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杰
對于企業,沒有什么比增長更重要,只有發展才是硬道理,在增長之中解決問題,在發展中解決問題。
中力控股,近期這家新銳的知識服務機構以接二連三的舉動倍受矚目。
作為國家工信部“全國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中力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后立即行動,為全國中小企業實施持續三個月的“把人動起來、把貨賣出去、把價值做出來”三大免費專項服務。疫情緩解后在全國巡回開展“上市之路兵棋推演”公益輔導班專項工程,目前已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青島、南京、濟南、鄭州巡回舉辦,并即將走進武漢、合肥、重慶等城市,全國首創企業IPO“上市辦”戰略伙伴服務。
中力與深商會合作承辦“第六屆全球深商大會論壇十二——中國商幫發展論壇”,與眾多知名企業、專家就商幫進行對話,各商幫民營企業白手起家,已經有了雄厚的基礎和底氣,各商幫匯集于深圳,新銳深商與各商幫之間的商業思潮碰撞引人關注。
2019年11月8月,在“深圳市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20周年慶典大會暨第六屆深圳市自主創新百強中小企業、深圳市十佳中小企業創業英才頒獎儀式”上,中力控股董事長劉建剛在眾多候選人中脫穎而出,獲得“深圳市十佳中小企業創業英才”榮譽稱號,這是對中力在幫助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上的肯定。
中力到底是怎么樣的一家公司呢?背后又有什么邏輯呢?為此,《經理人·深商》采訪了中力控股董事長劉建剛。
推動中小企業升級成長
劉建剛說:“經濟下行、疫情爆發、中美貿易摩擦,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特別艱難,中力控股本身是側重于服務中小企業的,比較了解它們的需求,在特別時刻提供及時的幫助、指導,與他們共渡難關是自然而然的。中小企業碰到的問題很多都是共性的,企業的產業格局和視野需進一步提升,體制機制也需要創新。”
劉建剛大學畢業后就從江西來廣東,從工廠制造跨進管理咨詢,后面又升級到投資、上市輔導等領域。
“一直到現在,我都扎根產業,從企業干起再到服務企業,過程中也有自己創辦工廠。感覺親自做一個深耕產業的創新型知識服務機構的時機成熟了,于是2014年9月1日成立了中力顧問,再逐步發展到現在的中力控股。國外一線的咨詢公司服務的對象基本都是大企業,只有業務穩定、達到一定規模、內部配套相應的組織框架,他們那些方法才起作用。而許多中小企業,缺的東西太多了,做不起來,做起來了也容易碰到瓶頸,不單單是缺乏資金、人才等要素,是必須綜合各種要素才能讓企業得到成長。我認識到必須把產業、模式、管理、體制機制、業務增長、資本運作等結合起來,企業才能有更大發展,基于這個初心創辦了中力。”
中力控股已經成長為集學術研究、培訓咨詢、產業服務、資本服務、商業智能為一體的創新型知識服務平臺,形成了“知識、產業、資本”的高附加值服務新業態。在5年多年時間里,服務了大量優秀企業,旗下擁有中力顧問、中力產業、中力資本、中力金達、中力知識科技、一股繩科技、風火輪數字、中力傳播、中力智造等運營實體。
首創“公益+會員制專項顧問”模式,從引流到深度服務
劉建剛創辦中力后的做法讓同行吃驚,普惠式的免費培訓服務,后期服務僅限會員,才開始收取會員費和項目深度服務費,中力對企業提供的專項服務受到了企業的普遍歡迎。
中力把培訓作為引流,一開始就采取公益的形式,可以想得到,參加課程的人數遠遠超過課程后選擇成為會員的人數,長年下來受益的人群眾多,同類課程市場收費幾萬元,中力的課程(通過參課資質審核)卻是免費的,無疑對市場產生沖擊。
劉建剛坦言:“剛開始,很多人說一定會死,做不起來,前期不但沒有現金流還要貼錢,為什么中力敢做呢?我們想給中小企業節約成本,不想僅僅靠傳播知識賺錢。我們是有把握的,企業需要的是有效的高價值服務,把時間拉長了看,這是未來的方向。我們喜歡深耕企業陪伴成長,因為我們有實力提供縱深服務。別人都不看好,我們卻越活越好,我們成立當年就盈虧平衡了。”
中力的企業會員除可以免費參加全部課程外,會配有一個專業顧問做專職服務,提供包括頂層規劃、商業模式、激勵機制、價值提升、融資上市等系列服務,這些都是企業發展的“壹號工程”,這是國內首創的會員制專項服務。劉建剛認為現在的企業家和高管都非常聰明,對服務價值有很強的判斷能力,他們是了解所需的知識、方法、經驗之后才會選擇成為中力的“企業壹號商業系統”會員。
培訓只作為入口,會員個性化專職服務才是重心。劉建剛把專職服務看作家庭醫生,時刻保駕護航,伴隨中小企業成長。這種“公益+會員制專項顧問”模式得到了廣大企業、商業協會、地方政府等機構的認同,他們紛紛與中力建立多種合作關系。中力也與國家工信部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共同發起成立了“全國中小企業商業與股權研究中心”,與中國工程院雙學科院士、暨南大學前校長劉人懷院士共同建立了“中力管理創新研究院”。
不斷迭代,緊跟時代,從“會員制專項服務”到“EGP(企業增長伙伴)”
