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雅慧
摘要:伴隨著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生態環境問題日益顯現。為促進我國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十九大提出,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促進我國經濟朝著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在這一大背景下,綠色金融是實現供給側改革的有效手段。近幾年,我國高度重視綠色金融發展,綠色金融的資金存量不斷增加,資金規模居世界前列。綠色金融具有著綠色投資效益增長潛力大和綠色項目金融風險低兩大優勢,但是由于我國綠色金融還處于初級階段,依舊存在著許多尚待完善的地方。為推動我國綠色金融的可持續發展,國家應當采取一系列手段完善綠色金融體系。
關鍵詞:綠色金融? 供給側改革? 綠色債券 綠色信貸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短短70年間中國從貧窮落后的衰敗國家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速度”讓世界矚目。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產業基礎薄弱,農業占據主要地位。為推動經濟發展,國家大力發展重工業,經濟結構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從世界經濟角度看,我國產業發展地位處在世界產業價值鏈低端。由于人力資本的低廉,中國成為“世界加工廠”,吸納了眾多跨國集團來中國建廠,在帶動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使得我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近幾年,這一負面影響越發顯現出來,霧霾、沙塵暴等惡劣天氣的出現,是大自然給與我們的警告。而早在上個世紀,西方發達國家就已經面臨著這一發展困境,氣候變暖、資源短缺是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共同面臨的難題。由此,“綠色金融”應運而生。
一、綠色金融的概念及國家政策
“綠色金融”指的是為有效改善環境問題、應對氣候變暖和資源高效利用,對節能環保、綠色交通等領域的投資項目提供的金融服務的總稱。 為了彌補經濟快速發展給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保護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西方經濟學家提出了“綠色金融”的發展概念,將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聯系起來。隨著我國經濟轉型發展的需要以及對環保事業的重視程度,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經濟政策,促進我國經濟綠色發展。
2015年我國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中首次提出“綠色金融”這一概念,并要求加強對綠色信貸的宣傳推廣,鼓勵發放綠色信貸,促進環保、高精尖科技行業的發展;2016年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這標志著中國是全球第一個搭建綠色金融政策體系的國家。2017年李克強總理在兩會上提出打響“藍天保衛戰”的戰略指示,并制定了《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中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發展成為高質量增長階段”、“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
過去我國經濟發展主要依靠生產要素投入和產業規模擴張為主要特征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表現為更多重視增長速度而忽視增長質量。這種方式不僅會導致企業庫存積壓、產能過剩,也會增加企業的經營風險,降低企業經營效益。推動我國經濟結構加速轉型,政府提出“高質量發展”,其關鍵是要深化供給側改革,用改革的方式矯正生產要素配置不平衡,提升供給方對需求方變化的適應程度和靈活程度,從而促進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當前,大力發展綠色金融是有效促進我國經濟加速供給側改革的重要途徑和有益探索。
二、綠色金融發展現狀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產業的發展是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變的現實基礎,而綠色投資極具社會效益,是拉動我國經濟從發展疲軟時逆周期增長的重要經濟手段。但是一項產業體系構建初期,需要大量的資金注入,而這僅靠政府投入難以有效滿足其需求,引入民間資本是破解資金缺口的重要路徑。
我國綠色金融的途徑主要有綠色債券和綠色信貸兩種途徑。其中,綠色債券主要由政府發起,政府在其中扮演主要角色;綠色信貸則主要有商業銀行提供,是綠色環保企業獲取資金、彌補資金缺口的主要途徑。據中國金融學會調查顯示,自2016年來,中國境內和境外綠色債券發行規模已經達到3500多億元,同2018年相較,增長率超30%[1]。中國綠色債券呈現出發行規模持續攀升、發行主體更加豐富、品種創新接連不斷、政策助力不斷完善的發展態勢。同時,依據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中國綠色金融發展報告(2018)》顯示,截止到2018年年底,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綠色信貸余額累計8.23萬億元,相較于上年增長了16%;較2018年新增綠色信貸余額1.13萬億元,占同期新增貸款總量的14.2%。
