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興利 黃家偉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農業發展是人民群眾日常飲食的基本保障,也是社會進步與穩定的重要前提。農業生產工具由手工工具向機械化工具的轉變、生產經驗向科學技術的轉變都是農業革新的體現。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發展,我國農業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進程不斷加快。
農業是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礎,是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業。從原始農業到古代農業,再到近代農業以及現代農業,農業的每一次革新都是生產力巨大變化和提升的體現。古代農業中的手工工具和畜力農具,轉變為近代農業中的機械化農具,勞動者經驗向近代科學技術的轉變,自給自足的生產向商品化生產的轉變都反映出科技發展對農業的巨大影響。
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等一系列農業生產結構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科學技術替代傳統生產模式已經成為農業發展的趨勢,將數字、互聯網、科學管控融入到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生產活動中,既能實現農業精細化、標準化管理,也能對農產品質量、產量嚴格把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推動農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數字經濟發展戰略綱要》提出,要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實施數字鄉村戰略,推動農業數字化轉型。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生產經營精準化、管理服務智能化、鄉村治理數字化,農業農村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制定了《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的制定對新時期推進數字農業農村建設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重點任務作出明確部署。
走進新時代 農業新目標
《規劃》提出,農業農村數字化是生物體及環境等農業要素、生產經營管理等農業過程及鄉村治理的數字化,是一場深刻革命。展望今后一段時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將迎來難得機遇。
機遇出現的同時總少不了需要應對的挑戰,我國農業農村現狀與數字技術的有機融合同樣面臨需要解決的難題。目前,數字農業農村發展總體滯后,發展基礎薄弱,數據資源分散,天空地一體化數據獲取能力較弱、覆蓋率低,重要農產品全產業鏈大數據、農業農村基礎數據資源體系建設剛剛起步。創新能力不足,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滯后,農業專用傳感器缺乏,農業機器人、智能農機裝備適應性較差。與醫學等領域相比,農業農村領域數字化研究應用明顯滯后。鄉村數字化治理水平偏低,與城市相比差距仍然較大。數字產業化滯后,數據整合共享不充分、開發利用不足,數字經濟在農業中的占比遠低于工業和服務業,成為數字中國建設的突出短板。
攻克難題、迎難而上是農業農村數字化的必經之路,數字化進程的推進同樣是大勢所趨,是全球農業發展的前進方向?!兑巹潯诽岢觯瑥膰H層面來看,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方興未艾,物聯網、智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快應用,深刻改變了生產生活方式,引發經濟格局和產業形態深度變革,形成發展數字經濟的普遍共識。大數據成為基礎性戰略資源,新一代人工智能成為創新引擎。世界主要發達國家都將數字農業作為戰略重點和優先發展方向,相繼出臺了“大數據研究和發展計劃”“農業技術戰略”和“農業發展4.0框架”等戰略,構筑新一輪產業革命新優勢。從國內看,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大力推進數字中國建設,實施數字鄉村戰略,加快5G網絡建設進程,為發展數字農業農村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信息化與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同步發展,城鄉數字鴻溝加快彌合,數字技術的普惠效應有效釋放,為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我國農業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農業農村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發展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為農業農村生產經營、管理服務數字化提供廣闊的空間。