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博洋 柳 舟 林 勵 李鄰峰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皮膚科,北京,100050
蕁麻疹為皮膚科的常見疾病,臨床表現為大小不等的風團,可伴瘙癢,若癥狀反復發作,且病程大于6周,則為慢性蕁麻疹,其病因及發病機制較復雜,受到環境、食物及精神心理等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1]。近年來研究發現,Th17細胞在慢性蕁麻疹的發生發展中起到作用。Th17細胞可產生細胞因子白細胞介素17(Interleukin-17, IL-17)。IL-17可與相應受體結合,激活多條炎癥通路,參與慢性蕁麻疹的發病[2]。目前國內外已有較多研究對蕁麻疹患者血清中IL-17的含量進行測定,但單一研究的病例數量有限,且不同研究間IL-17的含量差別較大。本研究通過檢索相關文獻,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系統評價IL-17與慢性蕁麻疹的相關性。
1.1 文獻檢索 計算機檢索中國知網、萬方數字化期刊全文數據庫、VIP中國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等中文數據庫及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等英文數據庫,同時手工檢索會議論文、學位論文等灰色文獻數據庫。此外,追溯納入文獻中的參考文獻,以補充獲取相關文獻,搜集有關IL-17與慢性蕁麻疹相關關系的病例對照研究。中文檢索詞包括:慢性蕁麻疹、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慢性特發性蕁麻疹、白細胞介素17、白細胞介素-17、白介素17、白介素-17、IL 17、IL-17,英文檢索詞包括:Chronic urticaria, 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 chronic idiopathic urticaria, CU, CSU, CIU, Interleukin 17, Interleukin-17, IL 17, IL-17。檢索時間范圍為各數據庫建庫至2019年12月31日。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研究類型為病例-對照研究;②病例組為臨床診斷明確的慢性蕁麻疹患者,且1個月(或4周)內未服用過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及其他免疫抑制劑,至少3日內未使用過抗組胺藥物,無系統性及免疫性疾病;③對照組為健康體檢人群,與病例組在年齡、性別比例方面匹配或無顯著性差異;④結局評價指標為兩組研究對象外周血中IL-17的含量,表達形式為均數±標準差。排除標準:①研究類型不符;②非血清來源的IL-17或檢測的不是總IL-17含量;③對照組與研究組在樣本量、性別組成、年齡方面存在較為明顯差異;④重復發表、重復收錄及數據雷同的文獻;⑤數據不完整、數據未用均數±標準差形式進行表述及無法提取數據進行研究的文獻。
1.3 文獻篩選及質量評價 由兩名獨立評價者根據制定的標準進行文獻篩選、資料提取及文獻質量評分,并進行交叉核對。如果意見不統一,則征求第三位研究者意見并討論解決。利用自制資料提取表對納入文獻進行數據及資料提取,包括以下內容:①第一作者及發表年份;②研究組及對照組對象的一般特征,包括地區、樣本量、病程;③兩組IL-17測定單位及水平。 采用紐卡斯爾-渥太華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 NOS)對納入文獻進行質量評價,此量表滿分為9分,評分≥7分為高質量研究[3]。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Cochrane協作網提供的RevMan5.3軟件對納入的研究進行Meta分析。為去除不同測量單位帶來的影響,采用標準化均數(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 SMD)作為效應統計量,同時計算其95%CI。首先對納入研究行異質性分析,若研究間異質性較低(P>0.1,I2<5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若研究間異質性較高(P<0.1,I2>50%),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并分析異質性來源,行敏感性分析,排除較低質量的研究或結果明顯不同的研究后再行評價,若結果未發生大的改變則表明結論可信、Meta分析結果穩健。
2.1 文獻檢索結果 初檢出相關文獻427篇,中文文獻206篇,英文文獻221篇,去重后獲得文獻264篇,通過閱讀標題及摘要,排除綜述類文獻、研究類型不符的文獻、動物實驗、與主題明顯不符的文獻,初步納入文獻42篇,經閱讀全文后,最終納入11篇文獻進行Meta分析[4-14]。流程見圖1。

