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鷗
這個春天的到來,注定是不尋常的,全社會正以一種積極的姿態,全力以赴復工復產,恢復生活秩序。在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一些人出現了恐慌和無助的情緒,心理重建服務應成為疫情后助推社會發展和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心理重建這個詞其實并不新鮮,只是近幾年內涵和外延得到了完善和補充,過往更多的是指心理健康服務,主要針對重大災難后的個體心理創傷干預、團體心理治療等。隨著近幾年國家對社會心理問題的關注,特別是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使得兩套體系并行且相輔推進。
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體現在個體和社會心理需要往往與生命安全、物質需要、利益訴求等交織在一起,這不僅影響疫情防控和疫后重建,更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社會的文明先進程度,物質層面的應急應對,心理層面的安全安心,這些都同樣重要。
心理健康服務以穩定個體為核心,從精神醫學和心理學角度解決個體心理健康問題。2003年非典疫情過后,不同研究發現有30%-50%的患者罹患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本次新冠肺炎疫情遠超非典疫情,若是出現失眠、焦慮、恐慌、抑郁、“假期綜合癥”、“創傷后應激障礙”等表現,并且已經達到了自我無法調控,甚至影響個人健康及社會功能的情況,建議通過員工心理援助(EAP)、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知識宣傳、心理咨詢和治療、精神科門診等途徑解決,可以有效降低因個人心理行為問題可能引發的影響社會穩定發展和公共安全的危險因素。
據統計,截至3月初,全國各地已經開通了免費心理咨詢熱線613條,筆者也響應國家衛健委關于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聯網診療咨詢服務的要求,參與了杭州市首個互聯網線上公益心理服務平臺——“解壓心服”的工作,做到心理問題早發現、早干預、早疏導。
目前,社會心理服務還算是一個新生的名詞。社會心理服務側重解決全社會面臨的普遍性、群體性、突發性的社會心理問題,比如因疫情而出現的人際沖突、社會恐慌心態、經濟停滯以及互聯網過度傳播等方面的問題。這些并不能通過偏醫療方式的心理健康服務來解決,更不能通過行政強制和利益誘惑等手段來處置,政府需要采用心理學方法和技術,通過掌握社會人群的心理規律和引導人們關注公共管理的路徑來科學、穩固地推進社會層面的發展和治理。
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積極開展良好社會心態培育、特定群體疫情社會心理疏導、疫情社會預期管理、疫情輿情管理、疫情社會治理的心理學培訓、疫情社會治理的心理學策略的運用等,其核心目的是解決疫情社會宏觀層面的心理建設問題。
回顧2008年汶川地震以來筆者參與的一系列心理重建服務工作,經驗讓我始終相信一句話:任何危機事件除了給經歷的人帶去創傷,更會是一種心理的升華,我們每個人都能寫出一段屬于自己的理性平和故事。而把個體、群體、社會的心理工作都做到位,就是心理重建工作最核心的內容。
心理重建服務不僅要應對負面社會心態問題、關鍵心理指標的惡化趨勢,更要從正面培育健康、平和、包容、上進的社會心態,提升國民的幸福感、成就感、獲得感等積極心理指標。心理重建服務,一定會助推我們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
[作者系杭州市金牌健康講師,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浙江大學醫學院精神衛生中心)精神科醫師,心理咨詢師,杭州市心理危機干預隊核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