腌酸魚是我國桂、黔、湘、川等地區少數民族的傳統美食,選材為本土江河產的鮮活鯉魚、自產酒糟、姜蒜等,制成美食,味道鮮美,匯集酸、辣、咸、鮮、麻、甜為一體,口感豐富。可生食,也可炒食或煮湯食用。
研究表明,腌酸魚肉質中所含蛋白質和氨基態氮等營養物質豐富,味道鮮美,具有增強免疫力等功效。
原料準備:新鮮鯉魚(凈重約 250 克/條)、米酒、食鹽、姜、 蒜、紅皮獨頭蒜、酒糟、辣椒粉、胡椒粉、花椒、白酒、糯米、八角粉、藿香粉、干橘皮等。其常規配比見下表 (表中配料用量是50公斤魚的用量)。
“腌酸魚”制作工藝流程:粗加工宰殺→清洗漂凈→腌制入味→干燥→糟醉發酵→成熟→食用。
魚的處理: 將魚鱗、魚鰓和內臟清除干凈,放干魚體內的血,然后懸掛晾干。
浸鹽: 把已經干燥后的魚放置在盆里,加入10%~15%的粗鹽,快速地連續翻轉,使粗鹽可以接觸到魚的所有部位,接著使用紗布包裹,靜置1~2天,靜置期間翻動2~3次。
腌糟的配比:食鹽4%、葡萄糖2%、姜蒜3%、酒糟150%。
裝桶: 在杉木桶的底部先鋪上薄薄的一層腌糟,將魚水平放置在上面,在魚的上部鋪一層腌糟,厚度2厘米左右,根據這種方法一層層進行鋪裝,最后壓實。將魚鋪裝完成之后,在最上層的魚上面再鋪一層腌糟,裝置墊片,安裝上桶蓋,最后壓上石頭,放置在陰涼干燥的區域,3個月即腌制完成。
(廣西? ?李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