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興鳳 曹翠珍



【摘要】價值創造是企業永恒的主題,管理會計在企業價值創造的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企業管理已經進入價值創造的時代,深入研究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對推進管理會計的應用有著積極的作用。管理會計應用效果和效率怎么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管理會計應用環境的優化程度。基于此,從“共享價值+業財融合”視角出發,分別從價值創造模式、組織架構、管理模式、信息系統和資源保障方面對管理會計內部應用環境進行優化,以全面提升管理會計共享價值創造能力。
【關鍵詞】共享價值;業財融合;管理會計;應用環境
【中圖分類號】F234?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4-0994(2020)05-0150-7
2016年6月財政部發布了《管理會計基本指引》,該指引將管理會計四要素中的“應用環境”列于首位,這無疑突出了管理會計應用環境的重要性。理論界關于管理會計其他三要素(管理會計活動、工具方法、信息報告)的研究相對較多,而對管理會計應用環境的研究相對薄弱。目前,我國絕大多數企業的管理會計應用情況不容樂觀,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之路還很艱巨,其中關鍵的癥結就在于這些企業缺乏理想的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來優化管理會計應用環境,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管理會計應用環境概述
環境對企業發展的影響巨大,其在給企業帶來機遇的同時,也會帶來風險與挑戰。企業必須為適應環境變化做出反應。尤其是在當今的互聯網時代,新技術快速發展、市場競爭越發激烈,企業對環境的適應程度在某種意義上決定著企業的命運。企業環境的變化也意味著會計環境將發生變化,會計環境是決定會計變革的重要動因,是會計職能得到充分發揮的基本前提。
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企業創新提出迫切的期望。作為企業創新的重要測量工具,管理會計的作用將變得更為重要,但在創新的同時管理會計面臨的應用環境也將更具不確定性。《管理會計基本指引》中把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分為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內部環境主要包括價值創造模式、組織架構、管理模式、資源保障、信息系統等。相對于外部環境而言,內部環境是企業優化的重要落腳點。管理會計只有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適應應用環境的變化、動態調整企業經營戰略,才能不斷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1] 。
二、共享價值、業財融合與管理會計應用環境的關系
共享價值的概念最早在2006年由哈佛大學教授Porter和Kramer[2] 提出,并于2011年、2012年得到了擴充和發展[3] 。共享價值理論認為,共享價值同時具備經濟和社會兩種價值屬性,并且創造社會價值是創造經濟價值的基本前提[3] ,這也就表明了創造企業和社會可以共享的價值才是企業存在的最終意義。
(一)創造共享價值是優化管理會計應用環境的原動力
