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芮嬌 周樊


屯堡文化
屯堡,亦作“屯保”,意為駐有軍隊的城堡。談到屯堡,還得回溯到明朝的“調北征南”的事件。大明洪武十四年,由于云南梁王巴扎刺瓦爾密的反叛,明太祖朱元璋派兵征南,最終平定;經此戰役朱元璋便命令征南大軍就地屯軍,以保證西南地區的穩定。屯軍可以同家人一同屯扎,于是就有了之后的“軍屯”一說。后來為了地區的發展,明朝政府開始推行移民政策,遷入的漢人按照土地的劃分,實行區域化的管理,被稱為“民屯”,在歷史上也被稱之為“調北填南”。除了軍屯和民屯,為彌補當地商品物資的不足,大明帝國甚至還征集漢族商人進入貴州經商,并稱其為“商屯”。當時屯軍是為了穩定軍心,但這一屯就是六百多年,經過六百多年的時間變遷,最終成為了現在的屯堡。
縱然歷史時間不斷地遷延變化,今位于貴州安順西秀區以及平壩、鎮寧區一帶的屯堡人仍然傳承和保留著六百多年前明代漢族的民俗文化,其建筑、服飾、語言、民俗、信仰等都蘊含著六百多年前的文化元素,因此屯堡古村落文化不僅是歷史文化的傳承,同時也為當今社會提升文化軟實力、研究漢民族古文化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在電子科學技術發達的今天,數字化與網絡化程度的加深、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的加快,以及各地文化交流的常態化的影響,對文化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屯堡古村落文化也不例外。雖然屯堡人留存并延續了六百多年前明代漢族的風俗習慣,但由于對新生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及生活、經濟的壓力,很多年輕人離開了當地外出工作和生活,導致文化的傳承人越來越少。屯堡古村落文化越來越鮮為人知,并逐漸失去其活力。
屯堡古村落傳承與發展
萬事萬物的發展都是循環相通的,中國人數千年以來的行為思想演變逐漸形成了中華上千年的歷史文化,是歷代先輩們流傳下來的知識碩果,潛移默化中促使中華民族文明的形成。一個有文化傳承的民族才能不衰落,一個有文化底蘊的民族才能更好地進步讓世界所認可;民族文化有助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能增加民眾的民族認同感和榮耀感從而更好地展現民族精神。歷史證明,只有在充分理解和尊重自身文化的前提下才能使一個國家更好地發展和壯大,贏得世界各國的尊重。
中國作為擁有上千年華夏文明的國家,其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令全世界為之矚目。經歷了歷史洗禮之后的漢文化有著鮮明的、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性格特征。屯堡古村落作為六百多年前明朝屯軍遷移來的江南文化與當地文化融合發展后而形成的別具風格的“屯堡文化”有著區別于其他民族文化獨有的學術研究價值和文化價值。
從明朝屯軍直至今日,屯堡古村落文化成為一種具有鮮明特色的地域文化。例如屯堡的石頭建筑。屯堡人善于利用周邊的自然資源,因地制宜,并將石頭工藝運用至臻。他們將開鑿出的石塊搖身一變,用石板砌墻、石片蓋頂、石器作物,錯落有致,灰白一片,整個一“石頭城”,正是這樣的構筑形成了別具一格且具有軍事特性的村落——“屯堡”。
堅固的石頭構成不僅在生活上起到遮風避雨、冬暖夏涼的作用,同時在軍事上也起到了決定性的保護作用。石屋之間隔著石頭砌成的小巷,巷口兩端設有御敵的石門,巷道狹長而深邃具有單獨的防御作用,且巷道之間互相貫通又能形成整體的防御布局;一旦進入蜿蜒曲折的巷中就如同置身于迷宮,很難再找到出去的方向。不僅是石頭建筑,還有其屯堡的方言、“大袖子”的漢文化服飾等,無不具有當年明朝江南地區人文生活的特質,在當今的視野下別具特色;去到屯堡,恍惚間仿若穿越了歷史長河,身臨其境如在六百多年前一般。
屯堡古村落文化歷久彌新,成為現今研究明朝時期文化完整而可靠的載體,也使得漢民族古文化的研究有理可依、有跡可循。
傳承與保護中“發展”與“傳統”的關系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推進,人們的生活也發生著時代性的變化。以往傳統性質的生產制作、生活方式等都在發生著改變,傳統文化無可避免地受到時代發展所帶來的囧境和挑戰,屯堡古村落文化作為貴州具有特色的古文化之一同樣也不例外。若古村落的保護僅僅存于那些靜態的文化遺產,會形成只有投資而無產出的現象。久而久之這些文化會因為經濟的壓力而逐漸失去其生命力,最終在歷史長河中永遠消失。在社會快速發展的時局下,必須讓其順應經濟社會的大趨勢,使其成長起來,否則對古村落文化保護是很艱難的,最終傳承和保護也會淪為空談。屯堡古村落文化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可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并產生顯著的文化經濟效益,在有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能夠更好地作用于保護和傳承屯堡文化。所以在屯堡古村落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中,需要“發展”和“傳統”相互作用,既使屯堡古文化得以保存和傳承,又可通過古村落產業振興帶動當地的經濟建設,從而在古文化傳承和保護中獲得可持續發展。
