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消費者在購物過程中遇到下列看似“合理”的情況時,往往感到無從索賠甚至會不自覺地放棄索賠權利。
情形一:保修卡丟失并不意味著免費維修權喪失
案例:2019年5月底,石某在電子商城購買了一臺筆記本電腦,正常使用不到半年,電腦主板就出現了質量問題,無法正常使用。由于不慎將保修卡丟失,石某找到銷售商要求免費維修時,商家表示,雖然石某持有購機發票,但因為其不能提供保修卡,所以他們將不予免費維修,并指出這是“行規”。無奈,石某只好向消費者協會投訴。經消費者協會調解,電腦經銷商免費為石某的電腦進行了維修。
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四條規定:“經營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不符合質量要求的,消費者可以依照國家規定、當事人約定退貨,或者要求經營者履行更換、修理等義務。”根據相關規定,電腦主機的三包期限為兩年。《微型計算機商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第九條規定:“在三包期內,消費者憑發票和三包憑證修理、退貨、換貨。如果消費者丟失發票和三包憑證,但能夠證明該微型計算機商品在三包有效期內,銷售者、修理者、生產者應當按照規定負責修理、更換。”本案中,石某購機后按產品使用說明的要求進行使用、維護和保管,電腦主板出現質量問題并非其不當使用造成,雖然丟失了保修卡,但仍持有發票,電腦仍在三包有效期內。根據上述規定,商家應當進行免費維修。
情形二:附贈商品也不能是殘次品
案例:李某在超市購買了一套組合家電,同時獲贈了一個電飯煲。回家后,李某在試用電飯煲時發生爆炸,致使本人人身和財產受到損害,醫療費和財產損失計1.2萬元。經鑒定,該電飯煲系不合格產品。李某多次要求超市賠償損失,超市均以贈品不是商品為由拒絕賠償。為此,李某將超市訴至法院。法院經審理,判決原告勝訴,被告賠償全部損失。
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規定,贈予成立的前提必須是無償。即“無條件贈予”是贈予的主要特征。本案中,商家對消費者的贈品并不是一種無償贈與行為,雙方之間是一種商品買賣關系。商家此時的贈予是附條件的,其條件就是以營利為目的、可以給商家帶來可觀或較大利潤的商品買賣行為,消費者只有在完成了商家規定的購買“任務”后,才可能獲得“贈品”。因此,“贈品”這時已不再具有無償的特征,而變成了附條件、附義務的交換,故其已不屬于贈品,而是商家所銷售商品中的一部分。既然是商品,商家就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十八條的規定“經營者應當保證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根據上述規定,向消費者提供合格商品。消費者必須將“贈品”視為商品,并用商品的標準去檢驗“贈品”的內在與外在質量,一旦發現問題或造成人身、財產損害,要及時通過投訴、調解、訴訟等途徑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山東 ?禾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