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在此背景下,消費金融行業依靠“消費場景”的細化拓展,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云計算等創新技術的應用,迅速滲透到居民生活的各方面,迎來“爆發式”發展,并逐漸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但是,消費金融在其快速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消費金融法律法規不完善、風險增速快、場景間發展不均衡等問題,制約消費金融行業進一步發展。本文基于消費金融普惠的特點,結合相關概念,分析我國消費金融的發展現狀、指出存在問題,并提出發展建議。
關鍵詞:消費金融 普惠金融 風險管理 征信
一、引言
隨著中國經濟轉型深化,經濟進入新常態,逐漸由“政府投資和外貿依賴型”向“消費主導型”轉變。在此背景下,政府通過政策鼓勵、刺激內需,推動消費結構升級優化,這對實現國家經濟由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增速換擋具有重大意義。
作為以小額、分散為原則,向境內居民個人提供以消費為目的貸款的創新型金融服務——消費金融成為政策鼓勵的重點行業。近年來,在政策紅利釋放、居民收入提高,社會保障體系日趨完善和消費觀念改變等因素作用下,消費金融行業迎來“爆發式”增長,然而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產品類型單一,業務脫離“消費場景”、征信數據缺失導致風險管理加大、行業法律法規不完善和監管真空等問題。如何突破瓶頸,使消費金融更有效的刺激內需,服務實體經濟,是當下消費金融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此背景下,為進一步研究消費金融對消費需求的拉動作用,發揮消費金融在經濟轉型發展中的現實意義,本文基于消費金融普惠的特點,結合相關概念,重點分析了消費金融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進而提出發展建議,以促進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二、我國消費金融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完善,特別是大病醫療和養老保險的覆蓋,為居民消費觀念的轉變提供土壤。在此背景下,消費金融迎來“爆發式”發展。截至2019年9月消費貸款規模增至13.34萬億元。同時,消費貸款滲透率逐年顯著提升,2018年末已達到34.6%。一方面伴隨行業快速發展,消費金融參與主體日益多元化。另一方面由于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的廣泛應用和產業鏈中各環節服務商專業性增強,加速產品迭代創新,產品種類日益豐富。
目前我國消費金融機構主要包括:商業銀行、消費金融公司、電商平臺和分期平臺,這些機構的發展現狀不盡相同,呈現以下特點:
(一)商業銀行占據消費金融市場主導地位
在我國消費金融市場,銀行類金融機構始終占據主導地位,受益于其資金優勢、網點優勢和優質客戶積累,商業銀行的消費金融業務具有規模大、增速快的特點。其業務以信用卡為主,包括商品分期、賬單分期等模式。截至2016年末,商業銀行消費貸款總額25.1萬億元,其中不含住房按揭貸款的一般性消費貸款5.92萬億元。從貸款規模來看,相對其他消費金融市場參與主體的千億量級,商業銀行的主導地位不可動搖。
(二)消費金融公司發展持續增速,潛力巨大
自2010年,我國成立首批4家試點消費金融公司,到2013年中國銀保監會擴大消費金融試點城市范圍,新增10個城市參與試點,再到2015年國務院將消費金融公司試點范圍擴大至全國,經過十年發展,消費金融從無到有,從試點到“爆發式”增長,已開業的消費金融公司有24家,為行業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作為專業持牌機構,消費金融與商業銀行形成良性互補,資產規模呈增長趨勢。而在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強監管背景下,牌照的優勢進一步凸顯,未來發展潛力巨大。截至2019年9月,消費金融公司資產規模4938億元,占比消費金融市場規模的5.19%,據專業機構統計,基于數據的可得性,2018年19家消費金融公司資產規模為3773.56億元,同比增長38%。
(三)大型電商類平臺表現搶眼,發展勢頭強勁
