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承鴻


文藝復興時期,由于人們思想與人性得到解放與精神層次進一步上升,藝術家在自己的藝術創作過程中往往賦予自己更多的情緒,因此很多藝術家在自己的藝術作品中詮釋憂郁美,在作品中表達自己的憂郁,表達對自由的向往,對解放的渴望,藝術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昏黃的色調呈現出一種濃濃的懷舊感,作品展現了無限的凄美,烘托出十分悲情的藝術氛圍,同時體現出人文主義的重要意義。
但是憂郁除了是一種情緒情感,它還是一種媒介,消極的情緒通過畫家進行藝術創作,不僅僅是一種情緒,它還被轉化成為一種美學觀念,面對這種消極情緒,我們則需要以更加積極的態度正確地去面對,在藝術作品中賦予憂郁的情緒,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創作出更多的文藝作品。
“憂郁美”的特征
憂郁美產生于中古時期,它是自然形成的,不加外界修飾,自然流露出來的美,憂郁在文藝復興時期,被藝術家們通過藝術創作轉變了形式,成為了一種美的表達。在某種程度上,美都是帶有一定的悲憫性質的,憂郁與美學是相伴的。
文藝復興時期,美學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影響,在此基礎上逐漸產生了藝術美。當時藝術家進行藝術創作很多都是以古希臘神話作為題材和來源,因此藝術家們通常在對人的尊重以及人神尺度把握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創作。到了中世紀,受到基督教禁欲主義的影響,以及人們對宗教思想的崇拜,人神具有一定程度的相斥,但隨著社會進步與發展,人性逐漸覺醒,宗教教義也逐漸對“人”的不可侵犯性進行肯定,人們在對人性的認識上逐漸達成了共識,即形成了對立與統一。而且在藝術性操作過程中,對抗與共識是不同的兩種文化屬性,這對于藝術創作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也正是由于這種對立與統一的矛盾存在,促進了“憂郁美”的形成。
“憂郁美”的表達
阿爾布雷特·丟勒在文藝復興中可以說是奠基者的存在,憑借其對人類本性的設想,1514年,他創作了著名的銅版畫《憂郁》。該作品聲名遠揚,尤其是在歐洲中世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在文藝創作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這個藝術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丟勒的藝術生涯,同時也是天才人物的象征。丟勒創作這幅作品具有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當時德國正處于歷史上十分灰暗的時期,當時經濟衰敗進一步激化社會矛盾的同時也使人們心靈受到了創傷,形成了民眾思想和信仰混亂的不良局面,也正因如此,當時德國藝術文化創作與意大利繁榮的景象相比更是顯得十分衰落和低迷。在這種壓抑與萎靡的形勢下,丟勒沒有放棄對先進的人文思想的追逐。
在丟勒的作品《憂郁I》中,可以發現畫中的人物左手托著頭,右手拿著一個圓規,地上和墻角還散落著尺子、羅盤、小刀等工具,既像是一個人又像是一個天使,因此可以說是人與天使的結合物,該人物也被丟勒當作“憂郁”的化身。丟勒向來對透視學與解剖學比較熱衷,而畫中人物手中拿著圓規,地上散落一堆物品和工具可以說是科學的象征,但人物目前屬于停止工作的狀態,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當時畫家崇尚科學,對南方畫派藝術繁榮的向往,同時手上握著工具,也體現了對悲慘現狀的掙扎與不放棄的精神。畫中人物目前陷入沉思,又有一種疲倦與憂郁,有翅膀卻不能飛翔,這些慘狀也體現了藝術家內心的掙扎與矛盾。
通過中世紀的各種論述可以發現,憂郁往往是負面的詞,憂郁之人也被當成負面之人,往往是一種陰暗和負面的形象,因此遭到人們的厭惡與鄙夷。而在丟勒的作品中,憂郁并不是一個負面的詞匯,而是將“憂郁”通過一個帶有科學思想的女人來展現,同時賦予這個人物一雙天使的翅膀,將憂郁轉換成一種美,推翻了過去負面的解讀。憂郁不是陰暗,而是一種神秘的美。而賦予憂郁的作品也促進開啟了一個嶄新的文藝時代。
