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勇
新課改形勢下需要反思型、學者型教師。教師只有善于反思,才能觀察、回顧、診斷教學中的“得”與“失”,從而在教學時,揚長避短,不斷優化課堂,讓教學更有效。
作為小學科學教師,應反思教學中的不足、創新教學理念、創新課堂方法,構建“以生為本”的科學課堂,讓學生在輕松、愉悅、創新的課堂上自主學習、樂于探究、快樂學習、全面發展。下面,文章將對如何做個反思型教師,優化小學科學課堂的問題從三個方面加以闡述。
一、更新教學理念,營造科學互動課堂
反思多年來的小學科學教學,注重知識灌輸、忽視能力的培養。這樣的課堂上,學生處于被動狀態,學生缺乏興趣、缺乏主動性,課堂沉悶、學生也沉默,與新課標倡導的激活課堂,讓學生成為主體的理念相差甚遠。
作為小學科學教師,應立足新課改,堅持“以生為本”“發展為本”,課堂上,既重知識,更重能力的發展。如《空氣中有什么》的教學,多數教師避繁就簡,采用將空氣的組成——空氣中含有氮氣、氧氣、稀有氣體、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氣體雜質等,并告訴學生每一種氣體的含量是78%、21%、0.94%、0.03%和0.03%,然后讓學生記住,考試時,能判斷、會填空,教學任務就完成了。顯然,這樣的教學,與新課標和教材的要求都相去甚遠,并且,學生死記硬背這些知識,知識毫無趣味性,學生也逐漸喪失學習的興趣。
科學是實驗為主的學科,實踐性、探究性是科學的主要特點,對于《空氣中有什么》的教學時,改變這種灌輸知識、學生倉儲知識的做法,而是通過問題引領、實驗探究的方法,讓學生發現“空氣中有什么”,這樣學生的興趣被激發、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率提高,也發展學生綜合能力。如課堂之初,教師首先給出下面三種蠟燭燃燒的情境,并提出問題:你認為,哪一支蠟燭最先熄滅?哪一個燃燒的時間最長?
這樣的情境創設,給學生暢所欲言的機會,激發學生自主表達的欲望,同時,也引發學生自主實驗、實驗探究的熱情。這樣的課堂,讓學生綻放思維、生成互動的課堂,彰顯科學學科知識源于實驗的真諦,利于學生探究實驗意識的形成,從而優化課堂結構,也提高科學教學的有效性。
二、有效開展探究活動,力避活動形式化
實驗、探究是科學學科的主要特點。然而,實際教學中,多數教師對于探究活動的開展,缺乏時效性、實效性,流于形式者居多。因此,有效開展探究活動,并力求避免形式化,是優化科學課堂的主要途徑。
如《神奇的水》的教學時,多數教師會對這節課知識進行講解和引導,首先以“生活中有一種現象,叫毛細現象,你們知道什么是毛細現象嗎?”然后,對毛細現象的概念進行分析,又給出幾種生活中的毛細現象,如粉筆吸墨水、抹布吸水、潮濕的墻根、毛筆蘸墨寫字等,這樣,教學的大部分時間都是教師“講”、學生“聽”,對于“毛細現象”的實驗,教師也以粉筆吸水的現象為例,進行演示實驗:將一支粉筆放到紅色墨水的瓶子中,粉筆迅速“爬上”紅墨水,然而,這個實驗瞬間就完成,多數學生根本觀察不到或者沒有真正觀察實驗的現象和過程,演示實驗的局限性也一覽無余。而如果教師讓學生自主實驗,可以有效改善演示實驗的形式化,也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通過自主實驗,體驗學習、實驗的樂趣,從而促進學生愛上科學,也增強知識的生動性、直觀性。
三、設計生活實驗,解決儀器困乏的難題
科學是以實驗為主的學科。然而實際教學時,經常聽到同行們抱怨:連實驗器材都沒有,怎么實驗?的確,走進小學校的科學實驗室,狹小的實驗室,幾件破舊的儀器堆放在一起,放大鏡等器材上面,布滿灰塵……實驗儀器的落后、不齊備,制約了科學教育教學的發展。
但是,作為新時期下的科學教師,不能被“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所束縛,應創新教學、創新實驗,巧用生活化實驗,解決儀器困乏的難題,也讓實驗充分進行,讓學生隨時隨地可以進行小實驗,發展學生的實驗能力,提高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
如《神奇的水》的教學時,對于“水的神奇”,教師可以先給出“水的神奇”的幾個方面,如“會爬”“能托舉”“善于團結”“能溶解其他物質”等,這些內容的給出,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會產生好奇:水真有這樣“神奇”嗎?然后,引導學生進行各種小實驗。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實驗,如怎樣驗證“水能溶解其他物質?”引導學生在水里放一定量的食鹽、白糖等,這樣的實驗,課堂上可以完成,回到家也可以完成,讓課內外都可以實施,提高學生的實驗興趣,激發實驗的興趣,也讓學生實驗成為習慣。
實驗應注重多樣化。如《生命之源——水》的教學時,不僅讓學生做溶解性實驗,還可以讓學生做“水的毛細現象”的實驗、“水的浮力”“水的壓力”等實驗,這些實驗,也不需要在實驗室里進行,在教室里、課堂內外、家里、校園的各個角落,都可以做這些實驗,這樣,也解決了實驗器材不足的現象,讓學生感到隨時都可以進行科學實驗,培養實驗意識,也發展實驗能力。
新時期,需要反思型、學者型的教師,教師只有不斷反思,不斷提高自身素養,不斷優化教學方法,更新教學理念,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推動科學教學不斷走向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