以阿里巴巴、京東為代表的大型電商類平臺雖然進入消費金融市場時間較晚,但憑借其龐大的線上客戶基礎、廣泛的消費場景觸點和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使其能夠有效利用自身積累的海量數據,通過對客戶消費偏好和特點的精準描述,差異化定制營銷策略,建立完善風險管理模型,創新消費金融產品,成功吸引大量客戶,迅速成為消費金融市場的新興力量。以螞蟻花唄為例,截至2017年6月底,其資產規模達到172億元,實現營業務收入14.93億元,分別是2015年末相同指標的75倍、158倍。
(四)互聯網分期平臺在嚴監管下,行業經歷規范與洗牌,風險形勢發生根本好轉
近年來,互聯網分期平臺以其簡易的貸款流程、快捷的放款速度和良好的客戶體驗,得到傳統機構難以覆蓋的長尾客戶群體的認可。但另一方面,由于準入門檻低,眾多分期平臺涌入市場,參與主體良莠不齊,一些企業盲目擴張,甚至違規操作,導致風險不斷積聚,“套路貸”、“裸貸”等事件頻發。在此背景下,政府從嚴監管,加速網貸機構整治,加大機構退出力度,導致絕大多數平臺通過主動清盤、停業退出或轉型發展等方式離開網絡信貸市場。截至2019年9月末,全國實際運營網貸機構462家,借貸余額比2019年初下降了48%,出借人比年初下降53%,借款人比年初下降35%,機構數量、借貸規模及參與人數已連續15個月下降。網貸風險出清速度持續加快,風險形勢發生根本好轉。
三、我國消費金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一)宏觀層面
1.居民收入分配不均與傳統消費觀念根深蒂固,制約消費金融發展
從國家經濟分配的結果看,目前,政府收入比重逐年上升,居民收入比重下降。就居民收入而言,城鎮、農村居民收入差距大,地域間收入不平衡的問題加劇,導致不同階層、地域間的消費需求和消費傾向存在較大差異。2017年,我國基尼系數為0.467,已超過國際公認的0.4警戒線,貧富差距問題,影響消費結構優化升級和消費金融發展。此外,中國社會深受農耕文明影響,人們危機意識強,傳統消費觀念得根深蒂固也影響消費金融的發展。
2. 市場參與主體眾多,行業法律法規不健全,導致有效監管不足和監管套利問題
我國消費金融市場參與主體眾多,既有正規持牌機構,也有非持牌機構,資質參差不齊。雖然種類多樣的機構開展消費金融業務,利于市場競爭,激發活力,但也存在一定潛在風險。如部分機構通過變相收取各種名目費用,變相調高貸款利率,以高收益覆蓋高風險的經營方式,對逾期貸款的不當催收,導致個人隱私泄露等等。此外,由于現行法律體制下,沒有專門針對行業的法律法規,同時行業內主體種類繁多,導致監管邊界不清晰,各方責任義務不明確,造成消費者權益保護不到位以及監管真空和監管套利等問題。
3.征信體系建設不健全與數據孤島問題,致使消費金融機構面臨較大信用風險
消費金融本質是信貸產品,無抵押無擔保的特點決定其風險大小取決于對客戶信用狀況的掌握情況,因此個人征信數據對于平臺風險管理至關重要。我國征信體系已初步建立,形成以央行征信為核心,8家持牌系個人征信機構為補充的體系框架。但與消費金融成熟的國家相比,征信體系發展尚處起步價段,主要體現在:①征信基礎薄弱,覆蓋面不大。Wind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我國央行征信系統收錄信貸紀錄覆蓋率僅為27%,遠低于美國75%的高覆蓋率。②民間征信發展不充分。盡管國家近年試點了8家征信機構,但普遍存在規模較小、專業度不夠、維度較窄等問題,未能與央行征信形成互補。③共享機制未打通,數據孤島問題嚴重。信用數據主要分布在金融機構、稅務、公安、電商、社交平臺等部門,數據的采集場景割裂,尤其是稅務、公安等政府部門的強相關數據封閉性高,導致數據孤島問題嚴重。
在征信覆蓋面上仍存在較大差距。
(二)微觀層面
1. 產品同質化嚴重、創新不足,導致場景消費發展不平衡
當下,我國消費金融產品同質化嚴重,商業銀行信貸產品主要以信用卡、汽車按揭貸款為主,而對教育、醫療、裝修、旅游等場景消費信貸開發不足。消費金融公司和互聯網平臺產品主要包括現金貸和場景分期,其中現金貸除利率差異,其他基本相同,場景分期產品呈現兩極分化特點,有些場景競爭過度(如3C、教育),有些更需要消費金融服務的場景卻處在短板甚至空白狀態(如農村消費金融)。
2. 風險控制水平與發展速度不匹配,導致行業風險增大
我國消費金融市場快速崛起,吸引大量機構進入市場開展消費金融業務,導致行業內部企業資質良莠不齊,部分企業缺乏從業經驗和風險管理能力。而消費金融業務面向的客戶以中低收入人群為主,普遍具有收入不穩定、還款能力和還款意愿較低的特點,導致企業發展中面臨的風險不斷擴大。截至2016年底,我國消費金融公司平均不良貸款率為4.17%,遠高于商業銀行的1.74%,資產質量有待提高。
四、促進我國消金發展的建議
(一)宏觀層面
1. 促進經濟均衡發展,構建個人消費增長長效機制