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數字農業農村建設,作出實施大數據戰略和數字鄉村戰略、大力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等一系列重大部署安排。在產業業態創新、數字技術與農業農村融合、設施裝備改善等方面影響深遠。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等數字技術加快向農業農村滲透,農業農村大數據建設不斷深化,市場監測預警體系逐步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農獸藥基礎數據、重點農產品市場信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息直報等平臺建成使用,單品種大數據建設全面啟動,種業大數據、農技服務大數據建設初見成效。
隨著數字農業農村建設不斷深入,農產品電子商務迎來了蓬勃發展期。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5542億元,占農產品交易總額的9.8%?;谵r產品電商、農業遙感的大數據服務產品不斷豐富,數字產業化創新發展。定制農業、創意農業、認養農業、云農場等新業態新模式方興未艾,鄉村分享經濟逐步興起,“互聯網+”農業社會化服務加快推進。數據顯示,2018年農業數字經濟占農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7.3%。
關于《規劃》提出的發展目標,農業農村部負責人表示,在總體目標上,《規劃》提出到2025年,數字農業農村建設取得重要進展,有力支撐數字鄉村戰略實施;農業農村數據采集體系建立健全,基本建成“一個網絡”“一個體系”“一個平臺”,即天空地一體化觀測網絡、農業農村基礎數據資源體系和農業農村云平臺;數字技術與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加快融合,農業生產經營數字化轉型取得明顯進展,管理服務數字化水平明顯提升,農業數字經濟比重大幅提升,鄉村數字治理體系日趨完善。在具體指標上,細化總體目標要求,提出了三個關鍵性指標,使《規劃》目標可衡量、可落實,即農業數字經濟占農業增加值比重由2018年的7.3%提升至2025年的15%,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占農產品總交易額比重由2018年的9.8%提升至2025年的15%,農村互聯網普及率由2018年的38.4%大幅提升至2025年的70%。
擘畫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新藍圖
農業農村數字化新篇的譜寫需要多種農業生產結構的共同發力,蔬菜、水果、畜禽肉類、水產品等一系列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與農業生產緊密相連的產品的產量與質量都會受到農業農村數字化的影響。以種植業為例,種植業信息化的進程將逐步加快。《規劃》提出,加快發展數字農情,利用衛星遙感、航空遙感、地面物聯網等手段,動態監測重要農作物的種植類型、種植面積、土壤墑情、作物長勢、災情蟲情,及時發布預警信息,提升種植業生產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設農業病蟲害測報監測網絡和數字植保防御體系,實現重大病蟲害智能化識別和數字化防控。建設數字田園,推動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技術與裝備在大田種植和設施園藝上的集成應用,建設環境控制、水肥藥精準施用、精準種植、農機智能作業與調度監控、智能分等分級決策系統,發展智能“車間農業”,推進種植業生產經營智能管理。
建設數字養殖牧場,推進畜禽圈舍通風溫控、空氣過濾、環境感知等設備智能化改造,集成應用電子識別、精準上料、畜禽糞污處理等數字化設備,精準監測畜禽養殖投入品和產出品數量,實現畜禽養殖環境智能監控和精準飼喂;加快應用個體體征智能監測技術,加強動物疫病疫情的精準診斷、預警、防控。推進養殖場(屠宰、飼料、獸藥企業等)數據直聯直報,構建“一場(企)一碼、一畜(禽)一標”動態數據庫,實現畜牧生產、流通、屠宰各環節信息互聯互通;加快建設數字奶業云平臺等措施都是畜牧業智能化的具體體現。
推進智慧水產養殖,構建基于物聯網的水產養殖生產和管理系統,推進水體環境實時監控、餌料精準投喂、病害監測預警、循環水裝備控制、網箱自動升降控制、無人機巡航等數字技術裝備普及應用,發展數字漁場。以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為重點,推進海洋牧場可視化、智能化、信息化系統建設。大力推進北斗導航技術、天通通信衛星在海洋捕撈中的應用,加快數字化通信基站建設,升級改造漁船衛星通信、定位導航、防碰撞等船用終端和數字化捕撈裝備。加強遠洋漁業數字技術基礎研究,提升遠洋漁業資源開發利用的信息采集分析能力,推進遠洋漁船視頻監控的應用。發展漁業船聯網,推進漁船智能化航行、作業與控制,建設涵蓋漁政執法、漁船進出港報告、電子捕撈日志、漁獲物可追溯、漁船動態監控、漁港視頻監控的漁港綜合管理系統。由此不難看出,智慧化漁業的發展與設備、設施的數字化是分不開的,數字化設備的提升也將大大提高漁業產品的產量與質量。