圖1 文獻篩選流程圖
2.2 納入文獻基本情況 本Meta分析共納入11篇文獻,共1139例研究對象,其中病例組617例,對照組522例,文獻詳細資料見表1。

表1 納入文獻基本情況表
2.3 Meta分析結果
2.3.1 異質性分析 異質性分析結果顯示,P<0.05,I2=87%。研究間存在明顯異質性,故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
2.3.2 Meta分析結果分析 Meta分析結果顯示,慢性蕁麻疹組患者血清中IL-17濃度明顯升高,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SMD=1.52, 95%CI(1.13,1.91),Z=7.64,P<0.00001],見圖2。
2.3.3 敏感性分析 分別忽略SMD值最大的研究和樣本量最大的研究,均未對總體結果產生明顯影響。忽略SMD值最大的研究后[5],余研究SMD=1.35, 95%CI(1.02, 1.68) ,見圖3;忽略樣本量最大的研究后[10],余研究SMD=1.53, 95%CI(1.07, 2.00),見圖4。敏感性分析表明結論可信,Meta分析結果穩健。
2.3.4 發表偏倚 利用Revman5.3軟件生成文獻發表偏倚漏斗圖,漏斗圖不對稱,提示存在發表偏倚,見圖5。

圖2 血清中IL-17與慢性蕁麻疹關系的森林圖

圖3 敏感性分析 (忽略最大SMD值研究)

圖4 敏感性分析(忽略最大樣本量研究)

圖5 文獻發表偏倚漏斗圖
慢性蕁麻疹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具有反復發作,病程遷延等特點,可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15]。目前普遍認為肥大細胞是蕁麻疹發病中關鍵的效應細胞,在肥大細胞被激活后,組胺、細胞因子及炎性介質等可大量產生,從而引起血管擴張及血管通透性增加,導致真皮水腫,出現風團樣改變[16]。近年來的研究發現,Th17細胞在慢性蕁麻疹的發生發展中也起到重要作用。Th17細胞是由Th0細胞分化而成的輔助性T細胞,可分泌多種細胞因子,如IL-17、IL-21、IL-23、和TGF-β等[17]。其中,IL-17是Th17細胞分泌的一種重要的細胞因子,具有很強的促進炎癥功能,可參與多種炎癥性疾病的發病,如過敏性哮喘、類風濕性關節炎、多發性硬化、炎癥性腸病及銀屑病等[18-21]。在信號轉導層面, IL-17可通過NF-κB途徑啟動基因的轉錄與翻譯,從而參與疾病的發病[22];在細胞層面,IL-17刺激間質細胞及上皮細胞產生多種趨化因子,從而聚集和激活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參與細胞的增殖、成熟與分化,從而產生炎癥反應,同時IL-17誘導IL-6、IL-8、粒細胞巨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化學增活素及細胞黏附分子(ICAM-1)等細胞因子的產生,從而促進白三烯及前列腺素等炎癥反應介質的釋放[11]。在IL-17的介導下,炎癥反應產生并逐漸加重,從而引起血管擴張及血管通透性增加,導致真皮水腫,進而出現風團及瘙癢表現[23]。
目前,關于細胞因子IL-17與慢性蕁麻疹關系的研究較多,但各研究的研究人群、測量單位、測量方式、結果準確度等存在不同,臨床指導意義欠佳。基于此狀況,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系統評價細胞因子IL-17與慢性蕁麻疹的關系。研究發現,慢性蕁麻疹患者血清中IL-17濃度明顯升高,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SMD=1.52, 95%CI(1.13,1.91),Z=7.64,P<0.00001]。
本研究所納入文獻的NOS評分較高,但仍存在以下局限性,可能會對研究結果造成一定影響:①所納入研究大部分為小樣本研究;②各研究間病程跨度較大;③各研究間測定IL-17的試劑盒來源不完全相同;④未收集到未發表的文獻,可能存在漏選的情況,納入文章的語種局限于中英文,且存在發表偏倚。同時,本研究的異致性較高,依據現有資料,考慮與地區或試劑盒來源相關,但分亞組后各組文獻較少,難以滿足亞組分析要求。在后期研究中,仍需設計嚴謹、大樣本、高質量的臨床對照研究進一步分析。
綜上,本研究對細胞因子IL-17與慢性蕁麻疹的關系進行了系統評價,發現IL-17在慢性蕁麻疹患者血清中明顯升高,IL-17可能參與了慢性蕁麻疹的發病。同時推測IL-17水平可能對慢性蕁麻疹的診斷、療效判斷、預后指導存在一定指導意義。 IL-17參與了慢性蕁麻疹的發病,其可作為診斷慢性蕁麻疹的標志物及可能的治療靶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