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琦
寒冷的冬天里,很多年輕人經常出現手腳冰涼的情況,即使喝熱水、多穿衣服,手腳也依然暖不起來。寒冷會使全身或局部血液循環不良以及肢體末梢血液循環出現障礙。
冬天手腳冰涼大多與氣虛、氣滯、陽氣不足有關,也就是常說的“陽虛”。一般也俗稱為“冷底”或是“寒底”。引起手腳冰涼的原因較多:首先,人體的能量來自食物的動力效應、基礎代謝和活動,因此人在健康狀態下,通常饑餓時比飽腹時怕冷;其次,運動前比運動后怕冷,大多數女性比男性怕冷;青年人短期內突然明顯比往常怕冷,可能是心血管、內分泌或神經系統的病變找上門了,可能出現的病因有:
手足寒癥:多發于女性,月經所引起的激素變化會對自主神經系統造成一定影響,從而導致皮下血管收縮和血液流量減少,引發寒癥。精神壓力過大、心理過分敏感、時常心神不安的人也是手足寒癥的高發人群。
貧血:貧血會出現頭昏、乏力、怕冷、心慌氣短、食欲減退等癥狀。由于貧血的種類很多,因此若有上述癥狀,要及時到醫院進行血常規等檢查,明確貧血種類。
甲狀腺功能減退(甲減):甲狀腺素是調節人體代謝的主要激素,“甲減”患者的機體代謝會減慢,出現怕冷癥狀。此外,患者還可能會伴有疲勞、瞌睡、體重增加、食欲低下、月經不調等癥狀。
心功能不齊全:當心功能不全的時候,四肢的血供會出現一定的供血不足或者供血減少的現象,所以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容易出現四肢冰冷的情況。
下丘腦病變:下丘腦是大腦皮質下植物神經和內分泌的最高中樞,是人體的體溫控制中心,因此它的病變可引起機體內分泌功能紊亂,導致怕冷、脫發、肥胖等。
多發性大動脈炎:多發于青年女性,可累及多處大中動脈,若發生于下肢,表現為下肢發涼。
如果經常手腳冰涼還伴隨以上癥狀,應到對應的科室就診。如果天生就比其他人更怕冷,不妨通過飲食來調理。飲食會影響一個人的抗寒能力,如果你總是手腳冰涼,不妨多補充這5種有助抗寒的營元素:
維生素C:研究顯示,攝取大量維生素C能明顯減少因寒冷而導致的直腸溫度下降,并可緩解腎上腺的過度應激反應,增強身體對寒冷的耐受性。鮮棗、獼猴桃、柿子椒、番茄等深色菜以及柑橘、檸檬等水果中富含維生素C。
B族維生素:大部分B族維生素在體內起到輔酶作用,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代謝中起著重要作用,如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3等都與能量代謝密切相關。維生素B1主要存在于粗糧、堅果、瘦豬肉及動物內臟中;富含維生素B2的食物有動物肝臟、蛋黃、奶制品、菠菜、韭菜、油菜、花椰菜等;富含維生素B3的食物有全麥制品、糙米、豆類、芝麻、花生、香菇、雞肉、瘦肉、魚、綠葉菜等。
鐵:科學家對身著泳裝的女子進行耐寒測試發現,怕冷的女性大多體內鐵質不足,而一旦補充鐵,癥狀就會大大改善。富含鐵的食物有動物肝臟、鴨血等。
鈣:不經常曬太陽,易引起人體缺鈣,而鈣離子有助于調節肌肉的收縮與舒張。富含鈣的食物有豆制品、堅果等。
碘:碘是合成甲狀腺素的重要原料,如果缺碘,合成甲狀腺素的原料缺乏,御寒能力會因此降低。富含碘的食物有海帶、紫菜、海蜇、貝殼類食物等。
編輯 朱庭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