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公歷每年2月19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330°時,為“雨水”節氣。雨水在氣候變化上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天氣回暖,降水量增加;二是降水形式上,雪減少了,雨漸多了。2020年的雨水是2月19日。
雨水節氣標示著降雨開始,雨量漸增。進入雨水節氣,北方陰寒未盡,氣溫變化大;南方大多數地方則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雨水和谷雨、小滿、小雪、大雪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我國氣候學上,常以連續五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0℃以上的始日劃分為春季開始。 雖然時令已經進入春季的雨水節氣,但是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尚未入春,仍然很冷。
雨水之后,氣溫回升較快,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一般可升至0℃以上,有時白天極端最高氣溫可達到20℃。這時沒有了降雪的條件,所以先人們以第一場春雨命名為“雨水”,是很恰當的。雨水前后,油菜、冬小麥普遍返青生長,對水分的要求較高。“春雨貴如油”,這時適宜的降水對作物的生長很重要。雨水時節,黃河中下游由于暖濕的東南季風開始登陸,雨量逐漸增多,但多數年份降雨量稀少,十年九旱為華北大地之常規。如早春少雨,雨水前應及時灌溉,方能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雨水季節,天氣變化無常,是全年寒潮過程出現變化最多的時節之一,忽冷忽熱,乍暖還寒的天氣對已萌動和返青生長的作物及人們的健康影響很大。在農業生產上,應做好農作物、大棚蔬菜和牲畜等動、植物的御寒防凍工作。
春季氣候轉暖,然而又風多物燥,常會出現皮膚、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現象,故應多吃新鮮蔬菜、多汁水果,以補充人體水分。由于春季為萬物生發之始,陽氣發越之季,應少食油膩之物,以免助陽外泄,否則肝木生發太過,則克傷脾土。唐代養生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說:“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五行中肝屬木,味為酸,脾屬土,味為甘,木勝土。所以,春季飲食應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養脾臟之氣。可選擇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薺菜、春筍、山藥、藕、芋頭、蘿卜、荸薺、甘蔗等食用。
(本刊編輯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