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慶明



【摘? 要】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且綜合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教學目標提倡努力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照本宣科,學生被動接收,學習興趣不高,忽略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而真實性學習理念下的信息技術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信息技術;真實性學習;教學方法
在信息技術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符合時代需要、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的基礎知識及操作技能的學習角度,構建真實性學習理念下的教學,促進學生對知識點的深度理解,培養學生綜合學習能力及高級思維能力。
學習科學領域著名學者多諾萬、布蘭斯福德和佩萊格里諾將真實學習定義為:允許學生在涉及真實世界的、與學習者關聯的問題和項目的情境脈絡中進行探索、討論和有意義地建構概念和關系。
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提出的設計教學法(即“五步教學法”)當中也提到“安排真實的情境”,強調知識來源于實踐,最終回歸于實踐。
何謂“真實性學習”?華中師范大學的梅萍教授認為:在教育中,真實性學習是允許學生圍繞著與己相關的真實性世界中的問題和項目進行探索、討論和意義建構的指導性方法。真實性學習是一個建構的過程,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教師給學生提供各種機會,讓學生通過自我調查研究、自我解決問題、自我批判性思考、自我對真實世界的反思來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實踐性強、具有創造性、與生活緊密聯系的課程;在真實性環境下學習,意義更大,筆者以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網絡技術應用》為例,開展真實性學習理念下的信息技術教學方法與實踐。
一、基于真實性學習,有利于促進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
“教學有方,教無定法。”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教學內容選擇較恰當的方法。《網絡技術應用》第三章《網絡是如何工作的》這一章節中,出現了較多的專業性非常強的名詞,如交換機、路由器、OSI模型等等,這些專業知識對沒有網絡基礎的高中生來講是一個全新的知識,教師按照標準的定義講授學生理解困難。故筆者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聯系實際,精心建構真實性學習的情境,采用講解法,完成教學內容。
真實性學習情境1:甲、乙兩名高中同學,分別在A、B兩地的大學讀書,甲要快寄一個包裹給乙同學,同學們知道這包裹傳遞的過程嗎?
學生會經過思考、討論,得出一條包裹傳遞的路線:甲同學包裹經過A快寄公司分檢后交于負責物流的工作人員,此工作人員根據路況選擇一條恰當的路線送到B所在的大學的宿舍傳達室,宿舍傳達室工作人員會根據乙同學所住的宿舍號送達到乙同學手中。
學生通過這一簡單的模擬情境,了解包裹傳遞過程后,筆者指出,負責物流的工作人員,相當于網絡數據傳輸過程中的路由器,宿舍傳達室工作人員相當于網絡數據傳輸過程中的交換機。學生有了緊密貼近生活的例子,結合交換機與路由器的定義,立刻理解了并記憶持久。
真實性學習情境2:通過快寄系統日常工作為例,幫助學生理解OSI系統模型,以及TCP/IP概念層的知識體系,如下圖:
筆者根據學生已有的認識水平,緊密聯系生活,通過兩個真實性學習情境下的講解,達到專業知識形象化理解的目的,最終再給出標準的概念,完成教學任務。這種真實性的學習,對一些比較復雜、專業性強、學生理解困難的知識,容易讓學生從已有的認知向專業知識學習的遷移,記憶長久,促進了學生的知識體系的建構。
二、基于真實性學習,有利于促進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培養
現在的教學提倡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生通過自我調查研究、自我解決問題及反思來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
在講授《網絡技術應用》第五章《動態網頁制作》時,首先要講解HTML語言的基礎知識,學生必須能夠讀懂HTML語言的代碼,才能繼續學習“Javacsript”、“css”等客戶端腳本語言,這部分知識是學習動態網頁制作的基礎。筆者在組織教學時,根據此節知識點的特點,構建一個真實性學習的“研究題目”,通過任務引導法,學生以研究員的身份在Frontpage2003軟件下,兩人一組完成一個研究調查表,并且分享之研究成果。
這種真實性學習的“研究課題”,充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習的身份從“學生”變成了“研究者”,學習的方式從被動接收變成了主動學習,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實踐,得出結論,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了鍛煉;組員之間的討論和研究結果的相互驗證,合作學習的意識得到了加強;在分享研究成果階段,學生積極發言,仿佛每個人都是“專家”,說明學生通過研究樹立了自信,積極性得到很大的提高,知識點掌握熟練。所以,基于真實性的學習,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能力等綜合的培養,并且能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基于真實性學習,有利于促進學生高級思維能力的培養
按照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方法,將學習過程分為六級:知道、領會、運用、分析、綜合和評價。“知道、領會、運用”通常被稱為“低級思維能力”,“分析、綜合、評價”被稱為“高級思維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解決學生學習知識的前三級,還要創造條件讓學生面向問題學習時,理清知識的層次關系,能夠遷移、創造出一定的抽象關系的模型,并且對其概念和方法價值做出判斷。這種高級思維能力的培養,能使學生超越傳統學習后的簡單記憶,轉向更加復雜的思維方式,使其學習意義和影響更深。
筆者在講授《網絡技術應用》第二章第三節如何將計算機接入因特網時,采用實踐法的教學方法,建構真實性環境下的網絡實驗室,讓學生通過分組,自行完成未接入因特網的計算機接入因特網的實驗。
將計算機接入因特網的實驗,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貼近,所以,學生的興趣與積極性非常高。學生通過對上表諸項的觀察、分析、研究、綜合,解決了許多問題的同時,各知識點之間的脈絡趨于清晰,并且能夠形成知識點之間的遷移以及創新。如計算機接入因特網需要哪些設備和軟件;IP地址不可重復,并不能出現大于255的數字,而且必須與網關處于同一段;子網掩碼必須與IP地的分類相同;網關不可更改;DNS設置錯誤將會出現網頁無法鏈接等等。更有幾個同學在深入了解子網掩碼的作用后,提出如何利用子網掩碼控制同一網段計算機數量的問題,這個問題對于高中生來講是一種創新。
學生有了此章前兩節內容的學習,對域名和IP地址的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只是知識點的碎片化,未能形成知識點之間的體系化。學生通過上述真實性學習環境下的實驗,能夠進一步鞏固前面的知識,理清IP地址、子網掩碼、網關、DNS之間的相互關系,并初步創造出網絡數據傳輸的模型。這種通過學生自主的觀察、分析、綜合、創造形成的知識體系,要比教師滔滔不絕的講解,強灌進去的知識來的更強。所以,基于真實性學習,有利于促進學生高級思維能力的培養。
四、反思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信息技術這門課程,是一門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且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所以,構建真實性環境下的學習,無疑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手段。但對于教師來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時俱進,不斷學習,充實知識儲備。
【參考文獻】
[1]鄭太年.真實學習:意義、特征、挑戰與設計[J].遠程教育雜志,2011,(2):89-94
[2]梅萍.真實性學習與基礎課教學改革探思[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5,(04)
(蘇州市第三中學校,江蘇 蘇州 21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