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基于文獻計量的全球營養基因組學研究態勢分析

2020-03-31 04:30:40許智勇馬愛民
食品科學 2020年5期
關鍵詞:營養研究

許智勇,馬愛民

(1.華中農業大學生物醫學與健康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2.華中農業大學食品科學技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伴隨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成功實施,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等學科發展迅猛,引發了生命科學領域的革命性變革,促進了不同學科交叉融合發展。基因組學在營養學領域的應用,產生了營養基因組學這一新的學科領域,營養學研究由傳統的分析營養素對單個基因表達及其作用,逐漸轉向研究基因組及其表達產物在代謝調節中的作用[1-2]。1999年,Dellapenna[3]在Science最早提出了“營養基因組學(nutritional genomics)”的概念,用于描述植物生物化學、基因組學和人類營養方面的研究工作。2002年2月和2003年11月,學術界于荷蘭先后舉行了第1屆和第2屆國際營養基因組學大會,根據上述會議達成的共識,將“營養基因組學”定義為研究營養素和植物化學物質對機體基因轉錄、翻譯表達及代謝機理的科學。經過不斷發展,營養基因組學從研究植物逐漸擴展到動物及人類,從分子水平與群體水平兩個層面研究膳食營養與基因的互作及其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進而建立基于個體基因組結構特征的膳食干預措施和營養保健辦法,達到個性化營養的目的[4-11],業已成為現代營養學和食品科學的研究熱點之一。

文獻計量學是基于文獻數據特征,采用數學和統計學方法來研究文獻分布結構、數量關系及其變化規律,從而評價和預測科學技術的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12-14],已廣泛應用于各研究領域。有關營養學、基因組學的研究文獻計量分析,已有相關報道。如,趙楠等[15]基于Web of Science數據庫,對1962年—2010年全球以藥物基因組學或藥物遺傳學為主題的SCI收錄文獻進行計量分析;鐘萍等[16]利用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分析中國在生物醫學領域基因組學10 年(1995年—2005年)來的研究狀況;李楠[17]對1995年—2014年世界范圍以水稻基因組學為主題的SCI收錄文獻進行計量分析;趙春合等[18]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及CNKI數據庫,對1985年—2016年國內外發表的基因組學相關文獻進行計量學研究;楊俏俏等[19]基于文獻計量學分析2002年—2016年藥用植物基因組學國際研究態勢;張小燕[20]統計分析1992年—2017年被中國知網、萬方和維普3 個數據庫收錄的營養學相關中文文獻;Sweileh等[21]利用Web of Science數據庫,對阿拉伯國家的營養與營養學研究活動進行文獻計量分析。但是,基于文獻計量學視角對營養基因組學的研究進展進行統計分析,目前鮮見相關報道。

本文采用文獻計量學的原理和方法,對世界范圍內營養基因組學領域文獻從研究總體概況、研究力量分布、研究熱點與前沿等角度進行分析,同時,歸納營養基因組學研究方法,梳理和總結近20 年來全球營養基因組學領域科技發展態勢,以了解中國營養基因組學研究狀況及所處國際地位,從而為推進相關科學研究及學科發展提供參考。

1 數據與方法

通過Web of Science平臺的SCI-E(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數據庫,采用主題檢索式,以TS=(nutrigenom*OR “nutritional genom*”)對在1999年—2018年發表的與營養基因組學相關的文獻進行檢索,文獻語種限定為英語(English),文獻類型限定為研究論文(Article)和研究綜述(Review),下載數據時間為2019年5月14日。借助Web of Science平臺自有的分析功能和CiteSpace可視化軟件[22]對獲取的數據進行分析。

