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華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政府面對全世界人口最多、底子最薄、發展最不平衡的教育現狀,披荊斬棘、砥礪前行,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大力推進教育公平。從面向“工農大眾”保障底線公平,到辦優質公平的教育“讓每個孩子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我國實現了從人口和文盲大國到教育大國的歷史性跨越,為世界教育公平的推進積累了寶貴經驗。其中,把教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是中國教育公平跨越式發展的基本經驗之一。
一、教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的演進歷程
(一)新中國成立初期:從面向“工農大眾”到人人享有平等受教育權利
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主席在第一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明確指出:“隨著經濟建設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要出現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但是,1949年,中國4.75億人口中的文盲和半文盲率高達80%,小學學齡兒童的入學率不足20%,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為1.6年。“從何處著力”成為新中國教育發展必須回應的首要問題。
對此,《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明確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教育為新民主主義的,即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在毛澤東看來,大眾的教育就是要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農勞苦民眾服務。”1950年,教育部副部長錢俊瑞系統闡述了教育為工農服務的方針,“工農是國家的主體,而且在現階段工農又最缺乏文化。因此我們必須首先用主要的力量給工農以教育。”教育為工農服務方針的確立,在中國歷史發展中首次將占人口最大多數的勞動人民納入教育體系,教育公平亦首次成為正式的教育制度安排。
197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1982年《憲法》提出“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此后,各項教育基本法陸續頒布,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明確規定:“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遵循憲法精神,我國建立起多個層級的教育法律體系,從根本上保障了受教育者的權益,中國進入人人享有平等受教育權利的教育公平新階段。
(二)改革開放之后:從“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到“均衡發展”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百廢待興,人才嚴重匱乏,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是當時中國發展的迫切要求。在此背景下,“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成為教育發展的價值取向。對此,中共中央明確提出“把和諧社會建設擺在重要位置”,要“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在此背景下,縮小教育差距,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成為突出的教育制度安排與重要政策內容。2001年,《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頒布,直面我國農村教育發展薄弱的現狀,明確提出“完善管理體制,保障經費投入,推進農村義務教育持續健康發展”,吹響了教育均衡發展的號角。2002年,教育部召開“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第三屆全國基礎教育論壇,明確提出“均衡發展是基礎教育的本質要求,也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本質要求”。2005年,《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若干意見》頒布,首次以“均衡發展”為主題推進義務教育發展。從“兼顧公平”到“均衡發展”,我國教育公平的價值取向實現了轉型,從正式的制度安排升級為突出的制度安排,從以效率發展促公平進入以均衡發展促公平的新階段。
(三)21世紀以來:正式提出把教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
2018年9月,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再次強調,要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把教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從“均衡發展”到“教育基本國策”,新時期教育公平從突出的制度安排升級為基本的制度安排,教育公平成為貫穿教育改革與發展全過程的主導思想。
當前,“有學上”的矛盾基本解決,“上好學”升級為社會的主要關切。2016年,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發展更高質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強調要“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優質均衡成為新時代教育公平發展的新目標與新任務。從新中國成立初期教育面向工農大眾,教育公平首次成為正式的制度安排,到改革開放之后重視縮小教育差距,教育均衡發展成為突出的制度安排,再到21世紀以來強調優質均衡,教育公平成為基本的制度安排。70年來,黨和國家對教育公平的科學認識逐步深化,對教育公平的制度安排不斷升級,對教育公平的制度承諾更是持之以恒。
二、教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的制度內涵
21世紀以來,國家把公平正義作為治國基本理念,把教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既是國家的莊嚴承諾與戰略決策,更是國家基本的教育制度安排,蘊含著豐富的制度內涵與政策價值。
(一)教育公平是教育政策的第一原則
公平是教育政策的首要價值,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決定了其首要職責就是保障每個社會成員平等享有社會資源。追求教育公平,是黨和國家一以貫之的追求。對此,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推動建設和諧社會。”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習近平指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從“學有所教”的和諧社會到“更好的教育”的美好生活,黨和國家始終遵循著公平是教育政策首要價值的制度理念。
公平是教育政策的基本出發點,教育是彌合社會差距的平衡器之一。教育公平與否,不僅影響著個體的命運與幸福生活,更影響著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就此而言,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石,更是教育政策制定與執行的基本出發點。
在發展意義上,教育公平意味著為每位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依據學生的興趣與愛好,為其成長發展提供適合的知識、技能與價值,即因材施教,是促進個體發展最重要的教育公平。底線教育公平著眼于教育起點,在形式上保障受教育者的公平權利;發展性的教育公平則更多著眼于教育過程與結果,在實質上為每位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