 海南醫學院學報, 2017, 14(3):233-234.
[收稿日期:2019-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