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柯
摘 要:城市空間的形成是歷史的產物,城市記憶是城市空間在時間中留存的印象。城市各個功能空間之間的地帶是早期規劃設計和實際建設中較難把握和控制的。在城市發展時期逐漸完善并積極介入這些粘合空間的細致布局與業態空間的過渡功能設置很有必要。對城市粘合空間的布局研究可以增強城市的整體性和區域輻射力,增強城市特色記憶,優化城市應急疏散功能。
關鍵詞:城市規劃;粘合空間;城市記憶;業態布局
1 城市記憶形成的條件
城市是物化的空間,無情無義,當時間和處于時間中的個人群體將記憶附著在這些空間印象中時,城市產生的這些記憶就形成了對城市的標注式認知,對城市具有“增值”效應。[1]空間是品味的力量,空間是結晶化的時間。城市空間塑造一個人的氣質,空間增值感所強化的城市記憶,影響著我們城市的未來價值,吸引著更多的人去融入文化的河流中。布爾迪厄(Bourdieu)提出的文化資本的概念擴展了馬克思經濟資本的概念。“所謂文化資本,是指借助不同的教育行動傳遞的文化物品。在一定條件下,這些文化資本可以轉化為經濟資本,并可以通過教育證書的形式予與制度化。”[2]
城市的記憶既擁有歷史又擁有現代。出于保護傳統遺跡的需要,在具有特有的歷史符號意義的地段應該有限高規定,如此才可以讓城市記憶的價值在歷史中成長。保護中國的城市記憶首先要從保護歷史建筑與景觀開始。保護不僅僅是保留,而應該從周邊環境建筑與歷史建筑匹配做起,周邊新建建筑限高和保護原有主立面視線與景觀特點等都是必要的新規劃前提。
城市記憶形成的條件如下:第一,保護歷史建筑與環境景觀;第二,新規劃中注重保留原有歷史建筑的主看面與環境景觀;第三,保留城市發展過程中的資料與影像,以多種形式展示和留存。
2 城市粘合空間的特點
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加速,城市規劃具有延遲性。在規劃調整中,形成了大量功能區之間的縫隙,有些來自區域功能轉化過程當中,有些來自新舊規劃實施的錯位,這些“縫隙”的存在既是城市的傷痕,又是城市記憶的承載者。針對這些區域做其成因、特征以及發展可能的研究,并探討各個城市相同性質的空間如何做出適合本地的發展策略,讓城市具有個性,讓城市中各區域具備自然恰當的連接。
2.1 城市粘合空間的特點
城市粘合空間是指,在城市布局中隨城市發展演變出現的新舊區域間被忽略或功能區之間沖突未能得到有效解決而被擱置的碎片化與不規則的空間地塊,它們面積較小,處于城市內部的區域邊緣,具有一些特點。
(1)粘合空間的地理特征:不同功能空間的過渡區域與發展速度不匹配的中間地帶。
(2)粘合空間的形態特征:多以狹長、不規則、不連貫與邊緣化為地域形態特征。
(3)粘合空間的個性特征:往往顯示出遺留的設施與交通問題痕跡,也處于兩個不同功能空間對比強烈的沖突帶,形成城市的疤痕地帶,成為城市管理和發展的薄弱地帶。
2.2 城市粘合空間的價值
一方面,粘合空間帶來“疤痕”,另一方面,正是這些區域,城市具備了無可替代的價值潛力。
(1)作為規劃功能區的補充和生活配套。
(2)作為新舊區域的過度緩沖地。
(3)作為代表新興城市特征的街區。
(4)作為城市應急系統的補充。如何有效利用散布于城市中的粘合空間,為新規劃布局提供城市記憶與過渡輔助功能,提升城市居住幸福指數,都將是對城市極大的貢獻。
3 成都市粘合空間的現狀
3.1 成都市空間布局的流變特征
成都具有4600年的歷史,1948年之前的成都市的粘合空間基本為城門附近以及城區中心與近郊交匯區域。城墻嚴格區分了城市邊界,城區內部街道規整,建筑沿街而立,街道井然,功能明晰,沒有較多的粘合空間。這是古代中國城市布局的優點,同時也存在各功能區缺乏活力,商業與公共空間明顯不足的缺點。這與當時的社會制度與經濟狀況相適應。
