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浩 魏魯剛 李蕊 王劉艷 羅青

【摘要】 目的 探討肌肉骨骼超聲(肌骨超聲)定位下體外發散式沖擊波對膝關節術后軟組織粘連的治療效果。方法 40例膝關節股骨中下段骨折內固定術后軟組織粘連患者,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 每組20例。兩組患者均行日常關節功能訓練及運動訓練, 在此基礎上, 對照組患者行關節周圍組織體表定位下沖擊波治療, 試驗組患者行肌骨超聲定位下體外發散式沖擊波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美國特種外科醫院(HSS)評分及膝關節疼痛情況。結果 治療前, 兩組患者疼痛、功能、活動范圍、肌力、屈曲畸形、關節穩定性評分及總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 試驗組患者疼痛、功能、活動范圍、肌力、屈曲畸形、關節穩定性評分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 兩組患者膝關節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 兩組患者膝關節VAS評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 且試驗組VAS評分(1.1±0.1)分低于對照組的(2.8±0.4)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肌骨超聲定位下體外發散式沖擊波治療對膝關節術后軟組織粘連的臨床效果顯著, 值得被臨床廣泛推廣使用。
【關鍵詞】 肌肉骨骼超聲;術后軟組織粘連;體外發散式沖擊波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3.037
肌肉骨骼超聲簡稱肌骨超聲(musculoskeletal ultrasound, Mu), 是使用高頻探頭(3~17 Hz)診斷人體軟組織和骨骼病變以及在其引導下治療的一種手段[1]。目前肌骨超聲技術可清晰觀察肌肉、韌帶、筋膜、關節、神經和軟骨結構的變化情況, 可用于評估相關組織器官的病變情況。肌骨超聲在慢性足底筋膜炎、梨狀肌綜合征、膝關節滑膜炎及踝關節外側副韌帶扭傷等疾病診斷中, 可清晰觀測到肌纖維結構及連續性、斷端形態等, 準確判定肌肉損傷的程度和肌肉彌漫性腫大、紋理情況[2], 研究疾病的發病機制及準確地指導治療。膝關節術后軟組織粘連是較為常見的并發癥, 軟組織主要包括皮下組織、關節囊、肌肉、肌腱、韌帶、 外周神經等[3]。術后損傷創面早期滲血、組織纖維增生、血腫機化等常導致膝關節軟組織粘連, 又因損傷結構需固定, 所以局部活動減少而使得膝關節僵硬[4], 嚴重影響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因此骨折術后(尤其是關節處骨折), 組織粘連一直都是康復醫學中重要的難題之一 [5]。
體外沖擊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ESW)是一種機械波, 具有一定聲學、力學的物理特性, 具有高壓強、短周期和高頻率等特性。沖擊波按波源傳遞方式分為聚焦式沖擊波和發散式沖擊波。聚焦式沖擊波的特點是能量集中, 能量大, 靶向集中;發散式沖擊波, 顧名思義, 傳播能量是發散式的, 輸出能量平緩, 能量低, 治療方便[6]。發散式沖擊波可以通過自由移動的沖擊波治療探頭, 以放射狀擴散的方式傳送至治療部位, 更適合于治療軟組織慢性損傷性疾病, 而傳統的體外沖擊波治療機更適宜于治療骨組織疾病[7]。本研究為探討肌骨超聲精準定位后體外發散式沖擊波對膝關節股骨中下段骨折術后軟組織粘連的治療效果, 隨訪比較有無肌骨超聲精準定位下, 膝關節股骨中下段骨折術后患者的軟組織粘連的治療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5月~2019年5月入住本院康復科的 40例膝關節股骨中下段骨折內固定術后軟組織粘連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 每組20例。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意識清晰, 能正常交流溝通者;②未出現術后嚴重的并發癥。排除標準:①意識障礙、精神疾病或智能障礙患者;②傷口未完全愈合并出現感染的患者;③治療區域存在血栓或者皮膚破損;④所需治療區域感覺喪失。
1. 3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日常關節功能訓練及運動訓練, 在此基礎上, 對照組患者行關節周圍組織體表定位下沖擊波治療, 試驗組患者行肌骨超聲定位下體外發散式沖擊波治療。具體如下。對照組在進行日常關節功能訓練及運動訓練后, 給予常規8~10 Hz/2.0 bar盲打進行治療, 在操作時盡量避免重要血管和神經, 并以耦合劑均勻涂抹患者皮膚。治療3~5次為1個療程, 隔2 d治療1次, 共治療4周。試驗組在進行日常關節功能訓練及運動訓練后, 給予B超引導對應具體粘連點治療, 治療劑量為6~12 Hz/1.5~3.0 bar。治療時患者采取坐位或者臥位, 將肌骨超聲的探頭置于上述出現粘連的肌肉上, 然后應用治療頭放置在肢體血管神經較少的一側。隔2 d治療1次, 共治療4周。
1. 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美國特種外科醫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SS)評分及膝關節疼痛情況。①治療前及治療后4周, 按照HSS膝關節評分系統對患者膝關節功能進行評分, 包括疼痛(30 分)、 功能(22 分)、活動范圍(18 分)、肌力(10分)、屈曲畸形(10 分)、關節穩定性(10分), 滿分100分, ≥85分為優, 70~84 分為良, 60~69 分為可, ≤59 分為差[5]。②按照疼痛視覺模擬(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評分標準[8]評估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4周膝關節疼痛情況, 分為輕微疼痛(0~3分)、疼痛并影響睡眠(4~6分)、劇烈疼痛且無法忍受(7~10分)。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SS評分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疼痛、功能、活動范圍、肌力、屈曲畸形、關節穩定性評分及總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 試驗組患者疼痛、功能、活動范圍、肌力、屈曲畸形、關節穩定性評分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膝關節疼痛情況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膝關節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 兩組患者膝關節VAS評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 且試驗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膝關節僵硬是膝關節或膝關節周圍創傷、炎癥或手術后的常見并發癥。