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軍 廖冬梅
成人之年,他改名為“向群”
意為:面向群眾,服務社群
半個多世紀始終不忘初心
六〇年代起服務工聯會及汽車總工會25年
九〇年代起服務政府和社區至今29年
連續任職東區區議員12年
長期在地區社團擔任職務
還曾大力支持國家的改革開放
他熱忱愛國,真誠服務,貢獻良多
以實際行動譜寫出一曲奉獻之歌
致力工會與社團工作,半世紀不忘初心
“我工作54年了,服務也54年了。”曾向群先生自我介紹說。僅這一句話,便將回憶拉得很長,很長。這半個多世紀中有太多故事可講,但始終沒有脫離“愛國愛港”這個主題。
他祖籍五華,出生於香港,父親曾參加過抗日戰爭,1947年定居香港後,曾參與汽車工會改掛五星紅旗,是一位愛國人士。受父親影響,他在1966年中五畢業之時便放棄了學校介紹到銀行等高薪工作,接受父親的建議,選擇加入香港工會聯合會及汽車交通運輸業總工會,成為了工會的一名“書記仔”,自此開啟了25年的工會服務生涯。
1967年,香港爆發了一場反英抗暴斗爭。同年,年僅 16歲的曾向群先生在旺角某工會會所工作時被警察上門帶走,後被控“莫須有”的罪名入獄10個月。儘管如此,他的愛國之心和服務熱情是“鎮壓”不了的。獲釋後他仍然回到工會,全心全力投入工作。
七十年代,他常常一天跑好幾個地區,聯絡會員、朋友,說他以工會為家一點都不夸張。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他所在的工會建立了官塘、新蒲崗、荃灣、上水、元朗辦事處,合格會員人數從當初的1萬多名增加至3萬多名,成為工聯會最多會員的屬會。這件事也是他頗為自豪的。據粗略統計,在前15年里,他平均每年要處理超過100宗勞資糾紛、爭取同業權益、交通事故及索賠、救災扶貧等工作。在服務的過程中,他不僅對基層和中產階層有了較深認識和了解,更積累了服務工友、服務街坊的寶貴經驗,這為他日後組建地區社團、擔任區議員等奠定了扎實基礎。
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當時香港社會出現了一股“移民潮”。在香港前景備受關注的時刻,香港18區中首個由地區主要社團首長和社團領袖組成的地區組織——香港東區各界協會,在洪清源先生、王國興先生、曾向群先生等人的牽頭下成立了,為保證香港的平穩過渡、順利回歸作出了積極貢獻,開創了先河。他亦慷慨帶頭捐款十萬元,為協會自置會所出力。
之後,一大批愛國愛港社團在各區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成立,曾向群先生所參與創立的就達十多個,並且在其中擔任名譽會長或顧問等職務。1995年,他又被新華社香港分社委任為地區事務顧問,結合自己的基層服務經驗,做了大量穩定人心的工作。
香港回歸以來,曾向群先生還歷任多項全港性大型活動的策劃者及現場總指揮,積極支持特區政府的管治和施政,配合政府舉辦各種活動。近年就指揮了多場大型集會,呼籲“反港獨”“反暴力”;之前的,如2010年在維多利亞公園舉行的20萬市民參加的“為普選,撐政改!”支持政改遊行,2014年又指揮了在維園舉行的“保普選,反佔中”大遊行……值得一提的是,他也是每年7月1日香港各界慶祝香港回歸祖國大型活動的策劃者之一和現場總指揮。
連續三屆當選區議員,大力支持議會選舉
“從政”是曾向群先生服務生涯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一方面是協助各界友好參選各級議會,另一方面他自己曾連續12年擔任東區區議會議員,並獲委任多項公職。社區和諧發展,香港繁榮穩定,市民安居樂業,這是他在從政過程中最大的期許。
曾向群先生早於1988年便支持陳婉嫻參選區議員;1991年港英政府進行立法會(時稱立法局)地區首次直選,曾向群先生即開始全心全力協助愛國愛港人士參選立法局議員,受當時香港政治大氣候影響,成績不盡如人意。但是他們沒有氣餒,積極籌備1994年全面參與區議會選舉。之後總結經驗,提出了“選舉三個一工程”的理念,為打贏選戰起到了重要啟示作用。
何為“選舉三個一工程”?曾向群先生解釋說:“三個‘一是指,首先要推選一個合適的參選人組成核心團隊;其次要有一個‘戶口本,也就是地區支持者關係網絡;再者就是要有一個可依託的團體。把選舉工作當成一項工程來推動,因此加強地區工作,團結地區愛國愛港力量尤為重要。”在此理念指導下,紛紛成立的地區民間組織、同鄉會等為未來的選舉積聚了廣泛的地區力量。值得一提的是,此後由“三個一”,還衍生出了“六個一”“七個一”等,影響深遠。
自2000年起,曾向群先生連續三屆獲委任為東區區議員,足見政府及民眾對他的信任。在12年的區議員生涯中,他一直以“不負政府和市民所託,為香港、為東區盡一份力”來要求自己。他全職履行職責,12年區議會出席率100%,加入區議會全部轄下九個委員會出席率平均達80%,全心全意地為市民服務,為構建和諧社區、和諧香港奉獻,不遺餘力。