經濟全球化以及互聯網的普及,使得同行業甚至不同行業企業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在新的環境下,企業必須轉換思維,重新定義自身與社會環境之間的依存關系。共享價值理論認為,企業價值與社會價值不是完全對立的,社會價值與企業價值可以結合產生共享價值。企業價值創造的邏輯發生了根本變化,從創造單純的企業價值轉變為創造整條價值鏈上的共享價值,從而最大限度地整合各方資源,實現共同成長[4] 。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優化會涉及各方的利益,如果不平衡與協調好共享利益,則管理會計環境無法真正做到徹底變革。因此,價值創造的出發點是共享價值,這將成為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優化的原動力。
《管理會計基本指引》強調,管理會計“以持續創造價值為核心,促進單位可持續發展”。企業在價值創造的過程中,必須借助于一個有效的價值測量與管理控制系統,而管理會計具備天然的優勢條件,其為企業價值創造決策提供財務和非財務的信息,支撐企業可持續發展。管理會計的本質就是為企業的價值創造服務,提高價值創造的效率與速度。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優化需時刻圍繞創造共享價值這一根本目標,樹立共享價值理念,注重企業與價值鏈各個環節中利益相關者的協同發展。這樣企業自身在得到較好發展的同時,也履行了社會責任。
(二)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優化需以業財融合為前提
如果沒有業財融合作為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優化的前提,那么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優化將無法適應經濟環境對管理會計的新要求。業財融合不僅是業務與財務的融合,還有業務與業務、財務與財務的融合。業財融合是企業價值創造的必然要求,如果說價值創造是“企業心臟”,那么業財融合就是密布企業全身的“血管或神經”。要創造價值則必然需要業務經營,業務經營的效果又需要財務來衡量與支撐。業務是看得清的企業業績,財務則是企業業績背后的支撐[5] 。在企業內部,業務語言和財務語言一直是各自獨立的,兩個系統之間并不相通。業財的溝通并不是基層之間的溝通,而更多的是中層或上層之間的再溝通。在優化管理會計應用環境時,當務之急就是推動業財融合,把兩套語言整合成一套通用的商業語言。
三、“共享價值+業財融合”下的管理會計內部應用環境優化策略
深入研究管理會計應用環境對推進管理會計的應用有著積極的作用,管理會計應用效果和效率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管理會計應用環境的好壞。本文根據《管理會計基本指引》構建了“共享價值+業財融合”下的管理會計內部應用環境框架,如圖1所示。
企業生存的根本是價值創造,管理會計是幫助企業創造價值的最佳工具之一。如圖1所示,共享價值是良好應用環境的核心,是“企業心臟”,業財融合是應用環境中“隱形的神經系統”,保證“水和空氣”暢通。價值創造模式是企業內部交流的商業語言;組織架構是企業機器的運行系統;管理模式是對部門、崗位、員工責任的界定,可以看作企業機器的核心樞紐——服務器;信息系統是企業所有信息生成和處理的過程性紐帶,是企業內部主要的溝通方式;資源保障則是創建生態環境的“物料支持”。管理會計應用環境是為價值創造而構建的生態環境,應用環境的“配置”決定著后續管理會計方法與工具應用的層級,以及可能提供的服務水平,還關系到管理會計應用的效果與價值創造的效率。
(一)價值創造模式:資源與價值鏈“雙輪驅動”
價值創造一直是企業存在的根本目的,傳統企業的價值創造與價值獲取是相分離的,但隨著共享經濟時代的到來,開放、共享成為商業模式的主流,企業與上下游企業可以協同創造價值,從而產生一定范圍內的共享價值[6] 。
價值創造模式是企業獲取、利用資源進行價值創造活動,并將價值傳輸到企業的價值管理體系。2006年,大衛·弗里克曼和雅各布·托勒瑞德[7] 在《公司估值》中提出了“內外部相結合的價值創造模式”。內外部模式并不是各自孤立的,企業戰略管理將內外部價值創造連接起來,戰略財務也輔助相關的工作。從企業內部模式來看,價值創造模式由企業資源和價值鏈決定,其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把業務語言和財務語言整合為一套企業內部通用的商業語言,如圖2所示。