丟勒的作品《憂郁I》采用了一個比較特殊的技法,即銅版畫,這是一種使用腐蝕銅版蝕刻的版畫技法。這種技法的制作工序比較復雜,且十分嚴謹,其復雜首先體現在前期材料的準備上,不論是對銅板、用紙的選擇、還是腐蝕性酸液的濃度等都要求十分嚴格,這個制作過程可以與醫學手術相比較,在很大程度上考驗著藝術家的專業性,從開始到結束的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嚴格把控,因此往往需要畫家親自去選擇、去調試,只有十分熟練地掌握銅版畫技法,才能充分發揮其功能,在藝術作品中通過色彩的應用于變化、通過突出的層次感來表達思想特征,同時表達對人文主義思想的追求與探尋。
丟勒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對抑郁情感的表達以及對社會現實的思考,在其作品中很少表達一種愉快的情感。丟勒一生中關于人物肖像的描繪有很多, 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母親的肖像》,其關于人物的描繪具有十分鮮明的特色。通過對這幅作品中母親形象的觀察,可以看到畫中的母親有滿臉的皺紋、突出的顴骨、暴起的青筋以及消瘦的臉龐,像是經歷了無數風霜,但是與這些悲慘的外形相比,她的眼睛卻十分有神,讓觀者在這種落差與對比當中感到詫異。而丟勒創作其作品《憂郁I》也正是其母親去世的年代,因此關于母親離世所帶來的悲傷與憂郁情緒也被畫家貫穿在藝術作品當中。畫家正是帶著這種悲憫與憂郁的情感去創作,因而在觀賞這部作品的過程中,很能夠引起人們共鳴,能夠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對母親的緬懷。
丟勒的作品往往能夠讓觀者感覺震撼,因為他的作品往往是對社會現實以及生命的積極探索,將社會現實緊密地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當中,例如他的《祈禱之手》,該作品取材于他自己的人生經歷,畫中粗糙與變形的手正是他哥哥的手。為了供弟弟也就是作者讀書他哥哥放棄了自己的夢想,畫中的雙手合十做祈禱式,也體現了作者的祈禱,這些作品都蘊含著丟勒憂郁的情感與矛盾的心理。
文藝復興的憂郁美具有一定的社會歷史背景,具有濃厚的時代特征,往往蘊含著藝術家豐富的內心情感,同時在那個社會背景下注入了豐富的人文主義情懷,正因為注入了歷史,才讓作品成為了經典,這些經典作品的背后都蘊含著優秀的精神品質,在很大程度上彰顯文藝復興時期獨特的魅力,具有十分豐富的藝術價值,對于對現代學者進行相關研究與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文藝復興時期的憂郁美包括形式美學、人文精神、追求個性等多個方面。從該類藝術作品中,我們可以發現其具有十分充分的現實意義,具有豐富的人文主義、理想主義,還體現了人們渴望突破思想禁錮、對思想解放的偉大追求。通過對文藝復興時期優秀藝術作品的欣賞,我們可以發現其中蘊含的憂郁美,同時體現了豐富的浪漫主義情,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人們的共鳴。
文藝復興時期是歷史上一個十分重要的時期,可以說是一個文學藝術領域十分輝煌的時期,具有十分重要的社會影響力,不僅對發源地意大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促進了整個歐洲國家和地區文學藝術的發展,除此之外,還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
藝術家通過繪畫技法語言,在特定的政治、文化的背景下,在其藝術作品中融入憂郁美,各種細節都具有十分豐富的美學意義和思想內涵,并用作品證明了憂郁美的重要性,在藝術創作中的不可或缺性,這也表現出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作品中蘊含著的豐富的憂郁美。
社會的發展已經步入新時代,各種條件都十分優越,與前人相比,不論是科學技術還是各種繪畫材料都具有很大的優勢,在探索前人優秀作品的基礎上對藝術不斷探索與追求,目前藝術創作領域也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和發展。在研究與撰寫本文的過程中,我也領略到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作品的優秀,在研究作品的過程中我也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深刻意義,在今后的藝術創作過程中,應當充分借鑒藝術家優秀的藝術作品,但這還不夠,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去深刻感悟到藝術家作品中蘊藏的憂郁美以及無聲的情感。
作者單位:西安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