2 全球營養基因組學研究總體概況

從文獻年代分布來看,近20 年來,全球營養基因組學領域的研究成果整體呈現“前期穩步增長、后期波動增長”的上升態勢,即以2008年為界限明顯分為2 個階段:前10 年連續上升,后10 年波動增長(圖1)。1999年—2018年,以營養基因組學為主題的SCI收錄文獻共計1 029 篇,年均約發表文獻51 篇。1999年文獻記錄數占近20 年文獻總數比例為0.1%(文獻記錄數為1 篇),2018年占比上升至8.16%(文獻記錄數為84 篇),而近10 年的累計文獻記錄數占比為70%以上,可見近10 年來學術界對此領域的關注度較前10 年有顯著提升。因此,作為一個新興交叉學科領域,營養基因組學正在世界范圍逐漸發展壯大,產生了愈來愈多的研究成果。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營養與健康成為時代的主題,人類對營養和健康日益關注,營養基因組學研究逐步在國際上掀起高潮,并在整個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

圖 1 1999年—2018年全球營養基因組學領域文獻年代分布Fig. 1 Annual distribution of global nutrigenomic papers during 1999–2018

3 全球營養基因組學研究力量分布格局

3.1 主要國家/地區及其影響力

文獻記錄數表示研究活動在特定時期的絕對產出量,反映科研活動的活躍程度。文獻的直接引用是同行關注的重要形式,所以文獻他引次數常被用于評價文獻的學術水平和影響力,包括總他引次數與篇均他引次數2 種形式。總他引次數是檢索到的某一特定范圍內的所有論文被他人引用次數,相應地,篇均他引次數則為總他引次數除以論文數量。

根據檢索結果,1999年—2018年1 029 篇營養基因組學SCI收錄文獻來自64 個國家/地區。發文最多的10 個國家/地區累計文獻記錄數占近20 年文獻總數比例為96.11%,表明此領域研究分布相對集中,并且國家/地區之間存在較多的合作(表1)。文獻記錄數排名前10 位的國家/地區中,除了巴西為世界發展中國家外,其他全部為世界發達國家,可見發達經濟體是營養基因組學領域的主要研究力量,尤其是美國占有絕對優勢,其文獻記錄篇數高居榜首,占近20 年文獻總數比例為28.96%,接近第2~4名加拿大、英國和西班牙三國的總和。

表 1 1999年—2018年全球營養基因組學領域主要國家/地區發文量Table 1 Output of global nutrigenomic papers in major countries/regions during 1999–2018

圖 2 1999年—2018年全球營養基因組學領域主要國家/地區文獻年代分布Fig. 2 Annual distribution of global nutrigenomic papers in major countries/regions during 1999–2018

從主要國家/地區文獻年代分布來看(圖2),各國整體呈波動增長趨勢,美國基本一直保持領先狀態。除美國外,其他國家的營養基因組學領域研究工作起步相對較晚,大多在營養基因組學概念提出5 年后才有少量文獻發表。

圖 3 1999年—2018年全球營養基因組學領域主要國家/地區研究實力Fig. 3 Research potential in nutrigenomics of major countries/regions during 1999–2018

為了進一步掌握主要國家/地區的研究實力,以文獻記錄數為橫軸、篇均他引次數為縱軸,以文獻記錄數和篇均他引次數的平均值為坐標原點,建立四象限圖坐標系(圖3)。澳大利亞、意大利、荷蘭、德國、法國等5 國位于第II象限,說明這些國家的文獻產出相對較少,但是其學術水平和影響力較高;美國、加拿大、英國、西班牙等4 國位于第IV象限,顯示他們的文獻數量相對較多,但文獻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巴西位于第III象限,說明其開展了一些研究工作,但是研究數量與質量均需加強;第I象限為空白,表明沒有國家/地區的研究達到了“產出高、質量優”的狀態,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當前全球營養基因組學研究仍然處于“爬坡”發展階段,尚未發展到成熟階段,具有巨大發展空間和廣闊發展前景。

3.2 主要機構及其影響力

表 2 1999年—2018年全球營養基因組學領域主要機構發文量Table 2 Output of papers in nutrigenomics from global major institutions during 1999–2018

在全球營養基因組學領域的主要機構排名中,前10 位機構累計發表文獻383 篇,接近近20 年文獻總數的40%,表明這10 個機構是此領域的主要研究力量(表2)。它們均來自發達國家,其中美國的機構最多(3 個),顯示出世界發達經濟體在此領域占據主流位置。