常見原因:膝關節內骨折手術、滑膜切除、交叉韌帶重建、半月板切除和膝關節長期制動, 術后早期創面滲血、組織纖維化、血腫機化等均可能引起膝關節的粘連而導致關節活動受限[9, 10], 從而導致患者感覺變差, 使行走、爬樓梯等日常生活能力受限,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現如今, 超聲對各類疾病的評估效果伴隨該技術的不斷發展而顯著提升, 其中, 肌骨超聲在20世紀70年代初首次被應用于臨床診斷, 現在的肌骨超聲具有微創無痛、價格低廉、重復性較高、診斷明確、操作 簡單、分辨率較高等優勢, 可清晰顯示肌肉等組織結構, 精準評估組織、滑囊等受損程度, 被廣泛用于臨床運動及康復及醫學診斷過程中[11], 并且能夠在一些治療中起到了良好的引導作用。
體外沖擊波是一種機械波, 具有一定聲學、力學的物理特性, 具有高壓強、短周期和高頻率等特性。沖擊波作用于人體局部能刺激產生生長因子, 促進組織修復, 血管再生, 對局部組織器官功能恢復有較好的療效。有研究報道[12]體外沖擊波能通過局部釋放能量, 使局部能量與周圍組織產生差異, 從而導致組織間的空化效應, 從而使得軟組織粘連松解, 患處疼痛緩解。發散式沖擊波因其可自由移動探頭、作用范圍廣、能明顯緩解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治療周期短、費用低等優勢而被廣泛應用于臨床[13, 14]。
發散式體外沖擊波不僅有利于關節活動度的恢復, 本體感覺的改善和疼痛度改善, 還有利于患者的日常運動功能的提高。本次研究結果中, 治療前, 兩組患者疼痛、功能、活動范圍、肌力、屈曲畸形、關節穩定性評分及總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 試驗組患者疼痛、功能、活動范圍、肌力、屈曲畸形、關節穩定性評分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 兩組患者膝關節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4周后, 兩組患者膝關節VAS評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 且試驗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肌骨超聲定位下體外發散式沖擊波治療對膝關節術后軟組織粘連的臨床效果顯著, 值得被臨床廣泛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魏爽, 呂江紅, 廖志平, 等. 肌骨超聲在偏癱肩痛軟組織損傷診療中的應用研究進展.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16, 31(4):482-484.
[2] ?arli AB, Turgut H, Bozkurt Y. Choosing the right imaging method in muscle hernias:musculoskeletal ultrasonography. J Sports Sci, 2015, 33(18):1919-1921.
[3] 梁碩, 孫小杰. 肌骨超聲在創傷性淺表軟組織損傷中的應用價值.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9, 13(1):59-60.
[4] 劉超然, 王寧華. 骨骼肌超聲圖像紋理分析的研究進展.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19, 34(5):612-616.
[5] 崔曉倩. 針刺配合超聲波治療骨折術后組織粘連的臨床研究. 科學技術與工程, 2012, 12(19):4746-4747.
[6] 靳倩瑩, 于文浩, 馮虎. 發散式體外沖擊波治療足底筋膜炎的臨床研究. 河北醫藥, 2018, 40(5):755-758.
[7] 張勇, 王慶, 何賢峰, 等. 脛骨內側平臺大塊劈裂骨折手術方式和療效分析. 中國骨傷, 2018, 31(9):853-857.
[8] Kr?mer S, Wenk M, Fischer G, et al. Continuous spinal anesthesia versus continuous femoral nerve block for elective total knee replacement. Minerva Anestesiologica, 2011, 77(4):394-400.
[9] 徐春燕, 陳禹彤, 歐吉兵, 等. 沖擊波對兔復合肌肉動作電位及肌組織形態學的影響.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18, 33(9):1019-1023.
[10] Andersen KV, Bak M, Christensen BV, et al.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comparing local infiltration analgesia with epidural infusion fo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Acta Orthopaedica, 2010, 81(5):606-610.
[11] 馬玉峰, 祁印澤, 賀立娟, 等. 膝骨性關節炎肌骨超聲滑膜病變與Lysholm評分的相關性分析. 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 2016, 24(11):19-23.
[12] 黃合琴, 張成昌, 曹晉, 等. 發散式體外沖擊波治療膝關節鵝足肌腱炎的療效分析.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19, 27(13):1181-1184.
[13] 王林偉, 劉明廷, 曹恒, 等. 體外沖擊波治療肌肉骨骼系統疾病的研究進展.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19, 27(1):63-66.
[14] 周雪添, 馬勇, 郭楊, 等. 肌肉骨骼超聲技術在骨科診斷治療中的應用現狀及機制.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19, 23(16):2573-2578.
[收稿日期:2019-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