在劉建剛看來,中力的競爭力是把握了時代最前沿、最實在的企業成長路徑和方法論。這要求他們既要懂內部機制,還要懂產業和資本,能夠把它們結合起來融會貫通,同時要求能夠落地,要有豐富的經驗。
中力通過知識標準化、內部培訓去夯實每個人的能力,同時在機制上做些創新,通過知識系統的復制、迭代,統一、提升、培訓,激發他們的活力,在核心能力的構建上花了很多時間才能跟企業家同頻。
以公益的培訓為例,前幾年的主題是4天3晚的《基于頂層設計的股權激勵》,現在是資本市場紅利期,主推3天2晚的《上市之路兵棋推演》。中力根據時代的變化,跟市場需求配對,不斷提供與時俱進的公益內容,聚焦企業當前關注的主流課題。
在會員服務上,中力也把“企業壹號商業系統”知識體系升級為“企業壹號增長系統”,會員升級為“EGP(企業增長伙伴)”。
劉建剛說:“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有幾個維度是最重要,一是業務怎么增長,包括線上怎么增長,線下怎么增長;二是產業鏈怎么增長,如何整合產業鏈;三是資本怎么增長,如何通過資本的力量來加快增長的力量,擴大商業能力;四是組織的成長,當今的組織一定是平臺型的組織,共生型的組織,我定義為基于增長和共生的合伙型組織。以前我們服務的對象有限,現在有能力服務更多客戶了,我們與會員的關系也升級為增長伙伴關系,這是非常大的變化和創新。”
劉建剛指出企業實際上也都清楚自己的問題,主要是路徑依賴以及改變的決心不夠,以及信任上出現的問題,客戶對你的實力、專業、方法認不認同。中力以核心的問題為主,先解決最突出的問題,然后兼顧其它,切入進去不是為了挖痛、成交,是站在企業角度去解決一些東西,這樣企業會感覺更強烈,效果直觀。劉建剛很看重客戶口碑,不僅提高認知豐富他們的知識,幫助他們構建方法論,更要通過實實在在解決問題給他們創造實際的價值。
企業服務這個行業看起來競爭激烈,但實際上供給嚴重不足,能真正給企業提供核心價值和幫助的少之又少。企業遇到的瓶頸多種多樣,比如持續增長問題,可能是需要整合資源放大規模,可能是需要商業模式優化,也可能是產品創新。如果缺人才,內部需做好激勵機制吸引和激發人才,外部再整合;如缺資金,若不打造資本能進來的商業體系和融資規劃,資金也不可能進得來;產業鏈布局,橫向縱向如何匹配是需要方法的。
從創新的維度激發客戶,成就更多“產業英雄”
創新是企業家精神的核心,內生創新動力能激活企業的創新基因,讓企業在掌握核心競爭力的同時,不斷做優做強,其創新能力也將生生不息。
中力控股是從創新維度來服務客戶的,客戶以企業為主,政府、其它機構為輔組成。在國家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的大環境之下,中力立足于有關企業創新的預期力量挖掘,從企業的模式、組織,資本等方面進行綜合提升,同時幫助政府優化產業集群、建設產業互聯網,進行有關產業升級的輔導,希望為中國企業轉型升級,對地方政府產業的升級提供智慧咨詢服務。
中力期望通過挖掘具有代表性的“專精特新”企業,根據其特色進行“量身定制”,通過技術引領、模式創新、組織創新、機制創新、資本結合等方式為企業綜合發展提供輔導,通過標桿效應帶動更多企業創新發展。
劉建剛指出中國企業家進步非常快,在早期,中國企業家缺乏知識、理念、方法,傳播的手段也不多,但移動互聯網爆發后,學習手段很多,他們學習能力很強,賣知識、傳播知識已經不能滿足需求了,越來越多的企業迫切需要縱深服務。企業服務行業也需要創新,行業的繁榮和個體的昌盛并駕齊驅,有競爭才能有發展。劉建剛認為知識縱深化、知識科技化、商業智能化,是一條必走之路,他對中力有信心,因為中力有自己的方法論,能在實戰當中不斷迭代,加上服務企業這么多年,服務企業的基數大,對他們的需求把握得比較精準。
劉建剛非常欣賞有創新精神、作風務實、崇尚專業精神、有家國情懷的企業家,這其實也是他個人的風格。他認為當前整體環境對企業是前所未有的沖擊,這個考驗另一方面也是好事,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活得好,沒有的可能被淘汰,這迫使企業對數字化越來越重視,對核心競爭力越來越重視,從而激發自身的活力和能力,加快中國企業的轉型升級,長期看是好事,雖然短期陣痛是需要時間來消化的。
中力控股成立多個子公司是因為每個領域必須做得專,劉建剛要求每個專業板塊都需要一個專門的團隊負責,并構建良好的合伙體系。每一個板塊都獨立成篇,是一個能落地的完整體系,同時板塊間還可以互為犄角,共同發展。
2020年9月1日是中力六周歲生日,劉建剛希望六年后的中力能幫助更多企業轉型升級成功,幫助更多企業走向資本市場,幫助更多創新型企業充實商業能力持續成長,為產業、為國家貢獻力量。
人物簡介
劉建剛,全國中小企業商業與股權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深圳中力商業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前海股權事務所創始合伙人、中國合伙人研究中心首席架構師。有豐富的企業運營及管理咨詢經驗,具備開闊的視野和前瞻性思維,致力于企業核心商業和增長系統的研究和實踐,構建了“頂層設計四維系統”、“合伙型組織”、“股權運營”、“中國式治理”、“基于頂層設計的股權激勵”、“新時代產業進化”、“上市之路兵棋推演”等原創知識體系,擅長將產業藍圖、商業架構、股權策劃、資本規劃、組織效能、股權激勵、合伙人建設、數字化轉型等元素有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