由表2可知,前10 位機構基本是世界傳統名校、國家級科研機構、政府部門及其下屬單位。通過查閱官網和閱覽相關資料,發現這些機構的最大共同特點之一是它們大都是由許多單位組成的綜合性(大型)實體或者科研網絡合作聯盟,注重協同創新及成果轉化。如發文量位居榜首的荷蘭瓦格寧根大學及其研究中心,是由瓦格寧根大學和眾多專業研究所(中心)組成的國際性機構,其優勢在于可以將科學突破迅速轉化為教育和實踐,農業科學、生命科學、食品科學等學科享譽全球。排名第2的美國加州大學是由10 所分校組成的大學聯邦體,其中戴維斯分校是加州大學乃至全美的農學科研中心,其營養科學系致力于提升營養生物學,通過研究、教育和推廣以改善人類健康。位居第3的法國國家農業研究院,是法國最大的農業科研機構,是由眾多學科研究學部、自然地理研究中心和若干專業委員會三級科研體制組成的龐大實體,人類營養與食品衛生是其六大學科方向之一。此外,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西班牙生物醫學研究中心與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院,其科研組織形式是通過網絡協作將分散于不同地域和部門的機構組織起來,建立綜合性合作平臺,聯合開展科技攻關,此模式可實現資源優勢互補,分攤投入和共享成果,有助于高效快速地將成果應用于實踐。

圖 4 1999年—2018年全球營養基因組學領域主要機構研究實力Fig. 4 Research potential in nutrigenomics of global major institutions during 1999–2018

四象限圖直觀地顯示了上述主要機構的學術水平和影響力(圖4)。荷蘭瓦格寧根大學、法國國家農業研究院、美國農業部和加州大學處于第I象限,顯示它們不僅文獻產出高,且學術水平和影響力也大,說明這些機構擁有相對強大的研究實力。美國塔夫茨大學處于第II象限,表明其文獻產出雖然相對較少,但是學術水平和影響力較高。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西班牙生物醫學研究中心、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院、英國紐卡斯爾大學、西班牙高等科學研究理事會等5 個機構處于第III象限,說明它們開展了相關研究工作,但與第I象限的機構差距較大,整體研究水平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此外,沒有被投射在第IV象限的機構。

4 全球營養基因組學研究熱點與前沿領域

4.1 主要學科方向

近20 年來,全球營養基因組學領域中,涉及營養與營養學、遺傳學與遺傳、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食品科學技術等方向的文獻占絕大多數,其中尤為突出的是,營養與營養學占30%以上、遺傳學與遺傳占20%以上(表3)。此外,生物技術與應用微生物學方向的成果也較多。其他方向如農學(農業)、藥理學與藥劑學、內分泌代謝、細胞生物學、化學等也產生了系列成果。因此,營養基因組學領域呈現多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的特點,多學科、跨領域合作正逐漸成為主流。

表 3 1999年—2018年全球營養基因組學領域主要學科方向Table 3 Major areas of global nutrigenomic research during 1999–2018

4.2 研究熱點變化

通過分析文獻關鍵詞的突現性(表4),發現自1999年營養基因組學概念的提出,直至2003年才有關鍵詞的突現。早期(2003年—2006年)突現的關鍵詞包括乳腺癌、熱量限制、膽固醇、蛋白質組學、DNA微陣列、功能食品(2003年)、增殖物激活受體、細胞凋亡(2004年)、葉酸(2005年)、營養基因組學、神經管缺陷、轉錄組學、蛋白質(2006年),在此期間,DNA微陣列、基因組學、轉錄組學及蛋白質組學等分子生物學技術在飲食與健康(疾病)研究方面的應用成為研究重點。中期(2007年—2012年)突現的關鍵詞有遺傳學、藥物基因組學、克羅恩病、藥物、多不飽和脂肪酸、炎癥性腸道疾病(2007年)、冠狀動脈疾病、預防(2009年)、風險因素(2010年)、血單核細胞、氧化應激、前列腺癌(2011年)、炎癥、代謝綜合征(2012年),表明在此期間,針對疾病的預防與藥物治療逐漸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近期(2013年—2018年)關注的熱點則包括多酚、轉錄組、Meta分析、個性化營養、態度、糖尿病、通路、魚油(2013年)、地中海式飲食、體內(2014年)、抗氧化物質、脂質代謝、腸道微生物、橄欖油、血壓、虹鱒魚、認知、高脂肪飲食、共軛亞油酸、奶牛、骨骼肌(2015年),表明近年來營養基因組學領域的研究重點集中于食物及飲食方式對健康的影響。