1. 價值資源。企業資源(特別是企業的戰略性核心資源)決定著企業價值創造的能力,戰略性核心資源往往表現為無形資源,比如企業的組織資源、管理資源、信息資源等。在業財融合下,這些資源都表現出了新的特征。
(1)組織資源融合。企業是一個完整的價值創造主體,根據價值創造的邏輯層次和物理單元,組織會表現出不同的層級和環節,價值創造主體按組織層級也可分為相應的層次和單元。價值創造單元是企業最小的活力單元,是企業資源整合的最小集合體。企業是由眾多的價值單元結合而成的組織體。很明顯,這樣的價值單元和傳統的企業部門有著根本的差異,業務和財務由于共享價值驅動,企業傳統組織框架被打破,部門邊界越發模糊,價值單元是適應市場變化的工作組織。如圖2所示,創造價值的組織可能是企業員工、機動的團隊或價值鏈相關者,他們可以是獨立或相互支撐的關系。
(2)管理資源融合。創造共享價值過程中,財務成為業務的合作伙伴,為業務增長服務,將財務及非財務信息轉化為價值創造的知識。業務人員第一時間獲得財務信息,學會從價值視角來看待問題,促進經營能力提升。如圖2所示,財務和業務在管理信息方面趨于融合,管理邊界變得模糊,業務和財務逐漸形成一體化管理模式。
(3)信息資源融合。管理會計對于會計人員是“會計”,對于業務人員是“管理”。管理會計從本質上來講就是業財融合的企業管理活動。企業經濟信息產生的基礎就是業財融合,業務及時提供相關信息,財務及時處理信息。業務與財務只是人為分工,并不是信息本身的分離。如圖2所示,重構后信息系統中的信息都是第一手數據,遵從信息產生的自然規律,不再區分哪些信息是業務的、哪些是財務的,它們都是融通共享的。系統還可以根據業財一體化管理需求,對原始信息進行加工處理。
2. 價值鏈模式。企業獨特的價值鏈是決定企業價值創造能力能否持續的關鍵。根據邁克爾·波特的價值鏈理論,企業價值鏈活動可以分為基本活動和輔助活動。價值鏈相關者利益的分歧在于資源分配,要想達到共享價值最優,企業就需要把價值鏈所涉及的客戶、員工、供應商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的資源整合共用、協同發展。如圖2所示,在創造共享價值的過程中,個人利益、團隊利益的邊界變得模糊,利益各方只有協調好各自在價值鏈中的位置與作用,才能和諧發展。共享價值實現的路徑主要是橫向共享和縱向共享,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個人之間不存在單純的價格競爭或利益欺詐,而是實現價值共享,企業、個人做出自己相應的價值貢獻,共同創造社會增量價值。
(二)組織架構:以共享價值管理為核心的靈活型架構
組織架構是為實現企業戰略而設計的企業內部分工與協作。根據權變理論,組織架構設計主要受內外部環境的影響,企業在不同經濟環境、不同生命周期等情形下的組織架構都是不一樣的,組織具有多變性的特征,即企業組織架構并不是一個固定的模式。美國著名學者詹姆斯·W·沃克[8] 從企業環境的組織復雜程度和變革速度兩個維度,把企業的組織架構分為四類,如圖3所示。
檢驗組織架構是否有效的最終標準就是看組織架構有沒有提高企業的競爭力、資源利用率與管理運營效率。在互聯網時代,企業環境最顯著的特征就是組織變革的速度非常快,由圖3可見,除創業型企業外,對絕大多數正常成長的企業而言,最有效的組織類型是靈活型組織架構。
在以共享價值管理為核心的組織架構中,所要探尋的權變變量包括組織職能、組織層級、控制跨度、組織職權等。靈活型組織架構就像“樂高組裝模型”一樣,能隨機變化,企業組織架構變成網狀與鏈式,因此組織變得更加復雜。
1. 組織職能融合。在靈活型組織架構下,企業不再區分業務部和財務部,而是以價值單元為“企業細胞”。業務與財務的職能逐漸融合,管理會計人員在精通財務的基礎上,發揮管理會計主導作用,不斷深入學習業務知識,提高綜合管理能力。企業財務人員要參與業務部門的日常事務,如合同談判、業績分析等,學會分析經營事件與數據背后的信息等,確定價值創造的標準化過程,為業務提供價值引領。同時,企業業務人員也要學會從價值的視角,關注投入與產出之間的關系,閱讀各種財務分析報表并得出正確的判斷,學會從數據中找到業務驅動因素,與財務部門共同制定價值衡量標準,進而把既定的目標與標準落實到業務工作中。在創造共享價值目標的導向下,不存在某個部門分工錯位、缺失或弱化等問題,組織職能融合能幫助合理安排各項工作,引導價值單元內部實現“自我修復”。
