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瀟,龐 燕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物流與交通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
湖南省是林果生產和消費大省,林果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5.4%,其中柑橘產量居全國第二位。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更加注重提升生活品質,追求更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新的消費觀念使人們對林果質量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林果冷鏈物流“最先一公里”發生在林果采摘后到干線運輸前這一階段,其物流主體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生產商(農戶、農村合作社和種植基地)主要負責林果原料的提供;服務商(預冷站、加工企業)主要負責林果原料的預冷、分級加工、包裝和倉儲等操作,保證林果的質量并延長其壽命[1]。
目前,國內外學者針對冷鏈物流“最先一公里”做了相關研究,但大多聚集在三層次物流網絡的布局、優化和預冷技術的創新、應用,關于冷鏈物流“最先一公里”的發展對策研究較少。Ma Qianli[2]考慮成本最小化、農產品質量最優化和二氧化碳足跡,建立混合整數線性規劃模型進行優化;解煌鳴[3]基于產地冷庫建設成本和運輸成本最小,建立層次灰色預測模型,利用層次分析評估的方法確定產地冷庫位置;張文峰[4]基于冷鏈物流網點建設成本和運營成本最小化,建立非線性混合整數規劃模型,利用量子粒子群算法進行求解,解決預冷站的布局問題;李玉民[5]從“最先一公里”角度出發,以網點個數最少為目標建立集合覆蓋模型,通過TOPSIS 算法得出了最佳優化方案;賈連文[6]介紹了預冷定義、種類和優缺點,展望了我國預冷的未來發展方向;丁艷[7]生鮮農產品貯藏前經預冷能夠很好的保持農產品果實的品質,可降低農產品呼吸速率與乙烯生成速率,從而增加貯藏時間。
因此本文將從湖南省林果冷鏈物流“最先一公里”的發展現狀入手,分析當前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解決方案,以期推動湖南省林果冷鏈物流的高質量發展。
政府對于冷鏈物流方面的政策引導是冷鏈物流進步的主要推動力[8]。近年來,湖南省不斷加大對林果的投入力度,如圖1所示,林果總產值由2013年的1 962 879萬元增長到2017年的2 594 198萬元;同時依據各縣市特色林果產品產業布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提出根據特色農產品主產區分布情況,重點加強分級、包裝、預冷等商品化處理和冷藏儲存環節建設,進一步改善特色農產品主產區冷鏈物流設施條件,以加快補齊林果產地“最先一公里”短板。
湖南是以柑橘為主要林果的生產大省。據統計,湖南省2016年林果種植面積563.85千公頃,其中柑橘380.20千公頃,梨36千公頃,桃31.35千公頃,葡萄26 千公頃。如圖2 可知,湖南省林果主產區主要分布在湘南和湘西地區,其中柑橘和葡萄主產區分布較為分散,桃、梨主產區分布在湘南地區,獼猴桃主產區分布在湘西地區。目前,湖南省以林果主產區為基礎,積極推廣產地預冷、初加工及包裝技術,推動了湖南省林果冷鏈物流“最先一公里”的建設。

圖1 湖南省2013-2017年林果總產值

圖2 湖南省林果主產區分布情況
湖南省主要林果包括柑橘、柚子、葡萄、桃等13種。根據湖南省統計年鑒數據顯示,湖南省林果種植面積由2013 年的563.85 千公頃減少到2017 年的536.44 千公頃,林果產量由 2013 年的 879.44 萬 t 增加到2016 年的1 048.18 萬t。林果單位面積產量由8 784.8kg/公頃增加到11 015.4kg/公頃。由圖3 可知,湖南省林果保持高產量生產,并逐年遞增。為保證林果的質量及安全性,湖南省林果冷鏈物流“最先一公里”的建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據統計,截止2018年,湖南省從事冷鏈物流業務的企業共559家,其中湖南唐人神肉制品有限公司等10家企業于2016年被評為農產品冷鏈流通標準化試點企業。冷庫總容量約316萬t,包括冷凍庫容量128萬 t,冷藏庫容量 107 萬 t,保鮮庫容量 81 萬 t,保鮮庫中氣調庫設施庫容量26萬t,產地冷庫庫容較2015年增加100 萬t,冷鏈運輸車輛2 249 臺;目前在建冷庫總庫容196萬t左右,冷鏈運輸車輛633臺。由圖4可知,2015年到2018年湖南省冷鏈物流快速發展,基礎設置逐步完善,基本實現冷鏈物流“縣(市)全覆蓋”的目標。