表 4 1999年—2018年全球營養基因組學領域文獻突現詞分析Table 4 Burst term analysis of global nutrigenomic papers during 1999–2018

由此可見,全球營養基因組學領域的研究熱點向著飲食與健康方向轉移,從治療疾病向預防疾病(保持健康)轉變,特別是近年來,腸道微生物和地中海式飲食方面的研究受到極大關注[23-27]。

4.3 研究前沿領域

圖 5 1999年—2018年全球營養基因組學領域文獻共被引圖譜Fig. 5 Co-citation map of global nutrigenomics papers during 1999–2018

通過CiteSpace文獻共被引分析功能,獲得近20 年來全球營養基因組學領域文獻共被引聚類圖譜(圖5)。分析表明全球營養基因組學研究前沿主要集中在營養基因組學應用、臨床醫學、新興交叉學科、表觀基因組缺陷、地中海式飲食等領域。前三者主要是營養學與基因組學交叉融合產生的研究成果及其在臨床實踐方面的應用,而后二者則是當前關注程度較高的領域。

表觀基因組學是指在基因組水平上研究表觀遺傳學的改變,是后基因組時代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28-29]。表觀基因和表觀基因組可被環境因素動態改變,表觀基因組缺陷會引起生物體的正常行為改變甚至嚴重疾病[30-32]。表觀基因組學圖譜可用于示蹤細胞的起源、分析疾病受累通路和鑒定預測性生物標志物[33-34]。肥胖癥正在成為一個全球性的主要公共衛生問題。研究表明,一些表觀遺傳生物標志物的存在既能夠修飾基因表達,又可以影響減肥干預效果;此外,飲食干預不但影響腸道微生物群的組成,而且影響體質[35-37]。因此,基于遺傳、表觀基因組和腸道微生物組的個體基因組信息的精準健康管理,不僅是當前研究疾病發生和治療的主要領域,而且是醫藥產品研發的重要方向。針對中國人的群體基因組特征和個體基因差異,開展疾病發生機制研究,研發疾病風險評估和相關營養及藥物干預措施,對于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全球飲食結構主要有4 種類型[35-38]:動植物性食物平衡(以日本為代表)、以植物性食物為主(以中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非洲一些國家為代表)、以動物性食物為主(以歐美發達國家為代表)和地中海式飲食(以西班牙、希臘、土耳其、敘利亞、黎巴嫩、埃及、摩洛哥等鄰近地中海沿岸國家為代表)。地中海式飲食是指地中海沿岸鄰近國家居民以蔬菜瓜果、海鮮魚類、五谷雜糧、堅果豆類和橄欖油為主的飲食風格,具有高纖維素、高維生素、低脂和低熱量的特點,因代表綠色健康的飲食方式而備受青睞,在心血管疾病、代謝綜合征、神經退行性疾病、癌癥等慢性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面具有潛在應用價值[39-42],此飲食方式與疾病及健康的關系正在成為營養基因組學研究的前沿領域之一。