2. 組織層級扁平。智能化技術的快速發展對企業組織架構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傳統金字塔式多層級、固化的組織架構已經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發展速度與管理決策效率。借助信息化手段,企業可以對價值流程進行重組和優化,在此基礎上建立扁平式、網狀、鏈式組織層級,管理不再需要層層下達,而是直接由上到下。共享價值也使得價值創造單元自覺內化價值創造目標,從而產生更多的價值單元決策,這樣的組織層級充分激發了價值創造的活力。
3. 組織跨度柔性。在靈活型組織架構下,企業借助信息系統實現組織網絡虛擬化,同時組織實現無邊界。這意味著橫向上企業組織擁有無限的控制跨度,沒有部門之分,只有各種授權的工作團隊。組織控制跨度可以拓寬管理的領域,實現價值鏈全覆蓋,全面推動業財融合,實現全員、全方位的管理,確保管理會計獲得的管理數據與信息總是最及時與全面的。控制跨度也增加了組織的柔性,從而衍生出企業動態聯盟、虛擬企業、團隊組織等新型的組織架構。拓寬的、柔性的控制跨度是一種橫向結構,在打破部門邊界的同時,也注重橫向協調與合作。
4.組織職權深化。靈活型組織職權在管理上更加精益求精,不斷鞭策價值創造單元提高共享價值創造能力。企業實施研發投入與產出考核、資產管理精細化、嚴格合同管理、銷售全過程動態跟蹤等,充分發揮管理會計的規劃、績效控制與評價等功能,真正實現每一個層次、每一個業務流都與管理會計有機融合,管理會計人員成為企業各種業務、各種數據、各類流程和各大系統的綜合管理者。
(三)管理模式:開放式共享價值管理模式
企業管理模式是為適應組織架構而產生的管控措施,根據企業內外部管理的延展性和管理方式的靈活性兩個維度,企業的管理模式大致可分為四種類型,如圖4所示[9] 。
新型組織結構突破了部門或職位的界限,根據業務流程隨機地組成各種團隊。管理模式更多地建立在人的基礎之上,人與工作實現統一,工作變化,人也隨之改變。企業以共享價值作為核心,管理必然逐漸向外部延伸,企業整體組織架構是分權、柔性的,但當某一價值創造單元借助信息技術時,就實現了充分集權,在分權加集權的管理模式下,企業必然走向以價值創造單元管理為主的開放式共享價值管理模式(開放體系模式),最終實現目標管理模式。
在開放式共享價值管理模式下,企業要想實現對價值創造能力的有效管控,需要借助先進的技術力量,搭建平臺,實現流程化、平臺化價值管理。價值管理以價值創造為核心,將企業戰略管理、業績評價、價值鏈管理等集為一體,實現企業利益相關者共享價值的最大化。開放式共享價值管理模式的協同、共享價值管理是適應組織架構靈活柔性而產生的,此模式下的管理模型、管理程序、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和管理制度分別具備開放性、流程化、系統化、平臺化和標準化特征。
1. 管理模型開放性。開放式共享價值管理模式下,管理模型起到了確保執行到位的作用,決定著企業的管理范圍、業務流程、操作控制、職能定位等。在設計管理模型時不僅要充分考慮業務的多樣性與復雜性,還要注重激發價值創造單元的活力,重視價值鏈各個環節中所涉及的制約性因素、業務流程及流程管控;既要有開放外部對接的通用設置,也要有滿足自身特殊需求的個性化設置,確保實現協同價值管理的事前預測、事中控制以及事后分析改進。
2. 管理程序流程化。新經濟環境的變化對企業經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價值鏈上的價值分布已經不再均衡。管理程序要以價值鏈為導向,根據關鍵業務活動確立流程,明確信息的責任主體,確定價值鏈的關鍵環節,以及每個節點信息的停留時間、關聯的其他環節等。管理程序流程化能更快地解決價值鏈各個環節面臨的經營問題,發現價值鏈上的短板,實現財務、業務與價值的實時互動,獲取關鍵有效的信息,推動企業決策向“信息驅動科學決策”轉型。
3. 管理方法系統化。價值創造由一系列互不相同又相互關聯的經營活動構成,即價值鏈構成了價值創造的過程。隨著信息技術的進一步推進,市場經濟的競爭已經從單個企業間的競爭轉變為價值鏈之間的競爭。企業要想高效創造共享價值,關鍵在于對價值鏈的信息進行共享與集成,借助價值鏈深度整合有價值的信息,這就需要管理方法來支撐。在開放式共享價值管理模式下,企業的管理方法主要是指用來實現價值創造目的而采取的各種工作方式。其以價值單元的價值目標作為指引,并且是集成和系統的,而不是單一的。