從1949—2011年間成都市歷次總體規劃的變化可以看出,城市面積不斷擴大和輻射發展,成都市逐漸建成環狀的城市結構,2000年前后逐漸建成3個同心的環形道路,并在此基礎上以一二環路為界向外輻射擴大。至此,成都市的規劃布局中出現了較多的粘合空間,產生的原因如下:
環形布局與方正建筑體塊間的綠地、新舊街道拆建時間不一造成的零碎地塊、立交橋與下穿隧道割裂地面連續性形成的環狀空地以及城市區域交疊產生的區域間零星用地。
在迅速擴建的同時,一部分有價值的歷史建筑沒有得到保護或利用,街區形成單調乏味的格調。立交橋、高架橋、下穿隧道、人行天橋的增加,讓城市天際線發生極大的變化。加上大量的拆遷新建,城內河道基本被填,老城區居民逐步外移,成都在發展中失去了很多具有特色的城市景觀和歷史建筑,成為千城一面的城市之一。
3.2 2016—2030版成都市總體規劃中的空間結構分析
從2016—2030版成都市總體規劃可以看出,成都市不再“攤大餅”,而是形成兩個中心的功能明晰的新格局。成都將向南向東布局新興產業和工業區,新規劃實現后,城區面積將達到14334平方公里,至2035年擬定城市人口將達到1360萬,為城市記憶的保護留出了空間。新規劃更加側重多中心協調發展,在這個大規劃的實施中必將產生更多的粘合空間。原因如下:
(1)功能區域的政策引導將導致同一產業的更加集中,產業上下游具有主動搬遷的意愿,空余更多城市點狀空間。
(2)不同功能區間的銜接地帶將跨域更多行政區,導致零星地塊增加。
(3)城區擴大后各功能區域間的隔離效應加大,新興城區缺乏文化基底,為保持城市基調急需文化建筑與產業的介入。大型企業與產業園區都將預留文化與城市公共空間,以提升地域文化品質。
(4)新規劃的前瞻性與模糊性在未來發展中可能出現不吻合的間隙空間。
4 成都市粘合空間的業態布局可能性
4.1 目前成都市城市粘合空間的幾種形態
成都市在改革開放的40年間,逐漸開發了一批具有文化意味的景點和街區。它們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1)以成都市人民公園、寬窄巷子、武侯祠、浣花溪、杜甫草堂為例,傳統文化建筑與景觀形成的標志性景觀街區。
(2)以太古里、送仙橋、文殊坊為例,城市獨有的歷史文物為特點演變的周邊商業市集。
(3)以錦里、安仁古鎮為例,不同城市文化特色為基礎發展的旅游特色街道。
(4)以春熙路、送仙橋為例,順應城市居民長期城市聚會活動延續自然形成的特色集市。
(5)以九眼橋酒吧一條街為例,城市新中心功能配套而特意打造的新城市名片。
(6)以東郊音樂記憶公園、明堂、u37創意倉庫、少城·視井文創產業園區等為例,改變原有使用功能為文化創意聚落的文化產業聚集地。
這些標志景觀周邊的城市粘合空間依然呈現出強烈的商業和現代生活沖突,文化與歷史與居民生活在其中生硬轉換,城市生活被同質化,只有產品有語言,人們失卻了參與性。本地居民被趕出了繁華地帶,城市失卻了煙火氣。新的時代下,粘合空間的整體布局與特色營造需要進入更加精細和整體研究的環節。
4.2 成都市粘合空間的適應性轉換
成都市粘合空間的布局與形態可從以下幾點進行梳理并在規劃中預留,以彌補在城市擴建和功能轉換后形成的空缺,并完善保留城市記憶。
(1)作為規劃功能區的補充和生活配套。如寬窄巷子周邊的粘合空間比較適合作為商業街區的配套和原住民的生活場景打造,讓核心景區有生活場景的補充,增加核心景區與現代都市的過渡。
(2)作為新舊區域的過渡緩沖地帶。天府廣場既具有古城中心的歷史感,又有20世紀六七十年代留存的建筑形態。附近的粘合空間適合作為文化與文創街巷的延伸,將成都千年古城的歷史與文化散布在其中,延長市民和游客對成都歷史文化的興趣。這部分粘合空間宜提倡小型私人博物館、成都文化企業門店以及小型傳統市集體驗等。