綜上所述,營養基因組學是基于營養學、基因組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等多學科的邊緣學科,與食品科學、藥學、化學、微生物學等學科領域交叉融合發展,食物及飲食方式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已成為該學科的研究熱點與前沿。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促使人類日益關注自身健康,人類從關心“吃得飽”轉向關注“吃得好”,從注重“治已病”轉向聚焦“治未病”,以預防為主的健康理念深入人心,人類越來越重視食物的營養價值和健康的飲食方式。腸道微生物是人體的“微生物器官”,在飲食與人體健康之間發揮著極其重要的橋梁作用,它不僅影響食物消化與營養吸收,而且調節人體代謝與免疫系統。腸道微生物組成的變化會引起微生態結構改變,嚴重威脅人體健康,包括引起腸道疾病(如炎癥性腸炎、結直腸癌)和代謝綜合征(如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人體腸道微生物的主要組成類群極其相似,而就個體而言,不同微生物類群的相對含量和菌株種類差別較大。影響人體腸道微生物類群差異的因素主要包含宿主個體的地域、年齡、生理狀況和飲食方式等,其中飲食因素是最容易改變或控制的因素。目前有關食物及飲食方式對腸道微生物及其代謝產物的影響及作用機制尚需深入研究,而針對這些影響與人體健康關系的研究就更需加強。因此,建立腸道微生物基因組數據庫,在此基礎上構建腸道微生物代謝網絡和蛋白質互作網絡,為進一步研究腸道微生物與人體健康的關系以及通過精準營養干預調理微生態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5 全球營養基因組學研究方法

營養基因組學以分子生物學技術為基礎,目前主要應用基因芯片、生物標志物、蛋白質組學等技術來闡明營養素與基因之間的相互作用。

5.1 基因芯片

基因芯片,又稱DNA微陣列,其技術原理是基于DNA堿基的互補和配對原則,利用已知序列核酸作為探針對未知序列的核酸序列進行雜交檢測,本質上是一種大規模集成固相雜交[43]。按照探針位置和序列可以確定靶序列對應基因的序列、表達或者突變情況。該技術已被用于檢測營養素對整個細胞、組織乃至整個系統及作用方式的差異。李勁然等[44]運用基因芯片技術檢測I型糖尿病小鼠胰島Insulin基因轉錄水平表達情況,結果顯示抗氧化微量營養素聯合生物學效應可在轉錄與翻譯水平上調Insulin基因表達,提高內源性胰島素水平,拮抗糖尿病關鍵發病中間環節。耿姍等[45]采用基因芯片方法研究雷公藤復方配伍對大鼠肝臟代謝酶基因表達的影響,結果表明雷公藤復方配伍可影響核受體,調控代謝酶的表達,這可能進而調節內外源代謝過程,從而起到減毒作用。施佳晨等[46]采用基因芯片技術,發現異亞丙基莽草酸(3,4-oxo-isopropylydene-shikimic acid,ISA)可以通過多條信號途徑改善血管性癡呆,為揭示ISA治療血管性癡呆的確切靶點提供參考依據。董麗莎等[47]利用基因芯片技術發現海地瓜酶解液能夠顯著改善db/db糖尿病小鼠的糖脂代謝,其作用效應可能與slc2A4基因的表達水平有關。McCain等[48]通過基因芯片技術,探討食管腺癌患者VD受體(vitamin D receptor,VDR)表達與預后的關系,首次證明了食管腺癌中VDR表達較高的患者預后較好。桑平等[49]采用基因芯片技術研究硫酸氨基葡萄糖對骨性關節炎相關炎性基因表達譜的影響,發現硫酸氨基葡萄糖具有對抗炎癥保護關節軟骨的作用。

