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最高人民法院于2016年開展家事審判改革試點工作以來,各地法院大膽探索、積極實踐,在尊重個人尊嚴和性別平等的前提下,致力于探索出妥善化解家事糾紛的審判路徑。在改革進程中,許多好的建議在實踐中效果顯著,但同時,很多問題仍亟待解決,其中,心理調控機制的構建就是此次家事審判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本文將從家事改革中心理調控機制應用的基本情況、存在的問題和解決路徑三個方面展開論述。
關鍵詞:家事改革;心理調控;矛盾化解
1.前言
近年來,我國在家事審判改革探索的過程中,從家事審判改革的理念、程序設計和相關協同機制的設置等方面推進一攬子改革計劃。針對家事案件兼具身份性和財產性的屬性,結合家事糾紛的隱秘性和復雜性,很多法院開始把心理疏導機制引入家事審判中,以期發揮心理疏導情感修復的功能。針對我國目前的心理疏導機制還處于試點階段,具體建構與應用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本文對審判改革中心里調控機制的制度構建進行了進一步的探討,希望在妥善處理家事糾紛的同時,保護家事案件中弱者的利益。
2.家事改革中心理調控機制應用的基本情況
隨著社會的發展,家事糾紛案件已由過去傳統、單一、簡單的模式發展成為復雜、多樣的模式,現在家事審判工作更注重“利用和解等多元化途徑解決家事爭議”,強調借助心理學等相關學科優勢,在家事調節、心理輔導發揮獨特作用,在保證彼此利益的同時,關注案件所涉及的當事人之間的關系調解、身心健康狀態。由于家事紛爭的當事人常常會受到生態環境以及人際動力關系的錯綜影響,較容易由本身立場及觀點著眼,對個人隱私的要求也比較強烈,情感上常有糾葛,情緒也容易激動,這些特點往往會阻礙法院發現真實,也會妨礙紛爭的化解。為此,健全家事改革中心理調控機制可以最大限度地維護當事人的利益,減損家事糾紛對當事人造成的傷害。
3.家事改革中心理調控機制存在的問題
心理疏導與家事審判的結合體現了家事審判改革向著專業化、職業化發展的重大意義,然而其具體的操作方法和流程尚處于探索階段,自心理干預介入家事審判機制建立以來,雖然取得一定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家事心理疏導缺乏立法支撐。基于“案件所適用的程序應與案件特點相適應”的程序原理,家事案件的處理有賴于一部獨立的家事訴訟程序,但目前我國民事訴訟法沒有對家事審判程序做出專門的規定,這顯然不利于家事案件的專業化審理,實現家事訴訟的特有功能和價值,這些都是家事心理疏導缺乏相應立法支撐的表現。
二是家事心理疏導適用條件有限。心理咨詢和疏導對于很多當事人來說仍是一個新鮮的事物,有相當部分當事人以為接受心理咨詢就是說明自己有精神病而拒絕接受,心理咨詢就算強行介入效果也未必理想。此外,心理咨詢需要充足的時間保障。當事人能否像社會中的付費來訪者一樣,愿意付出一定的時間接受完整的心理咨詢療程也是需要考慮的因素。
三是心理咨詢評估報告的法律定性尚不確定。心理咨詢師從專業角度出發,給家事糾紛當事人及相關未成年人的成長經歷、個性心理、婚姻基礎、情感狀況、性格配對、對家庭的認知和態度等作出一個綜合評估,以心理測評結果為依據,根據訪談內容,形成全方位的心理評估報告及個體發展建議等。目前,這個評估報僅作為參考性意見提供給法官,其法律定性尚未得到明確規定。
4.建構與完善家事審判中心理調控機制的路徑
針對上面提到的問題,我們主要從以下方面來建構與完善家事改革背景下的心理調控機制制度:
4.1 法律法規完善方面