4. 管理工具平臺化。開放式共享價值管理模式的量化管理必須借助先進的管理工具,在對價值鏈各個環節進行管理與評價時也需要管理工具的支持,因此企業價值管理平臺應導入各種有效的管理工具。現代信息技術讓管理工具實現了平臺化,同時提高了管理會計處理信息的效率,整合了平臺上的質量與數量信息、財務與非財務信息、靜態與動態信息、內部與外部信息等,將更多的非結構化信息向結構化數據轉變,深度挖掘數據價值,幫助實時產生價值分析報告,輔助經營決策。
5. 管理制度標準化。企業管理制度主要是針對管理對象的,如人、財、物和信息,其中對人的管理是管理中的重點和難點,也最具不確定性。開放式共享價值管理模式主要以價值管理平臺為載體,以業務流程為管理程序的基本導向,每一個流程都可以追溯到相關的責任人,因此管理制度應以標準化為主,每個人都要明確自己在共享價值創造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責任與義務,避免非標準化的個例出現,這樣才能提升管理決策的效果與效率。
(四)信息系統:智能多維的共享價值決策系統
流程化管理的落地依賴于信息系統的構建,甚至可以說信息系統是“線上”另一種組織形式,在這樣的系統上企業創造的人、財、物等資源始終處于緊密的一體化狀態。這種“線上”組織比“線下”組織更能反映企業經濟行為的價值創造屬性與共享價值創造的全過程。
管理會計是“中國智造“下精細化管理和價值創造的重要工具,管理會計功能的發揮與價值的實現離不開信息系統的支持。管理會計本身就是一個信息系統,信息化是管理會計的基本元素。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把信息系統帶入了多維時代,管理會計正處于價值管理階段,因此信息系統只有適應面向決策的需要,才能對市場快速做出反應,提高信息傳遞效率和管理效率,實現流程任務的自動執行,從而更好地發揮管理會計的作用。本文認為,管理會計信息系統主要具備以下基本特征:
1. 戰略決策層面。
(1)與價值管理流程相結合。管理會計信息系統設計的著眼點就在于信息流程與價值管理流程合為一體并面向決策,任何一項功能的開發都必須從全局加以規劃。信息流程反映企業價值活動所涉及的企業資源、投入產出,以及以其他利益相關者的經濟數據為主,并體現出價值活動與戰略決策活動之間的經濟關系,為信息使用者的價值創造活動提供更多的直接資料。價值管理流程始終圍繞價值創造,每次管理循環過程中,都把規劃、預算、激勵、執行等融為一體,實現全過程的價值活動反饋與評估,直到達到預期的結果,不斷挖掘企業價值的提升潛力。管理會計信息系統能夠對企業價值活動產生的經濟數據進行分類和綜合匯總,評價每一次管理活動實施后的單位價值和共享價值,揭示經營項目的持續價值創造能力,輔助戰略決策。
(2)追蹤價值管理全過程。在利用管理會計信息系統實現業財融合的前提下,財務部門和業務部門共同面向流程、面向決策,實現價值活動的事中管理、事前預測。管理會計信息系統能夠根據各部門即時匯集在統一數據庫中的數據,實現信息數據資源的篩選,通過預算量化工具預測未來,并根據個性化要求及時提供相關信息。
(3)共享價值鏈生態系統。現代信息技術是建立管理會計信息系統的基礎,借助信息技術,價值鏈上的客戶、供應商等可以直接介入價值系統的各項活動,客戶是資源,同時也可以創造價值。企業利益相關者通過管理會計信息系統構建了共享型的價值鏈生態系統,這些資源流量也將是價值鏈上相關者的共有資產。
2. 戰術層面。
(1)識別并記錄整個企業價值鏈的價值活動。管理會計信息系統應結合企業實際業務流程,從資金流入與流出流程、資源獲取與資源轉換流程到輔助作業流程中界定價值活動的經濟屬性,并分類收集價值活動的經濟數據。在此基礎上,對價值活動及其后果進行確定與評價,全面反映價值鏈各個環節的價值創造水平。
(2)對價值鏈進行價值分析。以價值鏈為主線設計的管理會計信息系統,需要從價值管理角度,通過經濟數據進行多維價值分析,比如現金流分析、項目績效分析、具體價值鏈分析、價值風險分析、價值單元創造能力分析等。各類價值分析輔助決策者進行戰略決策、投資決策、流程優化決策等,使決策更具科學性。