圖4 湖南省2015-2018年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對比圖
產地預冷建設的概念最早在1904 年提出,很多發達國家將冷鏈物流“最先一公里”建設作為保障林果質量的重要措施,普及相關知識,完善設施設備及技術,并納入相關法律,林果腐損率僅在5%左右。湖南省林果冷鏈物流“最先一公里”起步較晚,認知度不足,產地建設和技術應用仍處于初級階段。近幾年,雖然湖南省政府出臺了相關政策,但大多體現在基礎設施設備的投入,大多數企業和農戶并沒有意識到冷鏈物流“最先一公里”的重要性,導致采摘后的林果長時間堆積,不能進行及時處理,以原始狀態進入交易市場,加快了林果的變質、腐爛,在冷鏈物流“最先一公里”階段的腐損率便達到10%左右。
目前,湖南省冷鏈物流企業主要集中在長株潭地區,且規模較大,已形成50多萬t冷庫能力,幾乎達到市場飽和。但林果產區湘南、湘西和廣大農村地區的冷鏈物流發展較為落后,部分冷庫基礎設施存在老化、能耗高等問題,已常年處于超負荷運作狀態,不能滿足林果冷鏈物流的市場需求。由于林果產區的分散,生產者之間未能形成統一的流通標準,導致林果在流通過程中存在著林果未經預冷處理,包裝、儲存和運輸工具不匹配等問題,難以實現無縫銜接。由于林果在流通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要進行重復操作,嚴重影響了物流作業效率,貨損率高,林果冷鏈物流在“最先一公里”階段就出現“斷鏈”現象。
冷鏈物流基礎設施主要由冷鏈運輸裝備和冷庫兩方面組成[9]。近幾年,湖南省逐步完善了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促進了林果冷鏈物流的發展,但“最先一公里”階段仍然是林果冷鏈物流最薄弱的環節。目前,湖南省產地冷庫、保鮮庫較少,大多數林果產地與預冷站距離較遠,不能及時進行預冷處理,且冷庫存在設施陳舊老化、功能單一等問題;冷藏保溫車占貨運汽車的比例較低,缺乏具有先進制冷技術與溫度控制裝置的冷藏運輸車廂,裝車大多數在露天進行;林果的分級、加工及包裝大多數由人工操作完成,流通環節較多,大大降低了物流效率,對林果冷鏈物流的正常運作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甚至有些林果產地僅僅是簡單的交易市場,沒有任何配套的基礎設施,使大部分林果在常溫下進行運輸和倉儲,導致林果的腐爛與貶值。
林果具有較強的季節性和時令性,信息不對稱問題已成為林果冷鏈物流業長期存在的痛點[10]。為保證林果的質量和安全,應實現對林果的全程冷鏈實時監控跟蹤,建設林果質量安全溯源體系。目前湖南省可提供的信息服務功能非常有限,在林果冷鏈物流“最先一公里”階段,林果產區大多位于偏遠的農村,林果生產方式主要以農戶經營為主,但由于缺乏專業的知識和指導,冷鏈意識薄弱,沒有進行信息設備的投入和使用,信息發展較為遲緩,一些先進的物流信息技術比如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FID)與全球定位系統(GPS)技術還未得到普及使用,導致農戶將林果集中后再統一交易,造成林果的損失。部分冷鏈物流企業雖建立了冷鏈物流信息平臺,但由于無法與上下游企業對接,出現信息中斷等問題,無法實現對林果的全程可視、可追溯及實時監控,導致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權益沒有得到保障。
目前,湖南省從事冷鏈物流業務的企業共有559家,其中有10 家企業被評為農產品冷鏈流通標準化試點企業,但有8家企業是建立在滿足自身產品需求之上,規范的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較少,專業從事林果冷鏈物流的企業不多,更多的是以分散的小企業為主。林果冷鏈物流大多由生產商或零售商完成,由于基礎設備的缺失和信息渠道的不通暢,只能提供成本較低的林果冷鏈物流服務,無法提供高端冷鏈物流服務,導致90%以上的林果沒有進行預冷處理,流通腐損率增加。由于缺少第三方冷鏈物流龍頭企業的引領,少數具備資源整合和行業推動能力的大型冷鏈物流企業發展也是剛剛起步,技術和管理方法的運用還在摸索過程中,不利于湖南省冷鏈物流的發展。
