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英 李思彤 趙子東 白彥萍 崔 勇 鄭占才
1中日友好醫院皮膚科,北京,100029;2巴林左旗蒙醫中醫醫院皮膚科,赤峰,025450
臨床資料患者,女,47歲。因發現背部紅色結節3個月伴輕微瘙癢于2017年11月6日來我科就診?;颊?個月前偶然發現背部出現一花生大紅色結節,伴輕微瘙癢,未治療,為進一步明確診斷就診于我科。自發病以來皮損無明顯變化。既往體健。體格檢查:淺表淋巴結無腫大,各系統檢查無異常。皮膚科檢查:背部可見一花生大粉紅色結節,表面有少量細碎鱗屑,質地中等,觸之無壓痛、無活動度,無糜爛、滲出(圖1)。皮膚組織病理:表皮輕度海綿水腫,真皮淺層上皮樣細胞增生活躍,呈單結節樣分布,周圍無包膜,細胞核較大,胞質豐富,無明顯異型性,大量管腔樣結構形成,部分管腔內可見紅細胞,伴較多淋巴細胞浸潤(圖2a,2b)。增生的上皮樣細胞免疫組化染色顯示:CD31(+)(圖2c), CD34(+), D2-40(+), Fli-1(+), KP-1(+), CD1a(-), α-SMA(-), Ki-67(20%+), S-100單克隆(散在+), CK(AE1/AE3)(-), 溶菌酶(+)。

圖1 背部單發花生米大粉紅色結節
診斷:皮膚上皮樣血管瘤性結節。治療:行手術切除,隨訪至今2年未復發。

圖2 皮損組織病理及免疫組化 2a:腫瘤結節位于真皮淺層,周圍無包膜(HE,×40);2b:腫瘤結節由上皮樣血管內皮細胞增生形成,細胞核較大,胞質豐富,無明顯異型性,大量管腔樣結構形成(HE,×200); 2c:CD31陽性(免疫組化,×200)
討論皮膚上皮樣血管瘤性結節(cutaneous epithelioid angiomatous nodule,CEAN)是一種少見的皮膚血管增生性疾病,2004年由Brenn和Fletche首先報道[1]。CEAN絕大多數皮損單發,少數為多發[2],好發于軀干及四肢,偶見于面部、鼻黏膜及外耳等部位,臨床表現為紅色或紫紅色的斑塊、結節[3,4]。組織病理主要表現為真皮淺層上皮樣細胞組成的單發小葉狀結節,細胞較大,胞質豐富,細胞核無異型性,局部形成管腔,可見含鐵血黃素沉積。免疫組化顯示CD31、CD34和VIII因子為陽性[3]。手術切除是主要的治療方式,目前尚無術后復發或轉移的病例報道[5],這也提示CEAN是一種良性腫瘤。
CEAN需要與上皮樣血管瘤、上皮樣血管內皮瘤、上皮樣血管肉瘤等上皮樣內皮細胞增生性疾病鑒別。上皮樣血管瘤好發于頭頸部,皮損單發或多發,組織病變主要位于真皮,偶見于皮下脂肪層,與CEAN相比,炎細胞浸潤更明顯,包含大量的嗜酸粒細胞,且常常有淋巴濾泡形成[6]。上皮樣血管內皮瘤是一種低度惡性腫瘤,好發于深部軟組織、內臟器官及骨骼,較少累及皮膚,組織病理顯示上皮樣細胞具有明顯核異型性[7]。上皮樣血管肉瘤容易轉移,預后差,可引起疼痛、消瘦和乏力,組織病理顯示上皮樣內皮細胞呈浸潤性模式生長,大片壞死,有明顯核異型性和核分裂,免疫組化除了表達以上血管內皮標記,CK常陽性[7]。結合患者病史、臨床表現、組織病理及免疫組化,該患者符合皮膚上皮樣血管瘤性結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