此外,在香港回歸後的歷屆立法會選舉中,他先後協助工聯會、民建聯程介南、王國興、馬力、曾鈺成、葉國謙、蔡素玉等人士參選,歷任民建聯選舉港島及東區的總指揮。2007年又應前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之邀,擔任她歷屆參選立法會的選舉代理人。2009年葉劉淑儀創立新民黨之時,曾向群先生同為創黨成員並擔任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如今新民黨已成為香港其中一支愛國愛港力量,這背後有他的一份辛勞。多年來,能夠曾經為香港特區三大愛國愛港政團作過貢獻,曾向群先生感到無比自豪。
投資內地的急先鋒,支持改革開放政策
個人事業方面,曾向群先生同樣將“奉獻”擺在了最前面,愛國情懷在他所做的每一個決定、所走的每一步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在擔任工聯會與內地聯絡參觀旅遊工作小組成員時,他就對祖國有了較深的了解與認識。1978年,為響應工聯會支持祖國“四個現代化建設”的號召,他親自組織多位的士商人,籌組香港聯華旅運公司,前往寶安縣(現深圳市)探討旅遊和交通配套投資項目,並在1979年發起籌建並創立了內地第一家度假村——深圳西麗湖度假村。
在建設西麗湖度假村的過程中,曾向群先生還創新性地將香港的市場經濟運作方式引入,實現了調動員工積極性及保證工程質量的雙贏。西麗湖度假村也是深圳第一個中外合作補償貿易的旅遊項目,曾向群先生作為“開荒牛”在深圳特區建設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筆。幾年前,他將當年在深圳投資的一些合約批文、文獻資料和實物捐獻給了深圳黨史館,這些既是他支持改革開放政策的直接證明,也是一個城市建設、一個時代發展的珍貴影像。
與深圳合作經營西麗湖度假村的同時,不少內地城市幹部到西麗湖取經,曾向群先生也應邀前往內地其他城市投資。他曾解釋說:“當時是摸著石頭過河,也沒想過在西麗湖度假村可以賺多大的利潤,只是想盡責任響應工聯會號召,動員投資者到內地投資,支持國家改革開放,我對投資合夥人提出,首先是為國家出點力,其次是賺點錢。”他曾分別組織投資者在武漢、宜昌、沙市投資,為解決當時湖北很多棉紡廠工人停工的問題,進口滌淪絲合作經營來料加工棉紗、棉布出口,以及汽車租賃、酒店管理等。1981年,他也在惠州引進三十臺的士,創辦了惠州市第一間小客車公司;1985年,又在北京成立了首間中外合資的空運公司——大通(中國)空運有限公司;此後,接管經營肇港澐潤運輸有限公司及成立大通陸運有限公司,來往香港和內地,他將國際先進的物流理念引入內地,並以實際行動增強了中外商人投資內地的信心,為祖國“四化”建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對於個人事業的成功,他是這麼看的:“這都是國家給我的機會,有了成就理應主動回饋祖國,為國家多做點事。”因此,近十多年,他將事業轉讓給了親戚,而自己則全身心繼續投入到社會服務中。
對社會有點貢獻,是內心最大的滿足
早於七十年代末,曾向群先生已協助父親為家鄉解決水荒和讀書問題,帶頭在港籌款,動員鄉親出錢出力,為家鄉引水越山進村,並興建了“東山小學”;也在肇慶山區捐助希望小學,更在貴州等地配對資助貧困學生上學。在整個服務生涯中,有兩件事曾向群先生認為值得講一講,那就是出資參與組織成立了港島童軍1095旅(前稱東區積極童軍)及開展東區積極人生計劃。這兩項活動都已開展21年了,作為推動和贊助者之一,他頗感自豪。
21年前,曾向群先生應一班警民關係的朋友邀請,每年贊助並募得一些款項,用以幫助一些犯了錯被警司警戒的青少年,通過組織回內地參觀及童軍的活動教育,讓他們走回正路,重新開展人生。在警務人員、社工和曾向群先生等人的組織下,成立了“東區積極童軍”,後來編入了香港童軍總會,亦吸納其他青少年加入,改名為港島1095旅,一直運行到了現在。
同一時期,“東區積極人生計劃”也開始運作。該項目是同東區警區、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和東區撲滅罪行委員會合辦的,以多元化的體能鍛煉、參觀及討論活動,致力促進和鼓勵青少年活出健康人生,建立正確價值觀。曾向群先生每年亦有出資支持。“該計劃服務對象為處於叛逆期的中二學生,我們將他們組織起來,辦一些課外班,或者是到內地參觀遊覽,參加主題教育展覽等等,每年都有不少警察義工一同協助,效果不錯。”他分享說,最欣慰的是看到有的孩子通過參加活動,不僅鍛煉了膽量,加強了自信心,整個人的精神面貌都不同了。
然而遺憾的是,“東區積極人生計劃”這項開展了21年的活動,受社會暴力事件影響,在2019年中斷了。“希望2020年能恢復舉辦。”他熱切期望著。
曾向群先生服務社群、貢獻社會,為香港社會作出了傑出貢獻,因此也獲得了香港政府的肯定,獲政府頒授榮譽勳章,之後獲委任為太平紳士,實至名歸。“回想這一生,看到自己對社會有點貢獻,內心就很滿足了。”這就是他所追求的“回報”。
在多姿多彩的人生中,曾向群先生感恩五十多年與他並肩同行,攜手合作的同事、好友,尤其是近幾年,一位戴先生給予了他莫大的支持和鼓勵,他們的給予和幫助,給了他行走於服務路上無限的信心與動力,讓曾向群先生做到了不忘初心,秉承愛國愛港之情懷,將服務踐行到底,將奉獻踐行到底的承諾。面向群眾,服務社群,他做到了,做到了人如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