相關政策的扶持及加大宣傳力度對冷鏈物流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政府需加大對林果冷鏈物流“最先一公里”建設的投入力度,根據林果主產區分布情況,重點加強預冷、分級加工和包裝等環節,合理布局建設林果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網絡,通過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嚴格監管林果質量標準,加快推進林果冷鏈物流標準化建設,應用標準化托盤、標準箱、電子標簽、預冷保鮮等物流技術,提升林果冷鏈物流“最先一公里”的標準化水平,防止林果在流通過程中出現基礎設施、相關技術不匹配等問題,提升冷鏈物流效率,形成無縫對接的林果冷鏈物流體系。第二,提升生產商和服務商對冷鏈物流“最先一公里”的認知,政府可通過舉辦相關學術講座及交流加強冷鏈物流知識的了解及重要性的認同,提升林果冷鏈物流“最先一公里”的服務質量,保證林果的質量及安全,增加農民收入。
由于湖南省林果主產區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薄弱,應合理布局建設林果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網絡,加快補齊“最先一公里”短板。第一,政府主導,科學布局,在林果主產區和林果主產區農貿市場附近建設適當規模的預冷站、產地冷庫、流通性冷庫等,合理進行網點布局,以解決主產區分散導致無法及時預冷等問題。第二,分層次建設基礎設施,建設規模適度的預冷、貯藏保鮮等初加工冷鏈設施,更新原有的陳舊設施,加強對先進冷鏈物流設備的應用,盡可能杜絕人工操作以提高冷鏈物流效率。第三,加強對多溫層冷藏車和冷藏箱的投入,尤其是適用于林果產地的綠色環保廂式車型,同時由第三方冷鏈企業整合社會閑置冷藏車輛進行林果冷鏈運輸,實現資源的優化[11],加強林果冷鏈物流的安全性和經濟性。在新農村建設快速發展的形勢下,完善林果冷鏈物流“最先一公里”基礎設施建設對于減少林果冷鏈物流“最先一公里”的浪費、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過程增值能力具有重要意義[12]。
第一,推廣對條碼技術、傳感器技術和RFID 標簽等技術的應用,加快對物聯網和全自動分揀等技術的引進,加強林果產地冷鏈物流的智能化水平。第二,加強對冷鏈物流信息平臺的構建,并對生產商和服務商提供專業的知識和技術指導,保證整個鏈條的角色認知一致,以解決上下游企業信息無法對接等問題,實現供應商與生產商之間可隨時查詢到準確的物流信息流動,及時了解林果交易市場需求信息[13],良好地解決了由于信息中斷造成的林果積壓等問題。第三,根據林果種類制定相關保鮮技術和預冷技術的標準,根據不同林果主產區建立區域性追溯體系,以保證林果的質量安全。第四,使林果產地的信息化建設基本實現林果“從產地到消費者”冷鏈物流服務全程可視、可追溯,顯著提高林果冷鏈流通率、冷藏運輸率,確保在前端采集的“最先一公里”和末端配送的“最后一公里”的林果產品質量和安全效用的最大化。
第一,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政策的支持。湖南省有關部門可出臺相關政策并統籌安排專項資金,支持實力較強的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在林果主產區開展試點、推廣新技術等工作。第二,加強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的標準化和信息化建設,改善林果冷鏈物流在“最先一公里”階段未經預冷處理和信息中斷等問題,培育發展一批網絡覆蓋全、物流服務能力強的第三方冷鏈物流龍頭骨干企業。第三,鼓勵本土企業與順豐、京東等優勢企業合作,組建產業聯盟,利用順豐冷運和京東覆蓋全國的物流及冷鏈配送體系和專業領先的冷鮮物流配送運作模式[14],實現資源共享,促進湖南省冷鏈物流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