屯堡古村落內在價值復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歷代人民物質和精神文明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民族薪火相傳、一脈相承的內在力量。我們對歷史的了解多是通過查閱歷史典籍分析和整理所得,由于史書的記載難免會受到個人影響有所不足和疏漏,從而導致我們對歷史文化認識不完全。而屯堡古村落較為完整地保留著六百多年前明朝江淮一代漢民族的風俗習慣,這對研究明朝時期軍政政策、江淮民俗風情及古代漢文化的研究等都提供了鮮活的研究樣本,幫助人們真正地還原和認識歷史,以彌補歷史典籍上的不足。只有真正了解歷史、尊重歷史,在此基礎上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吸取其經驗和養分,增強人們的歸屬感、榮譽感和整體的凝聚力才能更好地促進國家的發展。
屯堡古村落文化在當今探究文化多樣性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其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獨特的生活體系在多元化的今天更加凸顯文化價值。
屯堡古村落文化傳承和發展中的核心主體應該是作為主人翁的屯堡人。首先,應讓屯堡人認識到屯堡古村落文化的重要性。喚醒他們的文化自信和自覺,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從而自覺地加入到保護和傳承屯堡文化中去,并對屯堡古村落文化地位和意義產生深度的認同感。同時文化自覺不只是內在意識上的自我覺醒,還應當作為一種信念和方向,并從實際行動上去肩負起作為屯堡人的責任和擔當。其次,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改善和完善相應的屯堡古村落文化保護和扶持政策,在當地普及文化遺產相關知識、文化保護的法律法規和相應的國家政策,令屯堡人民充分地了解到文化的重要價值,不單是對地方文化的影響,乃至對整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也有著深重的歷史文化影響,從而喚起他們對屯堡古村落文化傳承和發展的文化自信和自覺。
對于屯堡古村落文化的弘揚和傳承,應追溯其根源。大力發掘屯堡古村落文化的教育資源,從小培養其文化傳承意識,開設屯堡古村落文化知識課堂,將屯堡藝術作為必修課程,以此加強學生們對屯堡文化的認知,將屯堡文化融入到當地的學校教育中去。運用多媒體等方式對屯堡古村落文化進行宣講傳播,讓屯堡古村落文化被社會廣泛認知,激勵人們同當地人一起,共同加入到屯堡古村落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當中。讓屯堡人認識到文化的重要性,認識到屯堡古村落文化不僅是貴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必不可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喚起他們的民族榮譽感和責任感。
我國“十三五”規劃提出了全面實現文化發展改革的目標任務,文化產業成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以文化資源為基礎進行發掘和應用,從中帶動相關文化產業的發展,增進文化資源與文化產業的有機融合。屯堡古村落文化有著深厚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底蘊,可以使屯堡文化及其文化產業生生不息地延續和成長,順應社會的同時更具生命力。同時雙向的回報會使更多人投入其中,從而激發人們對屯堡古村落文化傳承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屯堡文化既可以得到很好的保護,同時也會促進地方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協調發展,朝著更好的方向并進。
屯堡古村落文化至今仍沿襲著明朝江南地區遺風,伴隨著時代的推移,已成為貴州標志性的文化代表及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屯堡古村落文化不僅需要傳承者的自覺,同時還需要政府和政策的共同扶持才能順應時代更好地繼承和發展,確保其文化活力。如何激發屯堡人的文化自覺是當前社會和政府職能部門的首要課題,要使屯堡人“自覺”必須落實在他們的經濟生活中,大力宣導屯堡文化,用文化資源帶動文化產業、經濟的發展,幫助屯堡人在“傳承”和“發展”上運用時代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方法使傳統的文化理念和實際生活有機結合,得到有效的發揮和傳承。加強屯堡古村落文化的保護,使其在歷史的長河中得以永久留存,從而推動文化創業的發展,使屯堡古村落文化隨著歷史潮流煥發出與時俱進的生命力。
基金項目:2020年民盟貴州省委委托調研課題項目“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貴州屯堡古村落發展研究”。
作者單位:貴州食品工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