5.2 生物標志物

生物標志物是指可以客觀檢測并評價系統、組織、細胞及亞細胞結構或功能的改變或可能發生改變的生化指標,廣泛應用于疾病診斷與分期、新藥評價、新療法的安全有效性和食物營養研究[50]。Spevacek等[51]通過代謝組學方法,證實了早產人類乳汁與足月人類乳汁具有不同的代謝特征,篩選并鑒定出69 種差異代謝物。許多研究證實支鏈氨基酸在腦神經發育、免疫系統構成、肝臟再生和葡萄糖代謝等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關鍵的作用[52-55]。Azulay等[56]應用氣相色譜法揭示與非妊娠期糖尿病女性相比,妊娠期糖尿病女性初乳中4 種必需的ω-6多不飽和脂肪酸(γ-亞麻酸、二十碳三烯酸、花生四烯酸、二十二碳四烯酸)的含量顯著升高,ω-6多不飽和脂肪酸可能不僅作為乳汁強化的生物活性物質并支持新生兒神經發育,而且形成新的代謝機制補償胰島素對妊娠期糖尿病女性所產新生兒的損傷。Xu Wei等[57]基于代謝組學數據揭示了奶牛泌乳早期能量平衡與乳汁之間的關系,以是否進行干奶程序為條件,篩選出了甘氨酸、膽堿、肉毒堿、瓜氨酸和脯氨酸等5 個標志性代謝物。

5.3 蛋白質組學

蛋白質組學(proteomics),源于蛋白質(protein)與基因組學(genomics)兩個詞的組合,是一門以蛋白質組為研究對象,研究細胞、組織或生物體蛋白質組成及其變化規律的科學[58]。蛋白質組學不僅用于篩選食(藥)物成分或者食(藥)物中新的活性物質,而且用于驗證它們對細胞、組織或者生物體基因表達的影響[59-61]。Liu Wenhu等[62]基于蛋白質組學技術研究曲妥珠單抗耐藥胃癌細胞蛋白質表達譜,發現多條信號通路激活與耐藥相關,并分析了逆轉胃癌曲妥珠單抗耐藥的可能策略。張紫文等[63]通過蛋白質組學技術,應用前期實驗構建的高脂血癥模型組和粗壯女貞總苷(total phenylpropanoid glycoside from Ligustrum robustum (Roxb.)Blume,LRTPG)給藥組金黃地鼠肝臟,分析LRTPG調節血脂的作用機制。Zhao Siyu等[64]應用蛋白質組學觀察化合物W026B在小鼠腦缺血再灌注損傷腦組織中對蛋白表達的影響,并試圖揭示其潛在的靶點G蛋白信號轉導調控因子17。Lee等[65]基于蛋白組學方法,分析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機理,發現了12 個差異表達蛋白質,這些蛋白質與營養運輸、抗氧化及神經保護密切相關。Beelen等[66]運用蛋白質組學技術,以轉基因小白鼠為研究對象,給小白鼠喂食分別含反油酸、魚油和亞油酸的食物,研究了這3 種物質對小白鼠的糖代謝、脂質及肝臟糖蛋白質的影響。梁舜禹[67]通過體外構建復合物C5b-9攻擊足細胞損傷模型,基于蛋白質組學技術,研究原蘇木素A對C5b-9介導的足細胞損傷保護作用及潛在分子機制。

6 結 語

營養基因組學領域除了受到北美洲、歐洲和大洋洲地域的世界發達國家的高度重視外,也引起中國的日益關注。2011年,第5屆國際營養遺傳學與營養基因組學大會在北京開幕,促進了中國的營養基因組學領域研究及相關學科發展。2012年,營養基因組學與代謝健康國際會議在上海舉行,既推動了國際學術交流和科研合作,也促進了中國在營養基因組學與代謝健康方面的研究。2015年,營養基因組學研究與應用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會議圍繞營養與遺傳因素及相互作用對健康的影響,展開深入的學術交流。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信息平臺的SCI-E數據庫,利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統計分析1999年—2018年世界范圍內以營養基因組學為主題發表的文獻,梳理和總結當前全球營養基因組學領域的科技發展態勢。

近20 年來,全球營養基因組學領域的研究成果整體呈波動增長態勢,特別是2008年—2018年間發文數量占近20年文獻總數的70%以上,表明最近10 年國際營養基因學領域學術研究發展迅速和活躍程度較高。但是四象限圖分析發現此領域仍然處于“爬坡”階段,尚未發展到成熟階段,隨著人類對營養與健康的日益關注,該領域具有巨大發展空間和廣闊發展前景。

