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要:從哲學現象學視角來看,日本寶冢歌劇團“男役”的發展,受到社會、經濟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且因素之間相互作用。而這個作用過程,就體現了男役的社會建構性。因此,對男役的考察思考就可以意向性出發來實現,并促使相關方面的研究實現從存在者層次提升到存在層次。這對于新時代背景下,男役的發展,乃至戲劇舞臺藝術方面的研究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現象學;男役;性別
作為一個歌舞劇團,日本的寶冢歌劇團已然存在百年有余,其獨特的全女班形式,以及受各種因素而最終形成的“男役核心”也逐漸發展并趨于成熟化、制度化。在世界舞臺表演的發展過程中,性別扮演并非罕事,但出現于上個世紀初期,與現代社會牽涉很深的“男役”相較于“歌舞伎”、“坤生”無論是在外,還是在更深層次上都逐漸表現出了一定的差異。而過往對于這種差異的研究,多是建立在社會學、心理學、美學等層面,現象學方面的分析較少,而在人類社會思想史的發展過程中現象學有著極為廣泛和深刻的影響。因此,從現象學視角來考察日本寶冢歌劇團男役是有著較高的理論價值的。
一、朝向實事本身的現象學方法:分析日本寶冢歌劇團男役的邏輯基礎
基于胡塞爾的相關理論,所謂的現象學的徹底的哲學態度即指,面向實事本身。具體到本文,對男役的現象學考察也應當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進行,要化大為小。而本質直觀和本質還原是現象學最低綱領所包含的兩種方法,而從現象學視角研究男役時,就首先需要回答“在思考男役中所直觀到的東西是什么”和“在對男役進行思考的過程中得到了什么”這兩個問題。
(一)存在者層面:面向男役的“實事”
男役的存在主要是作為一種動態的過程,因此要想對其本真含義實現真正的把握,就有必要考察在生活世界中其的呈現過程,獲取其在經濟、文化、性別等環境中呈現的意義。與傳統反串演員不同,寶冢團員對于男役的扮演,在舞臺之外也貫徹了自身的男役人設。過往有關于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從傳統兩性二元性別的角度出發,而在當前傳統逐漸受到沖擊的情況下,男役所受到的女性粉絲的追捧仍舊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因此,原有的研究結論就很難站住腳,有必要重新考察新時期的男役,并進而觸摸到男役的差異性。
(二)從“存在者”層次到“存在”層次:向男役實事本身的還原
對男役的研究既要明了其的“存在者”層次,同時也要對其“存在”這一層次有所把握。寶冢歌劇團濃重的商業性質,使得作為劇團核心的男役同其所身處的世界之間有著十分緊密的關系,同時其也沉淪于傳統,而傳統往往會對歷史造成掩蓋,并導致對男役歷史性的連根拔除,其形成過程被遮擋,當前人們所能看到的也就主要是男役的現成性。把握男役的最關鍵之處,也就在于要從男役的這種物象上回到其同粉絲之間關系的歷史和現實中,從而還原男役這一實事。
二、意向性的作用:男役思考從本質到建構的實現
(一)意向性的作用:關聯內心世界和外在世界
“意向”這一名詞,在現象學中主要指意識行為或經驗同某個對象的關聯。而最初提出意向性學說的目的也主要在于對“自我中心的困境”的克服。現象學的意向性理論認為,任何的“單純的”顯象都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任何僅僅是顯象的顯象,顯象都是實在的,且屬于存在,是存在者的表現,而存在的實現主要是通過存在者。
(二)從本質到建構的實現:意向性理論運用于男役的思考
從現象學視角對男役的考察,其實質就是對反串這一特殊表演形式的新發展的探討,即從原本具有性別扮演、性別越界意味的反串逐漸發展成為單純審美意義上的反串。對于戲劇哲學來說,現象學意味著新的希望。“每個意識都是意向的”作為一種哲學話語,其主要包含意識構造對象和意識指向對象這兩重涵義。現代社會,戲劇舞臺藝術傳統的性別禁忌被打破,無論男女皆可以成為表演者、欣賞者,乃至背后的創作者,并且雜處。然而,寶冢歌劇團男役的粉絲群體始終沒有發生過大的變化,絕大部分都是女性。早期多是認為粉絲向男役所需求的是世界上完美的男性現象,或是將其解釋為對剛毅女性的需求,更有將此引為對同性的戀慕。這些解釋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自有其合理性,但忽視了對于粉絲作為人的關注,忽視了人的性別的統一方面。因此,在研究過程中如何促使意向性的意識構造對象和指向對象功能的真正實現就顯得十分重要。
(三)主體間性理論:粉絲同男役之間關系為男役的新定位提供可能
寶冢歌劇團男役的發展變化,更多地是受到了現代商業社會生產力發展、社會觀念變化以及由此而導致的劇團商業邏輯的演變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男女二元論結構在一定意義上將被解構,這勢必會對過往依靠傳統性別二元理論來構建自身形象的寶冢男役團員產生影響,并進而影響到其在戲劇舞臺上的表現。因而,新時期寶冢歌劇團男役在重新定位、塑造自身形象時,就需要充分考慮其同粉絲之間的關系。
對存在發展了百多年寶冢歌劇團男役的研究,不僅牽涉到戲劇舞臺上的性別扮演,同時受各方面復雜因素的影響,也同性別有著較大的關系。而基于傳統二元性別理論的研究所得到的結論,也越來越不能較好地解釋當前男役的存在,這其中也摻雜了過多不必要的、主觀的因素。而在社會性別結構、觀念逐漸受到沖擊的情況下,男役在整個劇團中的定位勢必需要發生變化,而要確保這種變化的良性可持續發展,就需要面向男役實事本身,同時還要實現對男役的現象學還原,以促使從存在者層次到存在層次的思考的實現。
參考文獻:
[1]鄒慕晨. 寶冢歌劇團研究[M].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3.
[2]鄭丹丹. 身體的社會形塑與性別象征——對阿文的疾病現象學分析及性別解讀[J]. 社會學研究, 2007(2):154-170.
[3]鄭丹丹. 社會意識的行動邏輯——性別不平等的現象學社會學解釋框架[J]. 浙江學刊, 2006(5):196-201.
[4]Butler J. Performative Acts and Gender Constitution: An Essay in Phenomenology and Feminist Theory[J]. Theatre Journal, 1988, 40(4):519-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