種業發展關系到農產品質量安全,種業與數字技術的結合主要體現在智能服務平臺建設和科學育種方面?!兑巹潯诽岢?,加快種業大數據的研發與深度應用,建立信息抓取、多維度分析、智能評價模型,開展涵蓋科研、生產、經營等種業全鏈條的智能數據挖掘和分析,建設智能服務平臺。針對商業化動植物育種需求,研發推廣動植物表型信息獲取技術裝備,實現海量表型性狀數據高通量獲取。加大資源開發鑒定力度,建立健全品種資源基因數據庫和表型數據庫,為基因深度挖掘提供支撐。結合數字化智能育種輔助平臺,挖掘基因組學、蛋白組學、表型組學等數據,制定針對定向目標性狀優化育種方案,加快“經驗育種”向“精確育種”轉變,逐步實現定制設計育種。統籌利用生產經營許可、生產備案和天空地一體化監測手段,加快數字技術在制種基地、種畜禽場區、水產苗種場區、交易市場監管中的應用,提升種業智慧化監管水平。打通數據庫橫向聯結,提供種業數據、技術、服務、政策、法律的“一站式”綜合查詢和業務辦理,優化國家種業大數據平臺手機APP功能,推進種業服務模式創新。
數字技術保障農業農村健康、綠色發展
除了種業、種植業、畜牧業、漁業等產業與數字技術有機結合外,重要農產品全產業鏈監測預警體系與數字技術發展同樣密切相關。《規劃》提出,加強重要農產品生產和市場監測,強化生產數據實時采集監測,引導鼓勵田頭市場、批發市場采用電子結算方式開展交易,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商超、電商平臺等關鍵市場交易環節信息實時采集、互聯互通,構建交易主體、交易品種、交易量、交易價格一體化的農產品市場交易大數據。建設全球農業數據調查分析系統,開發利用全球農業生產和貿易等數據。完善企業對外農業投資、海外農產品交易等信息采集系統。強化農業信息監測預警,拓展和提升農產品市場價格日度監測、供需形勢月度及季度分析、重要農產品供需平衡表、中長期農業展望等信息發布和服務。構建農業農村現代化監測評價體系,開發農業農村經濟運行分析系統。建立農業走出去經濟運行分析制度,加強農業利用國際市場資源情況的分析。
農產品質量安全一直是公眾關注的焦點,質量安全管控全程化既是對農產品質量負責,也是對人民群眾身體健康負責。推進農產品生產標準化,制定農產品分類、分等、分級等關鍵標準,推動構建全產業鏈的農產品信息化標準體系。推進農產品標識化,引導生產經營主體對上市銷售的農產品加施質量認證、品名產地、商標品牌等標識。推進農產品可溯化,完善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建立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化監管,建立追溯管理與風險預警、應急召回聯動機制。普遍推行農戶農資購買卡制度,強化農資經營主體備案和經營臺賬管理。匯集生產經營數據以及種子(種苗、種畜禽)、農藥、肥料、飼料、獸藥等監督檢查、行政處罰、田間施用等數據,構建以縣為單位的投入品監管溯源與數據采集機制。
《規劃》提出,為提升生產經營決策科學化水平,引導市場預期,依托技術實力雄厚、處于行業領先和主導地位的機構,建設小麥、水稻、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花生、天然橡膠、蘋果、柑橘、蔬菜、馬鈴薯、茶、肉雞、禽蛋、生豬、羊、肉牛、奶牛、魚、蝦、蟹、貝及飼料、農資等單品種全產業鏈大數據,建立生產、加工、儲運、銷售、消費、貿易等環節的數據清洗挖掘和分析服務模型,健全重要農產品市場和產業損害監測預警體系,開發提供生產情況、市場價格、供需平衡等服務產品。重要農產品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項目的啟動對農業穩定發展將起到關鍵作用。
《規劃》的貫徹與落實
關于《規劃》的貫徹落實工作,農業農村部負責人表示,一分部署,九分落實。《規劃》印發后,關鍵要以“釘釘子”精神抓好落實。
《規劃》提到有關貫徹落實的保障措施,在國家數字鄉村建設發展統籌協調機制框架下,農業農村部、中央網信辦會同有關部門,統籌推進數字農業農村建設工作,研究重大政策、重大問題和重點工作安排,跟蹤和督促規劃各項任務落實。建立規劃實施和工作推進機制,加強政策銜接和工作協調。各地要結合發展實際,制定規劃實施方案,細化政策措施,統籌推進本地區數字農業農村建設。各級農業農村主管部門要將數字化理念融入農業農村工作全過程,加快工作流程數字化改造,構建數字農業農村發展的管理體系。
各地要加大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投入力度,探索政府購買服務、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貸款貼息等方式,吸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引導工商資本、金融資本投入數字農業農村建設。優先安排數字農業農村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用地,對符合條件的數字農業專用設備和農業物聯網設備按照相關規定享受補貼。
鞏固和提升現有監測統計渠道,完善原始數據采集、傳輸、匯總、管理、應用基礎設施,強化數據挖掘、分析、應用能力建設,建立健全農業農村數據采集體系。利用地面觀測、傳感器、遙感和地理信息技術等,實時采集農業生產環境、生產設施和動植物本體感知數據。開展互聯網數據挖掘,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獲取企業和社會數據,推進線下數據、線上數據連通融合。
建立數字農業農村科技創新體系,將數字農業農村科技攻關作為國家重大專項和重點研發計劃的支持重點,建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數字農業農村科技創新團隊。協同發揮科研機構、高校、企業等各方作用,培養造就一批數字農業農村領域科技領軍人才、工程師和高水平管理團隊。加強數字農業農村業務培訓,開展數字農業農村領域人才下鄉活動,普及數字農業農村相關知識,提高“三農”干部、新型經營主體、高素質農民的數字技術應用和管理水平。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激勵制度,充分發揮人才積極性、主動性。