從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狀況來看,想要提升國民消費水平,促進消費金融發展,需要政府從兩方面入手,一是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營造良好的宏觀環境,通過發揮鄉鎮特色優勢,著重發展鄉鎮企業和旅游業,帶動農村居民收入提升。同時兼顧公平和效率,擴大中產收入比重,抑制不合理的高收入。二是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推進社會基本保險制度,結合補充保險,加大醫療、教育等方面的保障力度,增強居民信心,為消費觀念改變提供基礎。
2. 加強消費金融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與完善
國家應根據消費金融現狀和趨勢,加快出臺針對消費金融行業法律法規,對借貸雙方的權利與義務、市場行為準則、賠償責任的履行進行全方位的界定。對于違規行為,加大處罰力度,增大各參與主體違規操作成本。此外還應對現有消費金融的制度進行修訂,從法律角度,改善消費金融發展環境。
3. 加強消費金融行業監管,創新監管手段與方法
政府應加強對消費金融行業的監管,學習國外先進的監管理念,出臺細致可行的行業規則和監管條例,對于違規機構加重處罰力度,提升其違規成本,改善行業發展環境。此外,還可學習國外的創新監管手段,做到產品創新與風險監管的兼顧,改善行業發展環境。如監管沙盒,通過創新企業申請,獲批后可在相對寬松的監管環境下運行,由專業測評組評估產品風險,決定是否投放市場。
4. 深化個人征信體系建設,打通數據孤島
雖然近年來我國征信體系建設取得了較大進展,但與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政府應積極引導民間個人征信機構發展,建設多元的個人征信體系,有利于激發個人征信市場活力,進而與央行征信體系行程互補。同時,打通數據孤島,通過建立相關制度,有效整合各部門信用數據,提高征信數據的整合能力和使用效率。此外,還應通過建立有效的懲罰機制,提高失信者的失信成本,增強居民對信用的重視程度。
(二)微觀層面
1.以“普惠”為主線,加大消費金融產品創新力度
目前,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在消費金融領域的廣泛,使互聯網平臺公司具備更強的風險識別能力,應利用技術優勢向二、三線城市下沉,持續探索細化市場,使消費金融的發展紅利惠及更多長尾客戶群體。傳統商業銀行和消費金融公司應憑借資金和牌照優勢,積極探索更多消費場景,尤其是短板和空白領域(如農村消費金融)。
2.加強消費金融風險管理能力,防范操作風險
各參與主體要加強風險管理意識,優化風險管理措施。通過制定內部操作規范,建立獎懲機制,引導員工合規操作。另外通過與第三方大數據企業和征信機構合作,構建有效的風險控制模型,不斷根據實際效果進行調整。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到業務全流程,確保風險可控。
3.發揮行業協會功能,形成傳統消費金融與互聯網平臺相互促進發展模式
通過成立行業協會,引導消費金融市場有序發展。同時加強消費金融各參與主體間的交流,傳統銀行業機構和消費金融公司可通過學習互聯網平臺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迭代產品,升級風險管理體系,制定更具針對性的銷售策略,而互聯網平臺可向傳統金融機構學習風險管理,以補充其缺乏金融行業經驗短板,實現更快發展。通過全面交流,實現消費金融行業內各主體間的相互促進和共同發展。
4.加強金融知識宣傳,引導消費者樹立科學消費觀
首先,政府應建立長效機制,引導各參與主體開展金融常識宣傳,使消費者具備客觀比較產品成本的能力,進行理性選擇。其次,要通過學校和家庭教育,培養青年群體理性處理需求和消費關系,合理統籌消費計劃,通過樹立科學消費觀,避免因沖動消費、盲目攀比導致的過度借貸行為。
接收函、建刊???
參考文獻:
[1]王江,廖理,張金寶.消費金融研究綜述[J].經濟研究,2010(s1):5~29
[2]程雪軍.論我國場景消費金融發展與風險防范[J].金融與經濟,2018(9):9~17
[3]孟安燕.消費金融發展現狀、問題和對策[J].浙江金融,2018(1):24~30
[4]黃靈杰.我國消費金融的發展現狀、問題與政策建議[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8(12):55~59
[5]張偉.中國消費金融行業發展與規范[J].清華金融評論,2018(1):28~30
[6]周婭納.我國消費金融發展現狀分析[J].納稅,2019,13(21):164+167
[7]謝蕓蕓,田發.消費金融對消費結構升級的影響研究——基于消費示范效應視角[J].中國物價,2019(09):57-60
[8]程雪軍,厲克奧博.消費金融資產證券化的風險管理[J].改革,2018(05):56-65
作者簡介:
趙卓驍(1991—),性別:男,籍貫,湖南,現任單位:北京金融街服務中心,學位,學士,研究方向:消費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