(3)作為代表新興城市特征的街區。密集的高層寫字樓與商業綜合體構成現代化城市新形象代表。這部分附近的粘合空間適宜建立現代化城市的文化名片,提高此區域夜間的利用率。將樓頂和街邊充分利用,并拿出高檔寫字樓的局部底層或者在高樓之間建設樓際交通景觀橋,如引入更多市民青睞的小吃、咖啡店與西洋音樂吧。
(4)挖掘歷史價值的通道。成都市西部地區作為千年糧倉和苗圃園藝基地,既承擔城市的水源提供,也是城市發展的綠色屏障。但在二環營門口立交至三環金牛立交延續到繞城路段一線,街區特色不突出,周邊建筑與環境雜亂無序,無法呈現現代都市與古蜀國之間的歷史橋梁。此區域周邊的粘合空間適宜作為古蜀文化與天府文化的漸進式表達,突出環境生態保護與古蜀文化的呈現,以郊野公園串聯本地林盤組合,漸次設置景觀農田體驗基地、傳統農田與現代化耕種示范、苗木批發市場以及大棚蔬菜認領等項目。在接近郫都區古蜀國遺址附近,建立望叢祠周邊的文化場景和古蜀體驗式博物館;在接近都江堰市區路段,可建立水文化展示和苗木科普園地,提升成都可觸摸的歷史場景感。將成都歷史形態立體呈現在大地之上,融入可持續的生產與生活之中。
5 成都市粘合空間的空間形態發展方向
城市粘合空間可給予城市功能區切換的過渡空間,提供城市文化的場景體驗,也可作為消防應急的臨時用地,還可以作為社區人群共享的公共空間。在實際的場地定位與建設過程中,特別要注意以下幾點。
5.1 細致分析后的功能設定
粘合空間在不同的功能區之間,應具備不同的主體功能。比如:寬窄巷子周邊的粘合空間,更多需要的是游客的停車和疏散地,與寬窄仙子匹配的建筑高度和風格特征之下,必須留出更多空地或者調整出更多建筑底層空間作為疏散和應急功能。各得其所,才是更適合的功能設定。
5.2 不同空間的尺度控制
在不同的粘合空間中,既要注意功能的側重,又要注意不同功能的尺度調整。長條形的粘合空間適合較小的人行道尺度,而較為方正的粘合空間更適合做環形或較寬的通道;異形的粘合空間適合做分散的景觀點位并加上趣味性的道路來增加連續性。
高大建筑之間的粘合空間更適合先用植被消減高大建筑帶來的沉悶感,在光照適合的區域設置怡人的休息區和停留展示區,并大膽使用艷麗和諧的色彩來提高此區域的活力。
5.3 開放性、可變性與完善城市應急條件
在應急事件中有較多情況屬于城市缺乏應急預案和疏散地。粘合空間處于各功能區之間,雖零星但多樣,保持開放性、可變化性的設計和城市應急所需的提取預設,將為城市應急處理提供更多可能。
(1)開放式的出入口,盡量建成消防車可進入的尺度。
(2)必要時可損壞形成消防車道的道路,只需將道路周邊基礎加強,道路周邊不種高大喬木即可。
(3)設置應急所需的取電口、自來水及污水管道,可臨時加建廁所。
(4)路燈、喬木支撐結構或者雕塑上預設可承力的掛鉤,以便臨時拉起避雨棚。
(5)條件允許情況下建立與周邊建筑地下停車場可通的緊急出入口,為街面行人提供臨時避難處。
(6)設置城市監控點、城市廣播與應急呼叫設備。
(7)設置心臟急救設備等。
以上可以看出,粘合空間在城市中可起到多種補充和提升作用,但是如何研判某一粘合空間的特性、功能以及景觀形態,還是需要回到城市的總體規劃中來。先通盤研究城市總體規劃,再從城市發展歷史中找到區域特性與時代發展的契合點,設定粘合空間功能的分布;在具體粘合空間的設計中結合周邊核心功能區的現狀,提煉與之匹配、補充或者提升的景觀要素,然后開始具體設計與實施。只有這樣才可以將粘合空間與城市發展同步拓展與深化,將城市的活力與記憶延續下去,將城市規劃的邊界消除,使城市具備旺盛的生命力,使市民擁有更多的幸福感。
5.4 成都市粘合空間的空間形態發展方向
(1)點狀散布。在老舊中心城區,成熟社區與老舊建筑之間,因為道路的新建與改建,存在局部空地和道路旁不規則空地,也有土地屬性不易變更遺留的荒廢地塊。這些區域適宜運用點狀地塊,整理引入合乎粘合空間布局整體設定的業態,收取廉價租金持續運營,以優化核心功能區配套和文化提升。如寬窄巷子周邊的粘合空間。