(3)強化對價值鏈各個環節價值活動的管理控制。管理會計信息系統應分析企業價值鏈各個環節的價值活動與價值驅動因素之間的關系,從而建立基于價值驅動的量化指標體系,再將指標體系植入預算管理功能中,這樣就實現了企業對價值活動的自動控制。
3. 操作層面。
(1)輸入輸出。每個價值活動的輸入輸出都遵循一定的流程,輸入輸出并不是線性的,而是鏈性的,即某項輸出可能是其他幾個項的輸入,每項價值活動只能間接促進最終結果,而不是直接影響因素。可以根據管理的需要從任一價值鏈環節獲取個性化的輸出信息,同時也可以獲得這一價值鏈之后的一系列信息,輸出的信息都是個性化的,沒有統一規定或限制。
(2)處理。管理會計信息系統的開放性體現在可以通過二次開發與其他業務系統無縫對接。比如:管理會計信息系統與項目管理整合后,業務人員可以進行日常項目管理,管理會計人員也可以直接采集項目相關信息,跟蹤進度,進行項目的觀測,自動計算項目的投入與產出并生成相關財務數據;管理會計信息系統與人力資源管理整合后,可以以人員為關鍵詞,實現網絡報銷與審批,管理會計可以隨時獲取某個員工或某個部門所有的報銷信息,從而與預算控制相結合。
(3)存儲。憑借先進技術的支撐,管理會計信息系統的存儲容量及功能更加強大,能夠存儲更多業務事件的屬性,如業務事件描述、發生時間、地點、責任人、參與人、所用資源、可能的風險等,從而支持不同層次、不同方面的信息需求,即滿足開放性與擴展性的面向決策的需求。
(4)執行。管理會計信息系統與業務管理、項目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有效整合,可以收集和分析項目、部門、員工、合同等多種維度的經濟數據,關注戰略制定、預算執行等企業價值執行的全過程,準確評估企業當前實際經營狀況。
(5)控制。為了降低風險,需要對流程的相關信息進行控制,如流程的編號規則、流程開始與結束時間的限定、流程狀態追蹤、流程責任人與相關人員、流程資源等,方便依據流程信息來控制流程活動。流程結束時,還應自動生成流程績效報告。
(五)資源保障:有形無形、整合共享
1. 人力資源保障。企業人力資源主要是指組織系統內外可利用人員的總和,如采購、生產、技術、服務、銷售、管理等人員。人力資源包括有形的資源(如人員數量等)和無形的資源(如體力、智力、心理等)。人力資源是企業其他資源的運用者,也是企業最關鍵的資源之一,決定著企業整體資源的使用效率。在企業價值管理過程中,人力資源的整體質量亟待提升,包括理念、技術等方面的提升。只有人力資源在管理會計應用環境中發揮積極主動的作用,規范工作流程、細化職責與分工,價值管理工作才能順利推進。比如:業務財務需要深入一線業務的財務人員通過專業知識,幫助業務人員提升業績與降低成本;戰略財務需要能力卓越的管理會計人員成為企業戰略管理專家,幫助企業進行戰略決策;事務財務需要財務人員熟練地進行智能核算及實現財務共享。
2. 物力資源保障。企業物力資源是指具有物質形態的、可使用的資產,包括固定資產、生產資料、產成品、軟件技術系統等各種有形資產。物力資源是企業最基礎的保障,物力資源的差異也是企業先進程度最外在的表現。物力資源存在投資大、風險高的特征,特別是在基于“共享價值+業財融合”的管理會計內部應用環境下,企業創新發展更多地依賴于軟件技術系統等。比如,財務共享需要的一些網絡報賬系統、銀企共連系統、影像掃瞄生成系統等,這些都需要物力資源充分保障。物力資源的高投入決定了精細化成本管理的必要性,只有在價值鏈的每個環節實施精細化管理,才能實現整個價值鏈成本的最小化。一方面,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浪費,控制成本支出,提高經濟效益;另一方面,也可以取得產品價格的競爭優勢。每個環節、每位員工都參與價值鏈全過程的成本管理,精益成本管理便可創造隱性價值。