現階段,我國家事審判中的心理干預機制正在不斷建構中,其中以法律的形式明確心理調控在案件審理過程中的地位,可以更好的發揮其情感修復的功能。而現階段的法律中并沒有明確規定心理調控機制在家事審判中的地位,使得法院在啟動心理調控機制方面存在諸多不足。為此,可在《民事訴訟法》設立家事訴訟特別程序或出臺相關司法解釋就家事訴訟程序中心理調控員制度予以明確規定。同時,總結實踐經驗,厘清啟動心理調控案件的適用范圍,制定統一、規范、可行、具有操作性的制度體系,研究考慮將開展心理調控納人民事案件審理法定事由的范疇,類似于法院委托司法評估、司法鑒定等,將心理調控期間在審判期限中予以扣除,以滿足心理調控工作開展的程序性需求。
4.2 組織機構建構方面
家事審判中心理調控工作機制的組織建構如下:首先,程序啟動。其次,部門設置。再次,確定心理疏導工作范圍及疏導方法。最后,開展心理調控。
一、程序啟動。心理調控員接受委派后,即開始向雙方當事人、親屬、單位以及社區等進行心理評估,評估形式包括面對面訪談、心理干預疏導、心理評估測試、走訪所在地居委會等,評估完成后制作形成《心理調控調查報告》,并書面反饋至法院。
二、部門設置。一是設置專門的心理咨詢工作室。二是建立專、兼職人員組成的專業心理疏導團隊。除了專職家事審判心理咨詢師,法院還可聯合當地司法局、教育局及高校等,組織挑選有心理咨詢師資格的人員組成了專家團隊,對特定案件當事人適時引入心理咨詢和輔導,并且建立了心理咨詢師人才庫和名冊。三是建立完善的心理疏導工作制度。結合各院工作實際,分別對心理咨詢師的聘任資格、任職要求、職責范圍、適用條件等作詳細規定。
三、疏導范圍。在家事審判實踐中需要進行心理疏導的范圍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因情緒異常激動致使調解或庭審無法正常進行的;二是因不良互動模式、角色功能失調等導致婚姻危機,存在修復可能的;三是針對離婚糾紛和撫養權爭議中的未成年人,需要引導其發表意見或舒緩壓力的;四是判后可能存在異常情緒,需要進一步心理干預的。
四、疏導方法。具體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舒緩對立情緒,引導理性訴訟,促進庭審順利進行。二是促進心理創傷的愈合。三是延伸司法服務,參與社會綜合治理,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統一的心里調控跟進工作。
4.3 評價激勵機制設置方面
首先,可根據現行案件權重系數對各類案件難易程度進行量化評估,更加科學合理地對心理調控工作予以評價。
其次,從心理調控評價機制來看,民事案件心理調控通常按件計算報酬,呈現“做多做少、做好做壞一個樣”的情況,建議設立“承辦法官對心理調控”及“當事人對心理調控”雙維度評價體系,分別由法官對心理調控的審判效果、由當事人對心理調控員工作規范及滿意率進行評價意見反饋。在對心理調控進行科學評價的基礎上,將調控效果評價與調控員的報酬費用掛鉤。
最后,對心理調控工作實行項目化管理,統一心理調控工作報酬,納入經費預算和決算,實現經費單獨序列和保障。
5.結語
家事審判工作中注重心理調控機制的建構,強調借助心理學等相關學科優勢,在家事調節、心理輔導發揮獨特作用,有利于在保證彼此利益的同時,關注案件所涉及的當事人之間的關系調解、身心健康狀態。
參考文獻:
[1] 徐炳煊. 困境與路徑:家事審判改革初探[J]. 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51(5)
[2] 齊凱悅. "互聯網+"時代英國的家事審判改革及對我國的借鑒與啟示[J]. 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2(2).
[3] 尹琳.美國治療型司法理念的實踐及啟示[J],政治與法律,2014,(12)
[4] 張曉茹. 日本家事法院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 比較法研究,2008,(03).
作者簡介:巫禮惠(1989.06.24),女,四川省簡陽市人,成都市雙流區四川大學法律碩士(非法學)專業 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