(2)帶狀串聯。在已建成的新興產業園區與中心城區之間的粘合空間,因建筑內部功能的轉換或者居住人群的更換,在產業園區與中心城區間的粘合空間往往呈現出破敗與斷續感。這些區域適宜以產業園區主題性向外延伸,使之具備市民與游客可介入的體驗場景,著重開展城市記憶的收集展示與本地市民生活體驗場景的營造。如少城·視井文創產業園區附近區域,運用高科技手段可發展成都影像的場景式還原,介入部分各時代成都人生活習俗的動態景觀,打造與寬窄巷子之間的歷史影像鏈接,使周邊粘合空間成為寬窄巷子與少城·視井文創產業園區的過渡區域,強調成都民居歷史影像的留存和體驗,延長滯留時間,促進更多經濟增長。
(3)片狀融合。在較大區域的規劃功能區中,適當拿出中心區域作為黏合空間,進行城市記憶的文化展示與場景體驗,提升功能區的文化品質與凝聚力,建立文化新地標。比如龍泉山東部新城內,可適當拿出部分市政用地作為各個細分功能區的粘合空間,以成都意味的步道、游園或者小品建立可停留可游玩的核心景觀,起到提升大型功能區文化品質的作用。
(4)環形滲透。目前,成都市三環路出于生態需求已經形成100米寬的環形綠化生態帶,但這個生態帶具備的功能較為單薄,已處于市區中心位置的三環路周邊缺乏快速交通與周邊住宅區之間的緩沖,利用率和人文價值較低。這類黏合空間適宜運用環形特點,增加市民運動場地和配套服務設施,將輔道旁人行道擴張為黏合空間,加寬人行道寬度,增加運動休閑功能,局部開拓塊狀運動場地(如立交橋附近),運用地下通道駁接周邊住宅區綠地,提高環形周邊使用頻率,提升住宅區品質。
另一種是環形滲透,可建立于獨立大型企業或機構周邊,將市政道路與周邊綠地結合,改變千篇一律的道路板式格局。加寬人行道寬度,建立林下空間,增加市民休閑活動,提升街區活力,加強市民之間的社交。
6 結語
城市的演變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現代城市的格局越來越呈現出多樣化、人性化的趨勢。
城市粘合空間的整理與發展可建成目前政府規劃區域化的過渡帶,彌補“斑塊化”發展帶來的城市面貌的強烈沖突感。它的文化保留與維系,可形成對歷史文化的保留地帶,為城市文化的獨特性留下延續的土壤;它的形態與內涵提升,可形成城市發展的網狀或點狀或帶狀的城市文化,提供具有生活氣息的城市吸引力。城市粘合空間自身造血機能的特質,可提供城市發展的文化緩沖,提供城市文化與歷史的記憶廊道,并貼合兩邊功能區不斷自我更新,減少城市發展的“傷口”。
城市粘合空間可提供城市應急用地,作為公共開放空間,只要在細致規劃與功能設定上做出細化,可提供城市在緊急狀態下的疏散、避難以及臨時應急使用,減少突發情況和災難時期的損失。[3]
保持對城市粘合空間的深入研究和建設,使文化與發展相互促進的良好途徑,愿我們的城市延續歷史的生命,和諧美好發展,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參考文獻:
[1] 劉易斯·芒福德.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M].宋俊峻,譯.北京:中國建筑出版社,1989:74-75.
[2] 布爾迪厄.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布爾迪厄訪談錄[M].包亞明,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98.
[3] 簡·雅各布斯.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M].北京:譯林出版社,200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