3. 財力資源保障。企業財力資源是企業實力是否雄厚的體現與保障,包括企業擁有的一切能以貨幣計量、可使用的資產,具體指資金、債權和其他權利。財力資源是業務能力的經濟基礎,其中最主要的資源就是資金。財力資源管理的重點是加快資源周轉速度。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企業想要長遠穩定地發展,必須以精細化資金管理為切入點,因為如果資金管理沒做好,那么生產經營和投資都可能出現重大危機。具體來說,應從資金預算開始,在價值鏈每個環節,鼓勵全員、全方位參與資金預算的編制,引導資金發揮最優配置。在資金管理上也要強化全過程監控,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目前已有部分企業實現了集中資金支付與管理,通過規范、標準、高效的支付授權實現資金支付流程化管理,從而在充分利用財力資源的同時,也做到了精細化、標準化管理,效率與效果得到極大提高。
4. 信息資源保障。企業信息資源是能夠被價值創造利用的情報資料。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企業的信息資源保障顯得尤為重要。在價值管理模式中,信息資源的共享性、多效用性等是企業價值增值的有力保障。信息資源管理中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構建多維度的、高質量的數據庫,強調“數出同源、數據共享、數存一處、一數多用”。此外,還要對數據標準、范圍、時效、質量等做出標準化規定,提高企業數據供應水平,增強信息生產能力;實現業財之間、業務之間、財務之間信息的標準化及對接與共享;合理設計信息流程,提高信息分析能力。
四、結語
企業生存的根本是價值創造,管理會計就是為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價值創造服務的。隨著會計環境的劇烈變化和新技術的運用,企業價值創造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企業管理會計內部應用環境先進與否。企業價值創造是一項長期且具有全局性的目標,在新的經濟環境下,企業必須轉變觀念,以“共享價值+業財融合”為指導,通過企業價值鏈上各方的共同助力,協調各方的資源及利益,從而變革與優化管理會計內部應用環境。價值創造是一個動態過程,管理會計只有適應環境變化,創造良好的應用環境,才能真正落實《管理會計基本指引》對于應用環境提出的要求,即更好地為價值創造服務。
【 主 要 參 考 文 獻 】
[ 1 ]? ?馮巧根.管理會計的定位及其應用價值[ J].財會學習,2015(3):13 ~ 16.
[ 2 ]? ?Porter M. E., Kramer M. R.. Strategy and Society: The Link Between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6(3):78 ~ 92.
[ 3 ]? ?Porter M. E., Kramer M. R.. Creating Shared Value: How to Reinvent Capitalism -and Unleash a Wave of Inovatinon and Growth[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11(1):62 ~ 77.
[ 4 ]? ?胡玉明.高級管理會計(第三版)[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1 ~ 264.
[ 5 ]? ?郭永清.企業管理會計目標研究[ J].中國農業會計,2015(11):42 ~ 44.
[ 6 ]? ?馮小亮,牟宇鵬,丁剛.共享經濟時代企業顧客協同價值創造模式研究[ J].華東經濟管理2018(6):148 ~ 156.
[ 7 ]? ?大衛·弗里克曼,雅各布·托勒瑞德著.注冊估值分析師協會譯.公司估值(原書第2版)[ 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7:1 ~ 210.
[ 8 ]? ?詹姆斯·W·沃克著.吳雯芳譯.人力資源戰略[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1 ~ 299.
[ 9 ]? ?潘飛,文東華.實證管理會計研究現狀及中國未來的研究方向——基于價值管理視角[ J].會計研究, 2006(2):81 ~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