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商業銀行綠色信貸作為研究主題,在界定了綠色信貸的概念以及總結梳理了相關理論及研究成果后,重點分析了我國商業銀行發展綠色信貸的必要性、總結了我國商業銀行發展綠色信貸的現狀并指出了我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業務存在的問題。最后本文在前文分析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促進我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商業銀行? 綠色信貸? 綠色金融? 低碳經濟
一、商業銀行綠色信貸的概念界定
綠色信貸是國家的金融機構根據相關的關鍵經濟政策及環境產業政策,對環保設施的研發及制造、環境保護機制的建立、新能源的開發和運用、資源的循環利用以及生態農業等企業或機構提供相應的金融支持并給予相應的優惠活動; 對于那些對環境會產生污染的企業及項目 進行貸款限額,并且還要對其提高貸款利率以進行一定 程度的懲罰。
二、商業銀行發展綠色信貸的動因分析
(一)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自2004年以來,我國持續出臺支持綠色金融發展的政策。2016年8月,我國政府部門出臺了《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這是由我國官方出具的關于綠色金融的系統性政策文件,突顯了我國政府對綠色發展和綠色金融的重視程度。2017年,我國綠色金融發展再次迎來政策東風,國務院決定在浙江、江西、廣東、貴州、新疆五個省(區)建設各有側重、各具特色的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這說明未來較長的一段時間內,綠色金融將在我國得到持續的發展。
(二)未來綠色融資需求巨大
中國的綠色融資需求巨大,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相關課題組研究成果顯示,2014年至2030年長周期高方案下,我國綠色融資需求將達到123.4萬億元,即使是低方案下融資需求也將超過40萬億元,這說明我國綠色融資需求旺盛。不但綠色融資需求巨大,綠色資金缺口的規模也非常大。正是受到需求旺盛和綠色資金不足這兩個方面因素的影響下,商業銀行開展綠色金融業務將會得到很大的發展空間。
三、銀行業發展綠色信貸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 缺乏統一的綠色信貸考核評價機制
目前,我國銀行業綠色信貸的政策法規還處于正在不斷完善階段,統一的綠色信貸標準在近幾年才開始建立,但對商業銀行綠色信貸的考核評價標準卻遲遲未出臺。銀行在開展綠色信貸業務需要對貸款企業的綠色屬性以及資金用途的綠色屬性進行充分調查,而綠色信貸的口徑標準和考核評價標準的不明確,導致我國商業銀行的綠色信貸市場相對混亂。
(二)缺乏有效的綠色信貸監督管理機制
盡管我國相繼出臺了《綠色信貸指引》、《綠色信貸統計制度》等對綠色信貸標準化、具體化的政策文件,但卻一直缺乏有效的綠色信貸監督管理機制。這使得銀行對國家政策號召的執行力大打折扣。這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有的商業銀行對綠色信貸的統計方式依舊我行我素,不按照統一的標準執行而是根據自己的習慣進行統計;二是商業銀行對其綠色信貸實施情況的信息披露進行有目的地選擇性披露或者干脆不披露。缺乏有效的綠色信貸監督管理機制讓我國的綠色信貸市場顯得十分懶散、缺乏活力。
(三)缺乏有效的綠色信貸激勵機制
商業銀行實施綠色信貸的項目大多是投資期限較長、風險和收益需要謹慎評估的項目,這對商業銀行的從業水平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此許多商業銀行對綠色信貸業務的態度不是特別青睞。而要發展壯大我國的綠色信貸市場,則需要政府在政策引導上加以對商業銀行開展綠色信貸業務的激勵措施,讓商業銀行克服綠色信貸對其短期業績的潛在不利影響。
(四)地方保護政策與國家綠色發展政策的沖突
由于地方保護政策的影響,還有污染嚴重的企業在地方政府的保護之下生產經營,這樣就從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銀行的綠色信貸規模。尤其在一些資源性省份,一些污染較為嚴重的企業是地方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這些企業的存在能夠對當地的GDP影響較大。導致地方政府對這些企業的存在產生了一定的依賴無法做出正確抉擇。
四、發展商業銀行綠色信貸的政策建議
(一)以商業銀行為載體,建立綠色信貸觀念
目前,我們國家商業銀行的改革都是以政府行為為主導,其進程和時間都以政府的判斷和決定來安排,具備了很高的穩定性。這樣的制度可以保證政府可以運用行政手段來主導改革,增強銀行在提供金融服務過程中的環保意識,引導商業銀行對綠色信貸觀念的培養,進一步 激發金融系統對社會及環境保護的責任意識,這對社會發展和環境之間日趨緊張的中國有很重要的意義。
(二)強化商業銀行的環境責任
在發放貸款的過程中,任何風險因素都可能最終影響貸款收入的實現。銀行所追求的,不能是單純的“利 潤”,而應當足“效益”。這個“效益”既包括經濟效益,也 包括環境效益在內的社會效益。從最近幾年的發展來看,對商業銀行的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但 是,很多的商業銀行會把追求回報和環境責任進行對立, 對其所處的特色地位缺乏足夠的重視,社會責任意識淡薄。
(三)完善綠色信貸監管制度
通過立法建立完善的監督考核機制,立法明確地方政府及商業銀行法律責任,對于可能給環境造成重大不良影響的項目,要求銀行堅決予以抵制,且地方政府不得干預。同時,堅決抵制弄虛作假,建立完善的地方政府與銀行責任追究機制,掃清一切障礙,真正將環境保護落實到實處。
(四)建立綠色信貸激勵機制
首先,政府部門制定相關的稅收優惠和補助政策并進行公示,其次,由銀行等金融機構對愿意開展節能環保項目的企業實行優惠貸款,之后,銀行轉向政府部門申請相應的財政貼息。這種激勵政策的實施,既可以從源頭上遏制污染源的產生,又可以激發銀行開發綠色信貸產品的積極性,能夠進一步拓寬綠色信貸發展的道路,推進綠色信貸的實施。
參考文獻:
[1]何永清.商業銀行產品創新的思路與策略——基于科學發展觀和五大發展理念視角[J].南方金融,2017(05):84-89.
[2]段雅超.我國新型綠色保險的發展及建議[J].現代管理科學,2017(04):109-111.
[3]王去非.綠色金融發展困境[J].中國金融,2017(05):99.
作者簡介:
唐江濤(1994年)性別:男,民族:漢,籍貫:湖南寧鄉,學歷:碩士研究生,單位:湘潭大學,研究方向:商業銀行經營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