歐美發達國家占據全球營養基因組學領域的主流位置,美國及其機構的發文量占有絕對優勢,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國在此領域最為活躍。發文最多的前10 個國家/地區中,澳大利亞的文獻數量最少,但其學術水平和影響力最大。荷蘭瓦格寧根大學、法國國家農業研究院、美國農業部和加州大學在此領域的研究不僅活躍度高,而且影響力大。此外,這些機構非常注重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通過組建綜合性實體機構或科研網絡合作平臺,整合相關資源,聯合開展攻關,值得學習和借鑒。

多學科、跨領域合作研究已成為營養基因組學領域的主流,營養與營養學、遺傳學與遺傳、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食品科學技術等學科方向涉及的研究成果最多。研究熱點向飲食與健康方向轉移,從治療疾病向預防疾病(保持健康)轉變,特別是在腸道微生物和地中海式飲食方面,受到極大關注。營養基因組學應用、臨床藥物、新興交叉學科、表觀基因組缺陷、地中海式飲食等方面是此領域的研究前沿。

全球營養基因組學領域的研究力量主要為世界發達國家,這從側面反映了人類對營養健康的關注度與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全球第一人口大國和第二大經濟體,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時代背景下,人們對營養與健康有著迫切需求。然而,根據檢索數據,中國的營養基因組學文獻數量名列所有64 個國家/地區第16位,尚未進入此領域的主要國家與機構行列,這與中國的國際地位不相稱。且此領域目前尚處于“爬坡”發展階段,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協同開展相關研究工作,將會獲得較多成果。

利用基因芯片、生物標志物和蛋白質組學等技術加快推進營養基因組學研究,尤其是基于中國人的群體基因組特征和個體基因差異,研究營養因素與多發/罕見疾病之間的關系,探索營養與基因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機制,對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和搶占世界生物醫學與健康領域發展的制高點至關重要。

猜你喜歡
營養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夏季給豬吃點“苦”營養又解暑
今日農業(2021年11期)2021-08-13 08:53:34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這么喝牛奶營養又健康
營養Q&A
幸福(2018年33期)2018-12-05 05:22:46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眼睛需要營養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动漫| 91精品专区国产盗摄| 99九九成人免费视频精品| 99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日韩无码一二三区| 日韩精品专区免费无码aⅴ| 手机在线免费不卡一区二| 亚洲精品片911| 国产91全国探花系列在线播放| 国产又色又刺激高潮免费看| 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91在线播放免费不卡无毒| 三级视频中文字幕| 宅男噜噜噜66国产在线观看| 97国产在线播放| 国产经典在线观看一区|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国产在线一区视频| 中文字幕av无码不卡免费| 亚洲Va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av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最新国产成人剧情在线播放| 欧美日韩在线成人| 国产丝袜无码精品| 99re免费视频| 欧美成人区| 特级毛片8级毛片免费观看| 久久国产拍爱| 中文无码影院| 一级做a爰片久久免费| 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潮|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亚洲午夜综合网|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最新国产你懂的在线网址| 中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免费视频| 亚洲欧洲国产成人综合不卡| 日韩精品无码不卡无码| 自慰高潮喷白浆在线观看| 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妇女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 欧美一区福利| 在线视频亚洲色图| av午夜福利一片免费看| 国产高清无码第一十页在线观看| 亚洲一级色| 91区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午夜|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看| 青青久久91| 色网站在线视频| 综合天天色| 午夜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日韩在线满18点击进入| 亚洲视频欧美不卡| 色悠久久综合| 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少妇精品在线| 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影视 | 国产对白刺激真实精品91| 婷婷成人综合| 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码| 久久永久视频| 国产一级二级在线观看| 伊人91在线| 亚洲欧美另类视频| 国产激爽大片在线播放| 蜜桃视频一区| 日韩视频精品在线|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波多野结衣久久高清免费|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久热99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人人91人人澡人人妻人人爽| 色婷婷天天综合在线| 在线观看免费国产| 国产麻豆福利av在线播放| 色综合中文| 欧美α片免费观看| 永久免费AⅤ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成人中文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