三、綠色金融發展的優勢
以綠色金融促進產業綠色發展,從長遠來看,不僅順應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也符合金融發展的應有之義。金融行業具有為實體經濟服務的重要作用,而社會資本的配置方向又會對其他社會資源的流向帶來引導作用。當前,我國綠色金融發展所面臨的資金短缺問題,本質上是由于資本逐利的基本經濟特征所導致的自然現象。隨著綠色產業的不斷發展,收益的高增長必然會吸引社會資本的不斷涌入,這只是時間問題。綠色金融具有著綠色投資效益增長潛力大、綠色項目金融風險低兩大優勢,具體表現為:
1.綠色投資效益增長潛力大
據研究表明,綠色投資效益與企業的市場風險負相關,能夠有效提高企業的財務績效,表現在股市上,綠色投資項目股票收益更高。這主要是由于技術的進步是遏制邊際生產力遞減趨勢的重要途徑,能夠促進企業經濟的持續增長。傳統投資忽視資源的節約和環境的保護,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資源短缺歲企業發展的束縛逐漸增大,企業用于環境治理的成本不斷提升,導致企業增長速度減緩,由此帶來的增長副作用不斷擴大。相反,綠色投資行為將生產投資和污染防治有機結合起來,在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消除快速增長給環境帶來的的不利影響,從而實現經濟與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
2.綠色項目金融風險低
金融穩定受環境風險的影響明顯,主要表現在物理風險和轉型風險兩方面。一方面,由于極端天氣發生的頻率與其對經濟活動的影響程度的增加,會導致經濟活動減少、失業率提高,進而增加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這種現象被稱為“物理風險”;另一方面,由于企業發展到一定時期,經濟增長逐漸放緩,企業為獲得進一步發展勢必進入向低碳經濟轉型期,由此引發同企業轉型成本、政策調整影響和轉型結果的不確定性因素,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波動,因而造成金融系統性風險,這種現象也被稱為“轉型風險”。
此外,綠色金融較其他行業信貸風險更低。以綠色信貸的不良貸款率為例,2018年北京市主要銀行金融機構的綠色信貸余額達到近100億元,相較于前兩年,年平均增長率8.4%,而綠色信貸不良率0.7%。由此可見,從中長期經濟發展角度看,綠色金融具有著獨特的商業價值和社會效益。
四、我國綠色金融供給側改革路徑
當前,我國綠色金融發展呈現出創新型品種更加豐富,金融信貸機構數量眾多,市場需求空間較大的特點。需要注意的是,我國綠色金融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隨著綠色金融的推進,諸多問題也開始顯現出來,例如外部效益內化困難、信息披露不夠充分、評估機制尚待完善等。為了解決當前我國綠色金融發展面臨的困境,國家應當不斷出臺相應政策引導金融機構、企業、投資者等各類主體推動我國綠色金融的可持續發展,促進經濟實現高質量的增長。具體可以從以下方面開展:
1.激勵機制政策更加完備
隨著我國經濟轉型期的到來以及供給側改革的需要,綠色投資需求和利益空間不斷增大。為吸引社會資本投資綠色金融領域,進而推動中國經濟朝著綠色可持續方向發展,國家應當建立一整套完備的綠色投資價值轉換機制,其中包括成本的補償機制、資產的交易機制等。同時,在發展前期,通過稅收優惠、財政貼息、信用擔保等形式,減低綠色金融項目的融資成本,增強投資者的風險承受力,待后期項目成熟之后再逐步退出。
2.建立可量化市場體系
將長遠的綠色金融效益轉化成現期可量化的收益,從而提升綠色投資的內生動力。例如,將碳排放、節能量等綠色經濟指標作為評價指標,將綠色金融投資與量化指標掛鉤,使得項目投資的綠色效益可量化比較,有效解決資本更多向綠色投資項目分配的問題,激發企業發展綠色經濟的主動性。同時,對市場主體增強約束,明確金融機構和企業主體的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對于環保風險過大的項目減少信貸資金供給,降低對綠色金融項目的融資成本,從而促使企業朝綠色經濟發展。
3.深化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
國家應當進一步鼓勵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完善綠色金融體系。一方面大力扶持綠色債券和綠色債券投放市場;另一方面創新發展綠色產業基金、建立綠色股票指數,加大對綠色領域的技術生產與研發的資金支持力度發展綠色股票指數。通過進一步深入探索發行綠色市政債券、鼓勵金融機構開展環境壓力測試和完善綠色債券監管政策工具箱等手段,提供更加適宜的可預期的綠色金融政策環境,推動民間資本參與到綠色金融項目中。
4.推廣綠色投資理念
充分利用國家政策和法律法規引導投資者認識綠色投資,推廣綠色投資方式和理念,搭建綠色投資者的網絡體系,鼓勵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決策時參考環境評估指標,引導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主動承擔環保社會責任和完善相關綠色信息披露。同時,政府應當進一步加強對綠色金融理念在全社會的推廣與宣傳,從而帶動中長期階段不斷增加社會資本投入,解決綠色小微企業融資難和融資成本高等問題,推動綠色金融發展和經濟綠色發展。
注釋:
[1]趙洋.中國綠色債券市場規模持續攀升[N].金融時報,202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